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
- 中醫治病的奧秘:辨證論治
- 金開誠
- 3251字
- 2015-03-23 17:25:06
證、證、癥三字是古字與今字、正字與俗字的關系,正如吳有性早已指出的那樣:“病證之‘證’,后人省文作‘證’,嗣后省‘言’加‘疒’為‘癥’?!保ā稖匾哒摗ふ罚┊斀褡罹邫嗤缘墓ぞ邥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也都有著正確的解釋?!白C”是病人患病時自我感覺的各種異常變化,并足以證明自身患有疾病的證據——癥狀,引申于廣義時代表病人全部的臨床資料;“候”是醫者運用各種診察手段,經過一定時間對病人進行診察檢查而獲得的形體上的各種異常征候——體征,引申于廣義時亦代表病人全部的臨床資料。故古人或單稱 “證”,或單稱“候”,或“證候”合稱。中醫學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證、候、癥和由它們派生而來的證候、癥候、病候、病證、病證、病征、病狀以及現今使用的證候和癥狀等,都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可以替換使用的同義詞。所謂的“辨證論治”,實際上就是鑒別、分析患者訴說的癥狀和醫者所診察到的體征(包括舌苔、脈象)辨別出病邪侵襲與正氣損害情況,分析由此而發生的病機進退和病情變化;如何從病因、病機定出治法;如何針對治法處方用藥的過程。中醫的辨證論治被奉為中醫學的理論核心,而西醫則要辨病,即看病,雖然二者的動機都是要治愈疾病,但其出發點和手段是完全不同的。
比較下面中西醫的病案:
男患,李XX,56歲,1988年4月就診。
患者自覺脘腹脹滿、飲食減少年余。
開始時但覺食后作脹,移時略舒,后漸加重,終日脹滿。曾服酵母片,保和丸,木香順氣丸,紫蔻丸,寬胸順氣丸及湯藥數劑。初服之,暫覺寬松,服之既久,反不見效。自以為病重藥輕,又服檳榔四消丸兩包,服后兩小時左右,腹內鳴響,繼之拘急而痛,瀉下數次后,脘腹稍覺舒緩,逾時脹滿更甚,腹內時痛,痛時則欲瀉,雖瀉而腹脹不減。
該患既往身體尚可,一年前曾因過食冷物而腹痛泄瀉,用藥治愈,之后漸覺食后作脹,脘腹滿悶不舒,飲食減少。
飲食雖少,而脹滿卻越來越重。漸覺周身倦怠,四肢疲乏無力,嗜臥多眠,大便多溏。每于服食生冷之物及著涼(特別是腹部與腳)后,脹滿加重。如服食熱物,俯臥于熱炕上,或用熱物敷于腹上,再按壓揉摸,則脹滿漸消,而腹中倍覺溫暖舒適?;颊咝误w消瘦,面色黃白,舌淡胖而潤,脈細弱。脘腹部按之平軟,無疼痛不適之感。
細思疾病之整個過程,其病起于寒涼,加重于消導攻伐。患者雖自言脹滿,但并無腹部脹大之形。細詢之,是患者自覺脘部有堵塞不通暢之感,飲食減少,所以此病實為痞滿。因患者病程已逾一年,服消導順氣之品而反劇,且喜溫暖而惡寒涼,因而證屬脾胃虛寒,中陽不運。擬用溫中補脾之法,予理中湯加味:黨參20g,白術15g,炙甘草10g,干姜15g,丁香10g,砂仁10g,川樸10g。水煎服,日3次。
3劑后,自覺痞滿減輕,腹部有溫暖感,且排氣也多。既已見效,說明藥已對證,效不更方,又投3劑,大見好轉。
予附子理中丸20丸,每次1丸,日服3次。1周后,脹滿之感已消,食欲增加,大便已每日1次。肢體疲乏無力、嗜臥等癥皆大有好轉,自覺體力已有所增強。
為鞏固療效,又繼服理中丸與人參健脾丸而愈。
此患病年余,曾屢用開郁行氣之品而不效,則非氣滯可知;用消食導滯之藥無功,不是食積也明。特別是用檳榔四消丸后,證情急轉直下,更足以說明此證的性質。蓋檳榔四消丸系由大黃、黑丑、皂角、香附、五靈脂等組成。檳榔沉重,性如鐵石,本草言其無堅不破,無脹不消,無食不化,無痰不行,無水不下,無氣不除,無便不開,可見其藥性之峻猛。大黃苦寒,攻積導滯,蕩滌胃腸。黑丑辛烈,最能下氣行水,通利二便。皂角辛烈善竄,通行諸竅,暢利大腸。諸藥合用,功能滌蕩胃腸,消食導滯,利水除脹。對停食停水之脹滿不食,確系形氣俱實者,必有沖墻倒壁,推陳致新之效。但此患服后,不唯不效,病反增劇,則其非氣滯食積之證,而純屬虛證無疑。
又患者之病,得之于寒涼,且畏涼而喜暖,此足以說明,其證不僅屬虛,而又為寒。以上是從病史及所用藥物之后的反應來分析判斷病情。
再從患者的癥狀來分析?;颊唠m自覺脹滿,但脘腹并不脹大隆起,按之不痛反覺舒緩,其非實脹可知。且其食欲不佳,形單體瘦,倦怠無力,嗜臥多眠,大便多溏,舌質淡胖,純系一派中陽不足,脾胃氣虛之象。更何況其得溫熱則病減,遇寒涼則增劇,知其證之確為中焦虛寒,故敢直用理中湯,補脾胃而暖中陽,竟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男性,59歲,因非勞力性心前區鈍痛,向左臂放射,伴大汗、輕度惡心入院。患者近2年類似癥狀間斷發作,每次持續20分鐘左右,通常由勞累誘發,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自上月以來,發作較為頻繁,有時出現在休息時,最近48小時在休息或輕微體力活動時有幾次胸痛發作。體檢心律不齊,未見異常。
