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蠻族逐鹿據南疆 七國并立起烽煙

(前情提要:羅馬帝國衰微,公元410年撤回不列顛駐軍,島南部貴族邀日耳曼部落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助防皮克特人,豈料蠻族反客為主,占據南部疆土,不列顛自此陷入混戰。)

詩曰:

羅馬旌旗去不還,島疆無主起烽煙。

錯邀蠻族平邊患,引虎歸山禍自延。

話說羅馬軍撤后,不列顛南部貴族惶惶不安。那皮克特人與蘇格蘭人(古稱斯科特人)素來剽悍,本被羅馬長城所阻,如今屏障盡失,便如餓狼撲羊,頻頻越過哈德良長城,劫掠南部村鎮。時任不列顛南部聯軍首領的沃蒂根,雖有幾分勇力,卻無長遠之謀,眼見麾下兵卒屢戰屢敗,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召集諸貴族于倫敦舊宮議事。

殿中燭火搖曳,映得眾人面色凝重。沃蒂根拍案嘆曰:“皮克特人勢如破竹,再不出策,我等基業恐要盡毀!諸位有何良策,盡管道來!”座中一瘦高貴族名喚埃塞爾沃德,拱手答道:“聽聞海峽對岸的日耳曼諸部,尤以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三族最為勇猛,慣于沙場搏殺。不如遣使往請,許以金銀糧草,令其助我抵御皮克特人,待亂平之后,再贈其小塊土地作為酬勞,此乃‘以夷制夷’之策也。”

話音剛落,一旁白發貴族卡勞修斯急忙起身反對:“不可!不可!日耳曼蠻族素來貪得無厭,且不通教化,今日引其入境,他日必成心腹大患,恐比皮克特人更難對付!”沃蒂根此時已亂了方寸,哪里聽得進勸阻,擺手道:“眼下危在旦夕,先解燃眉之急再說!若待皮克特人兵臨倫敦,我等連請人的機會都沒了!”遂不聽卡勞修斯之勸,當即派埃塞爾沃德為使,攜重金、絲綢前往日耳曼部落。

那埃塞爾沃德一路渡海北上,輾轉多日,終于尋到盎格魯部落首領亨吉斯特與撒克遜部落首領霍薩。此二人皆是身材魁梧、豹頭環眼之輩,聽聞不列顛人邀其助戰,且有厚禮相贈,頓時喜上眉梢。亨吉斯特拍著埃塞爾沃德的肩膀大笑:“你家首領既有此意,我等兄弟便率軍前往!只是我部勇士眾多,糧草需得充足,事后的土地,也須得肥美才行!”埃塞爾沃德急于成事,一一應允,遂引二族聯軍共約三千人,乘船直奔不列顛而來。

沃蒂根見蠻族軍容整齊,甲胄鮮明,心中大喜,當即設宴款待,贈予大量牛羊美酒。次日,亨吉斯特與霍薩便率軍北上,迎戰皮克特人。那日耳曼勇士果然勇猛,個個手持雙刃戰斧,身背長弓,沖鋒時如狂風驟雨。皮克特人雖悍,卻從未見過如此兇悍的戰法,一時陣腳大亂,被砍殺得尸橫遍野,狼狽逃回北方。

捷報傳至倫敦,沃蒂根喜不自勝,親自出城迎接,欲按前約贈其東南部肯特地區一小塊土地。豈料亨吉斯特眼珠一轉,笑道:“我等為你大破強敵,僅得此彈丸之地,恐難安撫我部勇士。不如將肯特全郡讓予我等暫住,待來年再議歸還之事如何?”沃蒂根雖有猶豫,卻架不住亨吉斯特軟磨硬泡,又念及對方有功,便點頭應允。

誰料這一允諾,竟成了禍根。亨吉斯特與霍薩占據肯特后,一面派人回日耳曼召集族人,一面暗中修筑堡壘,囤積糧草。不到半年,肯特境內的日耳曼人便增至萬余。沃蒂根察覺不對,派人去問,亨吉斯特卻推脫說:“近日皮克特人又有異動,多召些族人,是為防其反撲,保你南部平安。”沃蒂根雖有疑慮,卻因無實據,只得暫且忍耐。

