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辨證論治的起源與形成

中國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人民群眾解除了疾病和痛苦,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醫的核心內容即是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與精華,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辨證論治是我國特有的,根據病理變化進行治療的一種臨床診療原則,它的形成與發展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漫長過程。

歷史上中醫的辨證方法不同,對于“證”也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中醫的“證”。辨證源于《內經》,《內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是按“藏(臟)居于內,形見于外”,從患者的外象來推論“證”的,《內經》產生于周秦陰陽五行學說盛行之際,所以臟腑辨證具有鮮明的哲學特點。之后張仲景把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具體結合于臨床,創六經辨證,從而確立了辨證論治體系。“博采眾方”,以求效為主,每個湯方都有相應的證,只要有此證即可用此湯方,常稱“湯證”。以湯辨證亦屬辨證范圍,故稱之為方劑辨證。《傷寒論》以后,一直到隋唐五代,辨證論治原則的運用并沒有顯著的進展,但對疾病的記述和處方用藥的依據,大部分已不是以病名或個別癥狀為主,而是發展到在病名之下分列若干不同的證候組合為處方的根據了。明清之際,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稱之為“診病施治”,周之干在 《慎齋遺書》中稱之為“辨證施治”,章虛谷在《醫門棒喝》中概之為“辨證論治”。1954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朱顏在《中華醫史雜志》上撰文《中國古典癥候治療的一般規律》,談到中國古典醫學癥(證)候治療的一般性規律,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證候治療”,為次年提出 “辨證論治”打下了基礎。1955年,任應秋發表了題為《中醫的辨證論治的體系》的文章,首次明確提出“辨證論治”

這個概念,說明中醫學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他指出:“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中醫的證候絕不同于西醫的癥狀,中醫的證候完全是施治用藥的標準,而西醫的癥狀,不過是描寫病人的異常狀態,殊非診斷治療上的關鍵。”

隨著中醫臨床的醫療實踐和中醫理論的形成,中醫辨證論治體系逐漸產生和完善起來。現在中醫學者認為證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癥狀,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病勢。

證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是哲理、醫理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臨床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對疾病當前的病位與病性等做出判斷,并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思維過程。即確定現階段屬于何證的思維加工過程。臨床辨證的一般思維規律,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癥狀、體征等病情資料的綜合分析,先明確病位、病性等辨證綱領,再確定辨證具體要素,然后形成完整準確的證名。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歷代醫家創造了許多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辨證方法,這些辨證方法從不同的方面總結了認識疾病證候的規律,它們各有側重,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系和補充。

八綱辨證是運用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對四診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與歸納,從而辨別病變的位置的表里深淺,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斗爭的盛衰和病證的陰陽類別的辨證方法。八綱是分析各類疾病共性的方法,它是其他辨證方法的總綱。八綱辨證是辨證的綱領,八綱證屬于綱領證。

病因辨證是根據病因學基本原理,綜合分析各種病因侵入人體所致疾病的各種證候的辨證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對疾病當前證候的辨識從而推斷病變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即所謂“審證求因”。

實際上是對證候的性質做出判斷。

氣血津液辨證是根據患者所表現的癥狀、體征等,對照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特點,通過分析,判斷疾病當前病理本質中是否有氣血津液虧虛或運化障礙的證候的辨證方法。

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以及八綱中的寒、熱、虛、實辨證均是用以確定疾病當前病理變化本質屬性的辨證方法,也稱病性辨證。其中寒、熱、虛、實證候是病性辨證的基本證候;六淫、疫癘、食、蟲等病因及氣血津液變化所致證候是病性辨證的具體證候。

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病位為綱,對疾病進行辨證。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和聯系規律,是臟腑辨證的理論依據。臟腑辨證的內容比較系統、完整,生理、病理概念均較確切,綱目清楚,內容具體,有利于對辨證思維的指導,也有利于對其他辨證方法所述證候實質的理解。因此,臟腑辨證是臨床辨證的基本方法,是整個辨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還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也是中醫學用以明確疾病性質和部位的辨證方法。

辨證論治思維觀察的是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去治病。至于它也講究“治病求本”,但是,它把治病求本當做治療原則,就是說治病要把表面現象的根本病因找到。由于很多病情沒有癥狀現象供它分析,這就使它受到各種局限,因此我們說它是一種有缺陷的思維方式。

治病求本,是《黃帝內經》的思維方式,它主張治病要從根本上治療,這與今天西醫對因治療是一致的。它主張熱則寒之,寒則熱之;陰病治陽,陽病治陰;謹守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司天,在泉,四時,五行,以及治病不分東西南北中,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等,靈活機動而不失根本,不偏方向,思維始終指向疾病根本。

這種思維方式產生于《易經》,現在各行各業幾乎都能運用,要抓住本質,以人為本。在治療中,中醫更是突出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許多醫案均為明證。

金元大家朱丹溪的一則病案,在醫史上被傳為美談。同窗葉儀患痢疾,病情嚴重。朱氏了解到葉儀平日與人交談多,中氣虛,又因工作忙,常常饑餓,接著是飽餐,形成了積食……朱氏于是確立了一個獨特而大膽的治療方案:不急于止痢,而是用參、術、陳皮、芍藥等補藥十余劑,對葉先行補益,補得葉儀一天比一天病重,痰窒咽如絮,晝夜痛苦呻吟,瀕臨氣絕,私下與二子訣別,眾人皆傳葉儀將死。而朱氏對此視若無睹。十余日后,經過診脈,煮小承氣湯(泄熱通便,治痢疾,是《傷寒論》中的經方)二劑給葉儀喝下,病人頓覺從上而下皆十分清爽,病竟漸愈。朱氏對別人說:如果我不給他補足中氣,他怎么能承受得住我這兩劑小承氣湯?

隨著醫學的發展,多學科研究中醫的不斷深入,辨證論治的概念也有了新的發展。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數學和泛系理論的引入,賦予了辨證論治新的含義。傳統的辨證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中醫臨床的需要,因此,對“司外”

以揣“諸內”認識,不論內容、方法上,都有變化。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影像學檢查、病理學診斷、基因檢測等)的運用,對于揭示疾病的本質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是前人不可想象的。各種現代醫學的理化檢查結果也悄然被人們納入“辨證”

的范圍,使傳統的宏觀辨證開始進入微觀,辨證論治也有了“宏觀辨證”和“微觀辨證”雙重含義。結合現代醫學檢測手段,不僅拓寬和加深了傳統“四診”

視野,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中醫臨床診治水平。如早期根據臨床三大常規(尿、血、糞)的結果,在血常規中白血球增高時,于辨證中加清熱解毒藥;對癥狀不明顯的糖尿病,根據血糖升高而按中醫“消渴”論治;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則按“便血”論治等。使中醫在所謂“無癥可辨”的情況下有了辨證的依據,對辨證論治體系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监利县| 乐平市| 朔州市| 蒙自县| 历史| 理塘县| 五台县| 定南县| 新泰市| 滕州市| 安多县| 天水市| 彭水| 开远市| 新绛县| 万宁市| 宁乡县| 孝感市| 嫩江县| 灵寿县| 额尔古纳市| 通海县| 方城县| 陈巴尔虎旗| 彝良县| 大厂| 湖州市| 义乌市| 黔西县| 沙湾县| 绥棱县| 黔南| 乌拉特中旗| 遂川县| 阳新县| 揭阳市| 广丰县| 怀化市| 托里县| 沙坪坝区|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