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造紙術——書寫載體的偉大變革(1)

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常用的一種物品,無處不在。無論是書寫、閱讀,還是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紙。即使是現在的網絡時代、電子媒介、無紙化辦公,紙張仍然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從我們學會寫的第一個字、讀到的第一本書,到考試答題、證件證書,全都是以紙為載體的。

學習中,書本要用紙,考試要用紙,復印打印還要用紙。生活上,報紙、面巾紙、衛生紙,樣樣都是紙。生產上,紙包裝、紙口袋,紙的副產品,就連我們使用的“錢”都是紙幣。真是無法想象,沒有紙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現如今紙張及紙制品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善。印刷用紙、書寫用紙、生活用紙;有顏色的、帶香味的、高科技含量的,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精雕細刻。但最初誕生的紙卻是簡陋和粗糙的,即使這樣,紙的發明仍然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為世界文明和歷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

(一)紙前書寫載體的演變

我們都知道,紙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為書寫和記事的材料,但是在紙產生之前,人們是怎樣進行書寫和記事的呢?

在沒有文字以前,遠古的人們進行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和手勢,記事也只是憑借口耳相傳,記憶傳承。而后在上古時代,祖先學會了結繩記事。等到文字出現以后,人們就開始用文字來記事了。

1. 甲骨

我國發現的最早留有文字記錄的材料是甲骨,多為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多為龜的腹甲;獸骨多為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我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了占卜用的甲或者骨了,到了商代甲骨開始盛行,直到周初或者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左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殷人慣用甲骨來進行占卜和刻寫卜辭。占卜時先在龜甲上或鉆或鑿出一些孔,再用火來烤這些孔,通過看它的裂紋來定吉兇。最后就在這些孔的附近來記載卜辭,文字簡單,字體很小。每片甲骨一般能容五十余字,字數最多有達一百八十字的,其中包含一些關于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史料。但是由于甲骨的來源有限,刻字、保管、攜帶都不方便,所以使用范圍非常有限。

2. 金石

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青銅器出現了,人們便開始把字鑄在青銅器上,以此作為對記事材料的補充。青銅器的種類有很多,鐘、鼎、盤、盂、尊、爵等,小的一二斤,大的幾百斤或上千斤。在這些器物的內壁上或底部會鑄有文字,這就是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銘文。文字的內容多是對獲得的榮譽、地位以及賞賜、贈送、交換土地的記錄。除了青銅之外,有時還將法律條文的文字刻鑄在鐵器上,稱之為刑鼎。這些刻有銘文的大型重鼎很多都成為傳國之寶和權力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除甲骨、青銅器、鐵器外,中國古代有時還會將文字刻寫在玉、石之上,作為文獻記錄保存下來。1956年冬,山西侯馬的東周遺址出土了數百件用紅顏料朱砂寫在玉版上的文書,古時叫做丹書。除朱書外還有寫在極薄玉版上的墨書。石刻傳世最古而且可信的,有秦國的十個石鼓上所刻的石鼓文,刻的是狩獵的詩歌。石鼓文是將文字以刀刻在石上,石質堅硬,不易腐蝕,故原則上可永久保留。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每到一處,都喜歡把他的功德刻在石上,以示紀念。石刻從漢代以后直到近代,一直流傳,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3. 簡牘

由于甲骨和金石的質地都非常堅硬,而且過于笨重,非常不便于書寫和保管,所以應用的范圍有限。在我國古代使用最多的材料便是簡牘。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把竹子、木頭劈成狹長的小片,再將表面刮削平滑,這種用作寫字的狹長的竹片或木條叫做竹簡或木簡,較寬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牘或木牘。簡的長度不一樣,有的三尺長,有的只有五寸。

經書和法律,一般寫在二尺四寸長的簡上。寫信的簡長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稱為“尺牘”。每根簡上寫的字也不一樣多,有的寫三四十個字,有的只寫幾個字。較長的文章或書所用的竹簡較多,須按順序編號、排齊,然后用繩子、絲線或牛皮條編串起來,叫做“策”或者“冊”。

在通常情況下,著書立說、傳抄經書典籍用竹簡,因此簡冊成為書籍的代稱,版牘多用于公文、信札之類。一般只在簡的一面寫文字,而且只寫一行,一枚簡多的寫有一百多字,少的僅有幾個字。寫好的簡用麻繩或絲、熟牛皮繩等進行編連,依簡的長短,編捆的道數也不同,一般編上、下兩道,也有上、中、下三道,個別長簡還有用五道的。

簡牘上的字大多用墨書寫,也有用朱筆書寫的。簡牘是中國早期的書籍形式之一。重量比金石輕得多,閱讀和攜帶也較方便,竹木材料又價廉易得。由于這些優點,簡牘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東晉末年由于紙的推廣使用,簡牘才逐漸被代替。