發作時偶發室性期前收縮。
診斷及診斷:1.冠心病,不穩定心絞痛或變異型心絞痛,心律失常:偶發早博,心功能II級。2.高血壓病(極高危組)。
依據:1.反復心前區疼痛,持續20分鐘,含硝酸甘油可緩解,勞累、休息均有發作。2.ST段抬高(發作時)。3.血壓中度升高。
鑒別診斷:1.急性心肌梗死;2.肺梗塞;3.急腹癥。
治療:1.抗血小板、抗凝;2.鈣拮抗劑;3.硝酸酯類藥;4.吸氧,測Bp。進一步檢查:1.心酶4項,肌鈣蛋白,異常為高危患者。2.彩超,了解心臟情況,定時ECG監測。3.血糖、血脂加用調脂藥。
4.冠脈造影,必要時PTCA+支架。
從上面病案中,我們可以分析出西醫首先要確定診斷,也就是看出是什么病,然后再針對這一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出現癥狀、表現的一般狀態采取對因治療、對癥治療、針對病機治療和維持一般狀態的治療,中醫治病則主要是辨證。中醫與西醫學比較而言,中醫重視宏觀,西醫重視微觀;中醫重整體,西醫重局部;中醫重辨證,西醫重辨病,重形質而忽氣化。中醫是古代樸素自然科學觀念下形成的,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臨床的經驗性事實不斷總結、歸納、演繹,逐漸升華形成了中醫學的各種學說和理論。研究方法為粗略的解剖,親身的感受——眼觀、尋摸、耳聞;研究思路的取類比象;研究內容以外在表現為主,內在為輔,以外推內。這些都是客觀有效的,但不能與現代科技儀器的客觀檢測準確性、精密性和直觀性相比,這就形成了中醫學與西醫學的不相適應性。而西醫學則是近代歷史上又一層次的自然科學,它是現代科學與技術在多學科、多領域不斷發展而取得的成果。研究方法注重微觀、準確、具體、客觀;研究手段以儀器、設備為主;研究思路是從分子、細胞、致病原等基礎上闡明機制;研究路線是由外到內,層層深入分析;詳于對疾病的診斷與鑒別,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變化較為具體,長于對病因如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雖然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有諸多區別,但若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西醫辨病可以彌補中醫無證可辨的局限性。同時中醫辨證亦可以彌補西醫的不足,如西醫診斷無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適(無病有證)、或西醫診斷明確的疑難病但療效不佳,或西醫診斷為“綜合征”。用辨證手段直接地把握機體這種病理性狀態,用針灸、中藥等治療手段調整機體潛在的自穩調節功能,綜合調動機體抗病能力,重建機體陰陽平衡,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所在。西醫的辨病與中醫的辨證相結合,已成為當前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病例選擇的主要模式,已成為中西醫學臨床結合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目前在這種病證結合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疾病、證候辨證標準制定時,多是分別從病與證各自不同角度著手,而沒有充分考慮二者之間的聯系。具體地說,也就是沒有注意到同證異病、同病異證其病機與臨床癥狀表現有同有異。疾病的外現與中醫癥狀或體征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診斷意義是什么,有關具有中醫證候的特征功能的異常改變與疾病的特征區別是什么,均有待深入研究和認真對待。所以要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發展中醫的診斷治療學,須把中醫“證”的研究和現代醫學的“病”結合起來,進行中醫臨床辨證分型現代化研究。
一位西方醫學工作者曾這樣說:“西醫是治人的病,中醫是治有病的人?!边@不僅從本質上說明了中西醫的區別,而且真切地揭示了中醫的人學內涵。除了疾病之外,作為整體的“人”,在中醫理論中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