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啃春”的習俗,每到立春這天,人們都會搟出幾張薄薄的春餅,卷上醬肉絲、豆芽菜等,美美地吃上一頓迎春美食。要了解我國人民立春吃春餅的習俗,要先從立春說起。
立春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立”是開始的意思,“春”表示季節,“立春”無疑就是春天的開始。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國,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民間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諺語,人們熱愛春天,重視春天,因此,在古代立春不僅是春天的第一個節氣,還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人們會在立春這天舉行相應的活動迎接春天的到來。據文獻記載,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產生了慶祝立春的儀式,這一風俗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發展中,慶祝立春的活動多種多樣,吃春餅就是其中的一種。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就是一種燙面薄餅,在兩小塊面中間抹油后搟成薄餅,烙熟后可以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既可以是熟食也可以是炒菜。
追溯春餅的由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早在東晉時期,人們就開始在立春之日食用“春盤”,人們將春餅和菜同放在一個盤內稱為“春盤”,因為盤內的菜一般是和五辛一起擺放,所以“春盤”又稱“五辛盤”,五辛即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蔬菜,這些蔬菜不僅可以驅寒,還可以殺菌,古人立春食用五辛,有迎新之意。到唐宋時期,五種辛辣食品逐漸被蘿卜等生菜代替,人們吃春盤的風氣也逐漸盛行,不僅民間互相饋贈春盤,連皇帝都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不僅做得極其精巧,而且很名貴,有的甚至可以價值萬錢。
立春吃春餅的習俗真正流行起來是在明清時期,那時候,薄薄的春餅已經代替了盛菜的盤子,人們用春餅包著菜吃。在明朝,立春吃春餅首先受到宮廷的重視,每到立春這一天,宮里都會賜百官春餅,以表示祝福,這種場面十分壯觀。而到了清朝,隨著烹調技術的提高,春餅出現了變體,被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僅是深受喜愛的民間食品,還成為宮廷的糕點之一,成為滿漢全席九道點心之一。清宮喜歡春卷,也講究立春吃春餅,清宮吃春餅,要包上鹿肉、熏豬肉、野雞、關東雞、鴨子、醬瓜、胡蘿卜、干扁豆、葫蘆條、寬粉、綠豆粉、香油、甜菜等,十分講究。到了乾隆時期,立春這一天不但皇帝要吃春餅,連供品也都是春餅,可見清朝時期宮廷對立春吃春餅的重視。在民間,立春吃春餅的風俗也極為流行,一到立春,市井上的飲食店里就爭相出售春餅,門前擺上春餅的價格、品種、用料等,用來吸引顧客,當時的講究人家都在店鋪里買春餅吃。立春吃春餅這一習俗在明清時期十分受重視,不僅流行廣泛,還具有制作精益、品種繁多的特點,充分展現了立春春餅的迎春意義。
明清兩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時期。辛亥革命以后,清朝退出歷史舞臺,立春的官方禮俗驟然消亡,而民間的習俗也隨之逐漸平淡,立春不再是重大節日,而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餅作為立春的節令食品雖然保留了下來,也逐漸變得簡單,菜樣逐漸變得單調,每家每戶做的春餅也不像以前那么講究了。
雖然程序變簡單了,立春吃春餅這一習俗卻一直保留到今天,如今,人們還是會在立春吃上一頓春餅。由于都是自己家制作,形成了簡單美味的特點。春餅的制作非常簡單,包括兩部分:春餅和菜的制作。春餅是用白面搟成圓形,大的如團扇,小的像碗碟,經烙制或蒸制而成,烙(蒸)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兩頁為一合,吃時則很容易揭開。配菜俗稱“和菜”,除必備的蔥絲和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準備,其中熱菜一般有炒粉絲、炒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土豆絲、豆腐干、肉末炒粉絲等,另外還有醬肘子、熏肘子、大肚兒 、小肚兒、香腸、燒鴨、熏雞、清醬肉、爐肉等熟食,一般人家都是選其中的一樣或幾樣制作。
春餅和菜都準備好了,就要講一講如何卷春餅了。春餅配菜很多,要將它們順利地送入口中,功夫全在春餅的卷法上。卷春餅很有講究,卷出來的餅力求直挺圓整,松緊適中,以吃到最后始終不松散為佳。要做到這樣很不容易,這里介紹一個小技巧。將筷子放在春餅上,將春餅的一邊順著筷子卷起來,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卷起另一邊,卷好了放在盤子上,再將筷子一根一根地抽出來。手法高的人卷出的春餅,卷的大小會跟自己的嘴一樣大,方便咬食。老北京人在卷春餅這方面最為講究,他們卷春餅一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為吃得熱乎,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其樂融融。實際上,吃春餅的樂趣多半在于自己動手揭餅、抹醬、取菜、卷餅,然后放入口中,這樣吃很有樂趣,春餅的味道反倒在其次了。
如今,春餅這一極具傳統特色的食品早已走進現代化的餐飲店,四季皆賣,人們隨時可以品嘗到味道香美的春餅。吃起春餅來,正如蘇東坡在一首詩中寫的那樣:“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試了春盤,吃了春餅,春天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