4. 縑帛

伴隨竹木存在的另一種書寫載體是縑帛——一種由蠶絲制成的絲織品。縑帛是一種高質量的書寫材料,既輕便又好用,容字又多,精致美觀,所以長期被用作書畫的載體。但是縑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無法承擔,就連孔圣人都說“貧不及素”,這里的“素”,指的便是縑帛。漢代一匹縑帛(長約十多米,寬不及一米)的價格相當于720斤大米。另外,縑帛雖然美觀方便,但也容易蟲蛀腐爛,不容易保存。

5. 國外古代的書寫材料在紙出現以前,國外常用的書寫記事材料主要有石頭、紙草、金屬材料、樹葉、樹皮和樹皮氈、羊皮和犢皮等等。古代書寫材料流行最廣泛的是埃及紙草,這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長在尼羅河流域,可高達6—10英尺。古埃及人把這種草切去根部與莖桿頂端的部分,將莖部從中間劈成兩半,然后壓扁,再將壓扁的桿縱橫交錯地鋪在平板上,共鋪兩層,在紙草上面滴醋,然后打平,曬干磨光,形成“紙張”,被稱為“埃及紙”或“紙草紙”。

羊皮和犢皮是西方國家使用較久的書寫材料。前者用綿羊、山羊的皮制成,后者用流產或吃奶的小牛的皮鞣制而成。傳說因為得不到埃及紙草,所以就制造羊皮來代替。羊皮后來成為歐洲主要的書寫材料之一,古猶太人就用它來書寫法律,波斯人也用它來記錄國史,甚至文藝復興后印刷術西傳時還用以印刷書籍。

自從文字出現以來,人類在近三千年的漫長歲月里對書寫載體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嘗試,甲骨、金石、簡牘都比較笨重,不方便攜帶。據說秦始皇一天閱讀的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的簡牘;縑帛雖然美觀輕便,但是成本非常高,也不適宜大量書寫。到了漢代,由于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這些書寫的載體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人們迫切需要尋找一種物美價廉的新型書寫材料,這就直接促成了紙的發明。

(二)紙的發明

傳統意義上真正的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一般以植物纖維作為原料,在水中經過打漿、叩解,然后在網上交錯組合,再經壓榨、烘干而成。

據考古發現,早在我國的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麻質的纖維紙。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出土了一批被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制作年代不晚于漢武帝時期,之后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也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殘片。這些發現都有力地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開始制作紙,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紙的發明雖早,但一開始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政府文書等仍然是采用簡牘和縑帛書寫的。

(三)蔡倫造紙

在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歷程中,東漢時期的蔡倫是我們必須要提到的一位卓越的革新者。蔡倫,字敬仲,湖南耒陽人,我國古代著名的造紙技術專家。東漢和帝時任尚方令,專門負責監制皇宮用的器物。由于經常和工匠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 給了蔡倫很大的影響。在他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并且提高了紙張的質量,使紙張為大家所接受。

蔡倫發明的紙,是經過嚴格的程序制作而成的。《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蔡倫的造紙術。圖上將各種造紙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紙漿,干燥后即可成紙。具體來說,大約經過五道工序:

第一道:挫,將破布、樹皮等原料剪碎或者切斷,使其成為碎片和碎粒。

第二道:搗,將挫碎的原料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加溫,并加入石灰、草灰等物,再搗爛成漿。

第三道:打,用木棒、石臼等工具將搗成糊狀的原料搗打、碾爛,使其纖維分絲帚化,增強纖維間的結合力。

第四道:抄,用水將碾打的紙漿稀釋,然后均勻地攤在平整的木板、竹席或者其他物件上,再經水漂洗成薄片,使其附在木板、竹席之上。

第五道:烘,將附在木板、竹席之上的薄片在太陽下曬干,或者用火烘干。

蔡倫用這種方法制造出來的紙,體質輕薄,色白柔軟,能夠折貼,又便于剪裁,很適合寫字。制作的原料又是以廢物為主,價格低廉,便于推廣,工藝流程也不復雜,易于制造,因此受到了普遍歡迎。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他制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看后非常贊賞蔡倫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采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蔡倫也因此而被奉為造紙祖師,受到后人的紀念和崇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安泽县| 木兰县| 明溪县| 宁明县| 伊川县| 辽阳市| 汪清县| 太仓市| 揭东县| 杭锦后旗| 景宁| 章丘市| 宁安市| 伊川县| 甘谷县| 呼和浩特市| 锦屏县| 鄂尔多斯市| 特克斯县| 达孜县| 昭苏县| 德清县| 前郭尔| 松溪县| 仙游县| 大英县| 睢宁县| 临沧市| 吴川市| 长泰县| 通城县| 静宁县| 白城市| 清丰县| 古田县| 陈巴尔虎旗| 黄山市| 桃江县| 芜湖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