轉過年春,亨吉斯特設下“鴻門宴”,派人請沃蒂根前來赴宴,說是“共商御敵大計”。卡勞修斯力勸:“蠻族狼子野心,此宴必是陷阱,萬萬去不得!”沃蒂根卻道:“若不去,反倒顯得我心虛。我帶三百護衛同往,料他也不敢妄動。”遂率人前往肯特堡壘。

宴會上,亨吉斯特頻頻勸酒,酒過三巡,忽聽得他大喝一聲:“動手!”帳后頓時沖出數百刀斧手,將沃蒂根的護衛砍殺殆盡。沃蒂根大驚失色,欲拔劍反抗,卻被早有準備的蠻族勇士按倒在地。亨吉斯特冷笑一聲:“不列顛土地肥沃,本就該由強者占據!你若識相,便傳令南部諸郡歸降,否則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沃蒂根身陷囹圄,只得被迫傳令。然卡勞修斯等人早已察覺不對,拒不從命,率部退保倫敦。亨吉斯特見狀,索性撕毀偽裝,與霍薩分兵出擊,一路燒殺搶掠,直逼倫敦。卡勞修斯率部頑強抵抗,怎奈日耳曼聯軍戰力遠超不列顛人,倫敦城最終被攻破,卡勞修斯戰死,沃蒂根被押至亨吉斯特面前,慘遭殺害。

又詩曰:

盛宴藏刀計甚毒,貪心惹禍自身屠。

倫敦城破煙塵起,蠻族橫行霸南疆。

自此之后,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如潮水般涌入不列顛南部,朱特人占據了肯特及懷特島,撒克遜人先后建立起蘇塞克斯(南撒克遜)、埃塞克斯(東撒克遜)、威塞克斯(西撒克遜)三國,盎格魯人則在北部和中部建立了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三國。此七國并立,史稱“盎格魯-撒克遜七國時代”,自公元5世紀末至9世紀初,綿延三百余年。

這七國之中,起初以諾森布里亞最為強盛。其首領埃塞爾弗里思驍勇善戰,統一了北部的伯尼西亞與德伊勒兩地,建立諾森布里亞王國后,又率軍南下,擊敗東盎格利亞,迫使其稱臣納貢。埃塞爾弗里思還大興宗教,派人從愛爾蘭請來傳教士,在約克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然好景不長,公元616年,埃塞爾弗里思在與東盎格利亞的戰斗中陣亡,諾森布里亞國力漸衰,麥西亞趁機崛起。

麥西亞國王彭達乃一代雄主,出身撒克遜貴族,自幼習武,深諳兵法。他繼位后,先吞并周邊小部落,又與威塞克斯結盟,共同對抗諾森布里亞。公元655年,彭達率麥西亞與威塞克斯聯軍,在溫韋德戰役中大敗諾森布里亞軍,斬殺其國王奧斯瓦爾德,從此麥西亞成為七國霸主。彭達死后,其繼任者埃塞爾巴德、奧法繼續擴張,奧法在位時,更是修建了一條從威爾士邊境至北海的“奧法堤”,作為麥西亞與威爾士的邊界,其疆域達到頂峰,南至英吉利海峽,北抵亨伯河,成為不列顛南部名副其實的“霸主之國”。

與麥西亞的強盛形成對比的是威塞克斯的起伏。威塞克斯初建時,疆域僅局限于英格蘭西南部,國王塞奧爾夫繼位后,勵精圖治,整頓軍備,曾一度擊敗麥西亞,奪取了牛津地區。然塞奧爾夫死后,諸子爭位,國內陷入內亂,麥西亞趁機反撲,威塞克斯再次衰落,被迫向麥西亞稱臣。直到公元8世紀末,埃格伯特繼位,威塞克斯才迎來轉機。

