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國氣功史(2)

  • 中國氣功
  • 金開誠
  • 3243字
  • 2015-03-23 17:28:54

自《黃帝內經》問世后,歷代名醫的重要著作和道家著作都有氣功的內容,許多醫學名家本身就是練功家。隋代巢元方、唐代孫思邈、宋代張君房、道家龍門派祖師丘處機、金元四大家、明代李時珍和張景岳、清代張璐等都在著作中對氣功養生作了重要的論述。

巢元方是隋朝御醫,曾奉詔于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編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分67門,1720論,詳述了內、外、婦、兒、五官、口齒、骨傷等各科疾病的病因與證候,并討論了一部分疾病的診斷、預后以及預防、攝生、導引、按摩、外科手術等一些治療方法。此書為中國第一部中醫病因證候學專著,也是第一部由朝廷組織集體撰寫的醫學理論著作,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影響很大。

巢元方精通氣功,創制了“補養宣導”法,廣泛運用導引法于醫療。他撰寫的《養生方導引法》共論述了1727種病候,大都附有“補養宣導”法,用以代替藥物治療,對發展氣功醫療體操有極大的貢獻。

孫思邈生于西魏大統七年(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01歲,一說享年141歲。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揚他為“圣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兼通佛典。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藥之資傾盡家產。由于幼年多病,18歲立志學醫,20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于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等都是先人所未及。他重視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采集中藥,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后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名醫,為中醫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孫思邈醫德高尚,他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他則無欲無求。他對病人一視同仁,待之皆如父母至尊,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為“醫學論之父”。

孫思邈極為重視氣功,論述很多。在導引術方面,他說常以兩手摩拭顏面,令人有光澤,斑皺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早晨起床后,平氣正坐,先叉手掩項,目向南視,使項與手爭,為之三四次,可使人血脈流通,風氣不入。每坐常閉目內視五藏六腑,久之百病不生。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氣,服餌。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獸,可以止瘡血,可以延年命。他的這些健身氣功功法都被后人繼承了。

《千金要方》是中醫綜合性著作,全稱《備急千金要方》,共30卷,是孫思邈的杰作。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此書總結了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是臨床實用的醫學百科全書。此書內容包括醫論、醫方、診法、針灸、氣功等,對六字訣氣功功法描述極其詳細。

《存神煉氣銘》是孫思邈的氣功養生名篇,又名《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此書首敘方法,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專心修煉;次分五時,條列煉功時各種不同的入靜方法;末列七候,是煉功后體驗到的各種身心效應。

張君房,岳州安陸人,約宋真宗時期在世。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宋真宗崇尚道教,將朝廷秘閣道書全部送到杭州,讓戚綸、陳堯臣等校訂。二人推薦張君房主其事。張君房校訂后將其書編為4565卷,因而升任著作佐郎。

張君房于編成道書后,又撮其精要共萬余條,編成《云笈七簽》122卷。此書總論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其中涉及氣功內容的有《黃庭經》、《中黃真經》、《老君清靜心經》、《洞玄靈寶定觀經》等,分列道家服食練氣、內丹外丹、方藥符圖、守庚申、尸解諸術,其中介紹的多種服氣、胎息等法,皆為重要的氣功內容,極有研究參考價值。

丘處機,道號長春子,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丘處機為金朝和蒙古帝國統治者敬重,曾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殺戮,成吉思汗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人”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

《大丹直指》是丘處機的重要氣功內丹術著作,共2卷。本書是早期全真道最系統完備的內丹著作,闡述了內丹修煉的基本理論。認為人與天地稟受相同,因父母二氣交感,混合成珠,肉藏一點元陽元氣,與母靠命蒂相連,受母氣滋養,是為先天之氣。出生之后,先天之氣分于九竅,呼吸從口鼻而出入,是為后天之氣。先天元氣逐時耗散,以至病夭。煉內丹求長生關鍵在于用神火烹煉真精實氣,使氣滿神壯。此外,還敘述了煉功入靜時可能出現的10類幻景及排除方法。只有時聞樂聲,異香陣陣,紅光閃閃,狀如蓮花,遍身賽籠罩,色若金光,才是真境妙界。后世氣功內丹名家對此書評價極高,譽之為“北宗丹經之首”。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時期(1115年—1368年)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名醫。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世稱“寒涼派”。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在治療上長于溫補脾胃,世稱“補土派”。朱震亨認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療法,世稱“養陰派”。

