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陰陽五行學說與辨證論治

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但由于未通過數字化和形式化使其科學性直觀地凸現出來,因而對它的理解完全取決于研讀者的“悟性”,故而能真正理解和全面掌握它的人只是極少數。作為其理論基礎的陰陽五行學說被譽為中醫學的說理工具和方法論,更是難以理解應用。

關于陰陽,20世紀的中醫教材和著作幾乎均認為源于《周易》,易學家早已指出:“ 《易》以道陰陽。”在陰陽說流行之時,即戰國中晚期之間為易學家所采用。從歷史來看,易學家援陰陽以說 《易》,與醫學家引陰陽以說醫及農學、天文學、軍事、建筑學等學科吸收陰陽以說理,是同步進行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傳統的唯物辯證法,對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辨證論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陰陽是對一個整體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或兩種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不僅包含西方的唯物辯證法,而且較之高出一籌。

陰陽學說具有五大要義,即陰陽的共存、對立、互根、平衡和轉化。西方的唯物辯證法只講對立性,而不講互根性和平衡性。然而,互根和平衡是和諧的基礎,因此,陰陽學說實際上是一種和諧化的辯證法。若六淫、七情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就會使臟腑經絡功能失常,從而引起疾病。陰陽的不平衡主要是出現一方的“不足”與“有余”。“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針對人體疾病的這一主要的病理變化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機體轉歸于“陰平陽秘”的狀態,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國古代沒有人注重五行的本體是什么,注重的是其功用。五行的本義是以木、火、土、金、水為說明物,使人明曉條達、炎上、稼穡、從革、潤下五種不同之性。五行配時空和五行配五臟是哲學的五行觀向中醫學滲透的最關鍵一環。古人認為陰陽僅能說明一切事物的矛盾統一,卻不能說明它們之間有機的聯系和制約,于是便以五行來說明事物運動發展的過程。五行是對同一個系統既相互助長又相互抑制的五個方面或五種屬性的抽象概括。與陰陽的對立性相關,整體的狀態取決于五對具有相克關系的二行強度比重之差,是對五行平衡性的刻畫。由此不難看出,五行學說是陰陽學說的引申和發展。

陰陽五行的辨證思想影響了中醫學,中醫利用陰陽五行辨證方法,分析疾病,治療疾病,認為人體疾病產生是由于陰陽失去相對平衡、五行失于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所致的當五行中某一行出現太過或不及,不僅這一行與其他任一行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加劇,而且該行與其他四行的關系在總體上也出現了不平衡,陰陽五行失去平衡就產生疾病。這為認識疾病、用辨證施治方法治療疾病打下了理論基拙。

中醫臨床上運用五行生克規律,是根據人體內臟的變化活動和相互關系,并結合長期醫療中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因而有效地指導了中醫臨床。五行中具有對立性的任意二行,一方陰盛,則另一方陽虛;一方陽亢,則另一方陰虛;但一方陰虛,另一方既有可能陽亢,又有可能陽虛;一方陽虛,另一方既有可能陰盛,又有可能陰虛;五行中具有同一性的任意二行,其陰陽的盛虛具有同一性。這也反映出疾病傳變的規律。但這種情況只是可能發生,而不具有普遍性。

它以經絡臟腑為核心,剖析人體生理病理動態的系統、層次、生克、虛實、集散、串并、因果、轉歸等泛系關系。人體內臟之間本有一種調整的本能,表現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保持其活動均勢,是為正常現象。反之,當生不生,當制不制,或相生不及,相制太過以及其他紊亂現象,都是病證,經綜合分析辨清證候屬性,在這種情況下運用五行生克規律來治療,即補母瀉子,抑強扶弱,才會收到確切療效。

我們發現中醫學所涉及的包括哲學基礎在內的許多問題都屬于復雜性科學范疇,非現代科學所能解釋清楚,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由于受到時代的局限,也有某些不足,但它的科學性和優勢是不容否定的。它的科學性和優勢通過現在研究的陰陽五行數學可以更加凸現出來。“陰陽五行數學”主要從哲理數學和邏輯學角度揭示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內涵以及五行生克、主體與客體陰陽消長與升降的邏輯關系。

其作用在于證實、闡明中醫藥的科學內涵,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論基礎,豐富和完善中醫藥理論體系,并將中醫藥的科學內涵用數學語言加以表達。不僅如此,陰陽五行數學還對辨證論治賦予現代科學特征,使之由思辨向實證過渡,使思辨為公式推導所取代,從而不僅使之有很強的操作性,而且變得很直觀,因而有助于中醫學的推廣普及和走向世界。中醫學不僅完全有可能成為具有現代科學特征的科學,而且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它雖然古老,但生命力依然相當旺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寿阳县| 桃江县| 远安县| 镇平县| 沂源县| 泽库县| 广西| 黔南| 伊宁县| 洛浦县| 拉孜县| 咸阳市| 盈江县| 台东县| 广汉市| 潍坊市| 平山县| 绥德县| 宜州市| 兴城市| 灵璧县| 安多县| 密山市| 当阳市| 隆子县| 磐石市| 三门峡市| 依安县| 岗巴县| 和硕县| 互助| 内黄县| 泸水县| 贵溪市| 兴文县| 大理市| 江北区| 穆棱市| 定南县|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