埃格伯特年少時因國內內亂,曾流亡麥西亞,在麥西亞宮廷中生活多年,不僅學會了麥西亞的兵法戰術,更看清了七國之間的矛盾。他繼位后,先平定國內叛亂,統一威塞克斯各部,然后利用麥西亞與諾森布里亞的矛盾,聯合諾森布里亞夾擊麥西亞。公元825年,埃格伯特率軍在埃蘭敦戰役中大敗麥西亞軍,收復牛津等地,隨后又征服了蘇塞克斯、埃塞克斯和東盎格利亞,麥西亞雖未被完全吞并,卻也淪為威塞克斯的附庸。公元829年,埃格伯特率軍北上,擊敗諾森布里亞,成為七國公認的“不列顛之王”,七國并立的局面開始出現裂痕。

詩曰:

七國爭雄三百秋,你方唱罷我登場。

威塞克斯興王業,漸把四分合一方。

就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南部爭雄之時,一股新的威脅從北方襲來——維京人。維京人乃北歐海盜,居住在今挪威、瑞典、丹麥一帶,慣于駕著長船在海上劫掠,因其戰船速度快、吃水淺,可直抵內河港口,故被歐洲人稱為“北歐海盜”或“諾曼人”。

公元793年,維京人首次入侵不列顛,襲擊了諾森布里亞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這座修道院乃不列顛著名的宗教圣地,藏有大量金銀財寶和宗教典籍。維京人乘船登陸后,燒殺搶掠,將修道院付之一炬,僧侶或被殺或被擄走為奴。消息傳開,整個不列顛為之震動,人們從未見過如此殘暴的入侵者,紛紛稱其為“上帝之鞭”,以示懲戒。

此后,維京人連年入侵,起初只是夏季來犯,劫掠后便乘船返回北歐,后來見不列顛諸國力弱,便開始在沿海建立據點,冬季也不撤走。公元865年,維京人組成一支龐大的“大軍”,由拉格納·洛德布洛克之子伊瓦爾、烏巴率領,大舉入侵不列顛,史稱“偉大異教徒軍隊”。

這支維京大軍先是攻陷東盎格利亞,將其國王埃德蒙折磨致死,隨后北上進攻諾森布里亞,攻破約克城,諾森布里亞國王埃拉被處以“血鷹”之刑(一種極其殘酷的死刑)。公元870年,維京大軍轉而進攻麥西亞,麥西亞國王伯格雷德不敵,被迫割讓東部土地給維京人,這片土地被稱為“丹麥法區”,由維京人自行統治。

次年,維京大軍南下進攻威塞克斯,此時威塞克斯國王正是埃格伯特之子埃塞爾伍爾夫。埃塞爾伍爾夫率軍抵抗,卻屢戰屢敗,維京人先后攻陷雷丁、阿什當等地,威塞克斯危在旦夕。就在此時,埃塞爾伍爾夫之子阿爾弗雷德挺身而出。阿爾弗雷德雖年幼,卻聰慧過人,且膽識非凡,他勸說父親整頓軍紀,聯絡各地貴族,共同抗敵。

公元871年,阿爾弗雷德與維京人在阿什當展開決戰。當時維京人分兩路進攻,一路由伊瓦爾率領,另一路由烏巴率領。阿爾弗雷德建議父親率軍迎擊伊瓦爾,自己則率一支精兵突襲烏巴的后路。戰斗打響后,阿爾弗雷德身先士卒,手持長劍沖入敵陣,威塞克斯士兵見王子如此勇猛,士氣大振,奮勇殺敵。烏巴的軍隊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烏巴戰死。伊瓦爾見后路被斷,軍心大亂,也被迫撤軍。

此役之后,阿爾弗雷德聲名鵲起,埃塞爾伍爾夫死后,他繼位為威塞克斯國王。然維京人并未善罷甘休,公元878年,維京首領古特倫率大軍偷襲威塞克斯腹地,阿爾弗雷德猝不及防,被迫逃往薩默塞特郡的阿塞爾內島,身邊僅有少數隨從。在島上,阿爾弗雷德臥薪嘗膽,一邊收集殘兵,一邊聯絡各地反抗維京人的勢力,據說他曾因專注于謀劃戰事,不小心燒壞了農民的面包,留下了“阿爾弗雷德和烤面包”的傳說。