劉完素,金代著名醫學家,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劉完素自幼聰穎,酷愛醫書,因母親患病,三次延醫不至,不幸病逝,他萬分悲痛,遂立志學醫。25歲開始研習《黃帝內經》,用心攻讀,終有所悟,對《內經》有其獨到的見解,說人身之氣皆隨五運六氣而興衰變化,人類應當掌握其規律。他的這個論斷如石破天驚,振聾發聵,讓人們對氣功有了新的認識。

一次,他在路上見到一家人正在發喪,得知產婦因難產致死,可他見到棺材中有鮮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開棺診治。他在產婦的涌泉穴等穴扎了幾針,產婦竟然蘇醒了。他又扎產婦的合谷、至陰等穴,胎兒順利地產下了。家屬一見,忙跪在地上叩頭不已,以為他是神仙下凡。從此,劉完素醫名鵲起,不久便傳到了朝廷。金章宗十分驚訝,多次請他到朝中做官。他不愿意與趨炎附勢的人同流合污,每次都拒絕了。朝廷無奈,便賜給他一個“高尚先生”的名號。

劉完素四處行醫,為百姓治病,救了無數患者的性命。

后人為了紀念劉完素對人民作出的突出貢獻,在他死后的幾百年中,不斷地為他修建廟宇,鐫刻石碑,歌功頌德。河北省河間縣西九吉鄉的中劉守村和后劉守村之間,至今仍有他的墓,人們常來祭掃。供奉他靈位的廟宇“劉爺廟”,解放后,人民政府又撥款重新加以整修,每年正月十五都舉行隆重的廟會紀念他,足見他影響之深遠。他是中國用理論肯定五運六氣存在的第一人,為氣功增加了新的內容。

金代名醫張從正,睢州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人。

張從正幼年從父學醫,博覽醫書,深通醫理,中年時即成為一方名醫了。他認為風寒是天之邪氣,雨露是地之邪氣,最易使人染病。疾病的產生主要是邪氣的作用,若先補正氣則元氣未旺,反而助長了邪氣,更會損傷正氣,反而使人體元氣得不到恢復。他強調補法的運用應當針對病情,不能濫用。反對無病之人濫服補藥,患病之人如果邪未去而先補,反而助邪傷正,往往會以糧資寇。只有純虛的患者才可使用補法。至于具體補養正氣的方法,張從正認為應當重視食補,這就是“養生當論食補”的著名論點。為此,張從正十分重視人體胃氣的盛衰,認為胃直接影響食補的效果。他說,只有保護好胃氣,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氣才能恢復。張從正在前人理論與臨床經驗的啟示下,糾正時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論,為中醫的治療學充實了很多豐富的內容,成為獨具風格的一代名醫,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為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李杲是金代真定(今河北保定)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卒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自幼酷愛醫藥學,聽說名醫張元素在燕趙行醫,李杲立即獻上千金,拜他為師,認真學習,很快成為一代名醫。

李杲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他說:“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數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通化市| 平谷区| 措勤县| 栾城县| 鄂尔多斯市| 满城县| 明光市| 和龙市| 柳河县| 开化县| 徐汇区| 罗城| 香港| 古交市| 五常市| 卓尼县| 东方市| 霞浦县| 德令哈市| 碌曲县| 商水县| 阿拉善盟| 静宁县| 新野县| 阿图什市| 马尔康县| 安义县| 澄城县| 栖霞市| 甘肃省| 依安县| 木兰县| 绥芬河市| 上饶市| 尼玛县| 布尔津县| 青海省| 庆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