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村落初規劃,眾屋齊動工
- 史前霸主:文明創世錄
- 節約用水電
- 2341字
- 2025-08-29 12:24:29
清晨的陽光剛灑到新屋的茅草屋頂上,石部落的族人們就已經聚集在兩座新屋前——昨天晚上大家就商量好了,今天要開始建更多的房子,讓每個人都能住上干燥暖和的屋子。李全手里拿著一根長長的木桿,在營地東側的空地上比劃著,石老、木、阿石等人圍在旁邊,認真聽著他的想法。“我們不能隨便建房子,得先規劃好。”李全用木桿在地上畫出幾條直線,“這里留一條寬路,從營地門口通到粟米田,方便大家進出和搬運糧食;路的兩邊建房子,每兩座房子之間留一個小院子,用來放工具和曬東西;那邊地勢高的地方,我們建一個公共廣場,以后祭祀、開會都在那里;靠近樹林的地方,建一個工具作坊,專門用來做木耒、石夯這些工具,免得工具到處亂放,丟了找不到。”族人們看著地上的線條,雖然還不太懂“規劃”是什么意思,但聽李全說這樣建房子會更方便,都紛紛點頭贊同。阿石指著路旁邊的空地說:“我要把房子建在路邊!這樣出門去粟米田方便,還能第一個看到從外面回來的人!”“我要和花做鄰居!”葉笑著說,“這樣我們一起和黏土、鋪茅草都方便。”李全看著大家踴躍的樣子,笑著說:“每個人都能選自己喜歡的地方,但要按照規劃來,不能亂建。我們先建十座房子,每座房子的大小都一樣,都是一丈長、八尺寬,夠兩到三個人住。建的時候,大家分成五組,每組負責建兩座房子,這樣更快。”分組很快就定好了:木和阿石各帶一組,花和葉各帶一組,剩下一組由石老帶領,負責協調和幫忙。李全則在各組之間來回走動,指導大家建房子——有了之前建兩座新屋的經驗,族人們已經掌握了筑墻、鋪屋頂的基本方法,只是還需要在細節上改進。木帶領的小組負責建靠近粟米田的房子,他們在挖木柱坑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田邊的土比較濕,挖好的坑很快就積了水,木柱埋進去后,總往下沉。“李全,這土太濕了,木柱立不穩怎么辦?”木著急地喊道。李全走過去,蹲下身摸了摸坑里的土,確實很濕潤。他想了想,對木說:“我們在坑底鋪一層碎石子,再鋪一層干稻草,這樣能擋住潮氣,還能讓木柱立得更穩。你去樹林邊撿些碎石子,我讓人去拿干稻草。”很快,碎石子和干稻草就拿來了。大家在坑底鋪了半尺厚的碎石子,再鋪上一層干稻草,然后把木柱埋進去,填上土,用腳踩實。果然,木柱穩穩地立住了,再也沒有往下沉。“還是李全有辦法!”木松了口氣,繼續帶領小組筑墻。花帶領的小組在和黏土的時候,發現黏土里有很多小石子,筑墻的時候容易把石夯磕壞,還會讓土墻不平整。李全看到后,讓她們先把黏土放在篩子里(用藤蔓編織的簡易篩子)篩一遍,把小石子和雜草都篩出來。“這樣和出來的黏土更細膩,筑墻的時候不容易出問題,土墻也會更平整。”李全一邊示范篩黏土,一邊說。花和小組的成員們趕緊學著篩黏土,雖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和出來的黏土確實細膩了很多,筑墻的時候也順暢了不少。葉笑著說:“雖然麻煩點,但筑出來的墻好看多了,以后住在里面也舒服。”石蛋和幾個孩子也有了新任務——他們負責給每個小組送水、送食物,還幫著撿碎石子、干稻草。石蛋看到木的小組在立木柱,主動跑過去幫忙扶木柱,雖然力氣小,但扶得很穩,木笑著拍了拍他的頭:“石蛋真能干,等房子建好了,讓你第一個進去住!”王婆婆則每天都坐在公共廣場的位置,看著大家建房子,偶爾會給大家講一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建房子的小竅門。比如“屋頂的茅草要朝一個方向鋪,這樣下雨的時候,雨水會順著一個方向流走,不容易漏”“門要朝東開,早上的太陽能照進屋里,屋里會更暖和”。族人們都很愿意聽王婆婆的話,按照她的建議調整房子的細節。建房子的過程中,大家還發明了一些新工具。阿石覺得用手和黏土太累,就找了一根粗木棍,在木棍的一端綁了一塊扁平的石頭,做成了“木耙”,用木耙和黏土,又快又省力。“你們看,用這個木耙和黏土,比用手快多了!”阿石興奮地向大家展示,其他小組也紛紛學著做木耙,大大提高了和黏土的效率。十天后,第一批十座房子終于建好了。這些房子沿著李全規劃的道路整齊排列,每兩座房子之間都留著小院子,公共廣場的地面也用碎石子鋪平了,工具作坊的框架也搭建好了,只等著筑墻和鋪屋頂。族人們站在新建成的房子前,看著整齊的村落,心里滿是自豪。阿石跑到自己的房子前,推開門走進去,屋里陽光充足,地面干燥,他高興地喊道:“我有自己的房子啦!以后再也不用住漏雨的帳篷了!”石老看著眼前的村落,又看了看遠處的粟米田,對李全說:“以前我們像野鹿一樣,住在臨時的帳篷里,不知道明天會搬到哪里。現在我們有了整齊的房子,有了自己的田地,終于像‘人’一樣生活了。”李全笑了笑,指著工具作坊說:“我們還要把工具作坊建好,以后做工具就更方便了;公共廣場旁邊,我們再建一個糧倉,用來存放秋天收獲的粟米;等冬天來了,我們還要在村落周圍建一道木柵欄,防止野獸闖進村里。”族人們聽了,都充滿了期待。花抱著孩子,站在自己的房子前,輕聲對孩子說:“寶寶,以后這里就是我們的家了,再也不用怕下雨和刮風了。”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整齊的村落上,茅草屋頂泛著溫暖的光澤,道路兩旁的房子像一個個守衛,守護著部落的族人。族人們圍在公共廣場上,吃著熱乎的粟米粥,討論著接下來要建的糧倉和木柵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李全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里默默想道:村落的雛形已經形成,接下來就是完善各種設施,讓部落的生活越來越便利。這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文明的載體——有了穩定的住所,有了充足的糧食,部落才能發展得更快,才能在這片土地上長久地生存下去,為未來創建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遠處的山林里,傳來陣陣鳥鳴,近處的粟米田一片翠綠,微風拂過,粟苗輕輕搖晃,像是在為新村落的建成歡呼。營地的篝火漸漸升起,炊煙裊裊,與天邊的晚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