同年復活節,阿爾弗雷德趁維京人不備,率部在愛丁頓與古特倫展開決戰。他將軍隊分為三隊,正面迎擊維京人,同時派兩隊騎兵繞至敵后,形成合圍之勢。戰斗中,威塞克斯士兵奮勇拼殺,維京人被打得潰不成軍,古特倫率殘部退守奇彭納姆城堡。阿爾弗雷德率軍將城堡團團圍住,斷其糧草水源。古特倫走投無路,只得向阿爾弗雷德投降,雙方簽訂《韋德莫爾條約》,古特倫皈依基督教,承諾不再侵犯威塞克斯,維京人占據的“丹麥法區”也得到確認。

又詩曰:

維京長船破浪來,燒殺劫掠禍延開。

阿爾弗雷德承遺志,臥薪嘗膽復疆臺。

愛丁頓戰役后,阿爾弗雷德并未放松警惕,他深知維京人反復無常,遂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增強威塞克斯的國力。他首先整頓軍隊,將士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駐守堡壘,一部分從事生產,既保證了國防,又不耽誤農業生產;其次,他在全國修建了大量堡壘(稱為“ burhs”),形成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維京人再難輕易入侵;此外,他還大力發展文化教育,邀請歐洲學者來威塞克斯講學,組織人翻譯拉丁文典籍,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被后人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死后,其子愛德華繼位,繼續推行父親的政策,不斷蠶食“丹麥法區”。愛德華之子埃塞爾斯坦更是勇猛善戰,公元927年,他率軍擊敗維京人及蘇格蘭、威爾士聯軍,統一了整個英格蘭,建立起英格蘭王國,定都倫敦,盎格魯-撒克遜七國時代正式結束。

然好景不長,埃塞爾斯坦死后,英格蘭陷入短暫內亂,維京人趁機再次入侵。公元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率軍征服英格蘭,建立起包括丹麥、挪威、英格蘭在內的“北海帝國”。克努特大帝統治期間,英格蘭保持了相對穩定,他尊重英格蘭的法律和習俗,促進了丹麥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融合。

1042年,克努特大帝死后,北海帝國瓦解,英格蘭王位重回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懺悔者愛德華繼位。愛德華篤信宗教,無心朝政,大權逐漸落入外戚戈德溫家族手中。1066年,愛德華去世,因無子嗣,王位繼承問題引發爭端。英格蘭貴族擁立戈德溫之子哈羅德為國王,而諾曼底公爵威廉則聲稱愛德華曾許諾將王位傳給他,遂率軍入侵英格蘭。

同年10月14日,威廉與哈羅德在黑斯廷斯展開決戰。哈羅德的軍隊多為步兵,且剛在北部擊敗挪威入侵軍,疲憊不堪;而威廉的軍隊則由騎兵和弓箭手組成,裝備精良。戰斗中,威廉利用騎兵沖鋒和弓箭手射擊,不斷消耗英軍兵力,最終哈羅德戰死,英軍潰敗。威廉率軍進入倫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史稱“威廉一世”,又稱“征服者威廉”。

自此,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英格蘭進入諾曼王朝統治時期。

正是:

黑斯廷斯烽煙盡,諾曼鐵騎定英倫,欲知威廉如何治理英格蘭,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白山市| 镇远县| 栾城县| 承德市| 康马县| 永仁县| 屯留县| 江西省| 栾川县| 五华县| 武清区| 扶风县| 台江县| 剑川县| 山东省| 高碑店市| 肥乡县| 凤凰县| 乌兰县| 合川市| 鹿邑县| 景谷| 诏安县| 琼结县| 贵港市| 荃湾区| 子长县| 稷山县| 钟山县| 丰原市| 固镇县| 永春县| 得荣县| 如皋市| 东海县| 伊春市| 石狮市| 闸北区| 南溪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