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畔,煙柳畫橋,笙歌繚繞。一年一度的文壇盛事正在此間舉行。才子名士們峨冠博帶,分席列坐,或臨流賦詩,或揮毫潑墨,觥籌交錯間盡是風雅之聲。
姚稹隨堂兄姚顯坐在偏席,心思卻全然不在這吟風弄月上。案幾上擺滿了御賜的珍饈美饌:透花糍晶瑩剔透,乳釀魚香氣撲鼻,金齏玉鲙色澤誘人。他樂得無人打擾,只顧埋頭品嘗,大快朵頤,與周圍苦思冥想的文士形成鮮明對比。
席間喧嘩稍歇,只見一位青衫名士擲杯而起,朗聲道:“諸君雅興正濃,某不才,偶得一首《曲江春曉》,愿拋磚引玉!”說罷徑自取過狼毫,就著鋪開的薛濤箋揮灑起來。但見筆走龍蛇,墨香混著酒氣彌漫開來,不過片刻已成七律八句。
當即有侍童高聲誦來:““煙波澹蕩搖空碧,樓閣參差倚夕陽。鶯亂啼時花覆水,燕忙飛處柳遮廊。金壺傾盡瓊筵醉,玉笛吹殘畫舫涼。莫問蓬萊仙島事,曲江今日即滄浪。””
尾聯剛落,滿座頓時爆發出轟然喝彩!妙極!“鶯亂啼時花覆水”一句活色生香,“曲江今日即滄浪”更是將盛宴提升到仙境高度。連姚顯都忍不住擊節贊嘆:“好一個‘即滄浪’,當真豁達飄逸!”
眾人紛紛舉杯向那青衫名士道賀,場中氣氛一時達到高潮。唯有姚稹,全然不顧這場間氣氛,正當他拈起一塊天花畢羅餅時,一個略帶譏誚的聲音從不遠處響起:“咦,這不是姚相家的稹郎君么?今日這般雅集,怎不見郎君吟詠佳句?莫非這些佳肴,比長安的文采風流更得郎君青眼?還是稹郎君更喜丹青之道?”
說話的是國子監司業之子崔淼,素來自負詩才,又與姚顯有些學業上的過節。他見姚稹只顧吃喝,便故意揚聲揶揄,暗沙射影地諷刺他在秘書省所做之事,引得周遭數道目光投來,其中不乏看好戲之色。
姚顯眉頭微皺,正欲開口維護堂弟,卻見姚稹不緊不慢地放下銀箸,取過帕子擦了擦嘴角。他抬眼看向崔淼,少年清亮的眸子里不見惱怒,反而帶著幾分懶洋洋的笑意,朗聲道:“崔兄此言差矣。詩在山水間,在杯盞中,亦在心頭。稹不才,縱無七步成詩之能,卻也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亦是圣人之道。更何況——”
他話音一頓,目光掃過席間諸多絞盡腦汁、堆砌辭藻的所謂“詩篇”,嘴角微揚,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傲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強求之句,縱合平仄,不過紙花耳,無香無味,有何意趣?豈如這天花畢羅,餅皮酥脆,餡料豐腴,吃在嘴里是實實在在的滿足。道不同,不相為謀耳。”
一席話,既駁了崔淼的譏諷,又暗諷了那些無病呻吟的詩作,更透著一股超乎年齡的通達與不羈。
崔淼被他噎得面紅耳赤,一時竟不知如何反駁。周圍原本看熱鬧的人,也紛紛露出訝異之色,重新打量起這個傳聞中“不學無術”的相府孫兒。
姚稹卻不再理會他們,重新將注意力投向美食,只是心中暗忖:與其在此地浪費時間爭這口舌之快,不如想想如何能找到門路,踏入那神秘莫測的鎮妖司,去見識真正的天地奇譚。這些風花雪月,在他看來,遠不及一卷《太平廣記》來得有趣。
……
話說西市游玩那日,永樂縣主郭明真回到府中,對著菱花鏡,指尖撫過被扯松的衣襟,越想越覺氣悶。那袋沉甸甸的銀錢她自然是分文未取——堂堂縣主,豈能真落個“當街搶錢”的話柄?可自己的鎏金香囊卻確確實實落在了那登徒子手里!
“真是……真是豈有此理!”她抓起一個軟枕砸向跪坐在地的侍女,“你當時怎不撿起來!”侍女委屈得不敢抬頭:“奴婢……奴婢只顧著護您走了……”
氣到極處,她反而冷笑起來。那香囊底下可是明明白白鏨著“賜永樂縣主”的字樣!若那書呆子是個識字的,此刻怕是已嚇得魂飛魄散了吧?想象他手捧香囊如捧烙鐵、面如土色的模樣,她心里才稍稍解氣三分。
她倏地起身,心中已有了計較。既然東西在他手上,那便得讓他——原封不動、畢恭畢敬地——親自送回來!至于怎么送……她目光掃過妝臺上那張給第一批貴人送來的描金請柬,唇角彎起一抹慧黠的弧度。
曲江文會笙歌正酣,永樂縣主郭明真卻無心欣賞那些傳閱的詩稿。她坐在臨水的錦帷之后,指尖漫不經心地撥弄著垂落的流蘇,一雙明眸透過珠簾的間隙,不著痕跡地掃視著岸畔席間的年輕男子。
那日西市倉促分別,她雖氣惱,卻也記住了那少年的模樣——眉眼清朗,帶著幾分書卷氣,衣著用料考究,尤其是那個沉甸甸的錦囊,絕非尋常富貴子弟所能有。這般年紀,這等家世,長安城中文人雅士匯聚的曲江盛會,他十有八九會來。
“縣主在看什么?”身旁的侍女小聲問道。“多嘴。”武明真輕斥一聲,目光卻未停下搜尋。
她心中暗自計較:若能找到他,不僅那鎏金香囊有望收回,或許還能好好“理論”一番當日沖撞之事。她想象著對方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自己認出時,那驚慌失措、面紅耳赤的模樣,唇角不由微微揚起,露出一絲狡黠而得意的笑意。
就在這時,她的目光忽然定格在不遠處一個偏席。
只見一個少年正埋頭對付著案上的天花畢羅餅,吃得專心致志,對周遭的詩詞唱和渾然不覺。那側影,那帶著幾分漫不經心又隱隱透著聰慧的神態……不是那日的“登徒子”又是誰!
永樂縣主郭明真精神一振,坐直了身子。果然來了!她看著他與旁人言語交鋒,看著他看似懶散卻語言又暗含深理,眸中閃過一絲訝異。這人倒不像全然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
“去,”她低聲吩咐侍女,“打聽一下,那位穿著雨過天青色圓領袍、正在埋頭吃食的郎君,是哪家的公子。”
侍女領命悄聲而去。郭明真則重新靠回隱囊,好整以暇地端起一杯蔗漿,目光卻如同發現了有趣獵物的貓兒,牢牢鎖定了那個對此一無所知、仍在專心品嘗美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