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深不見底:把糊涂寫在臉上,把明白揣在兜里(3)
- 做人必須有的9張底牌
- 聶小丹
- 4017字
- 2015-03-22 23:51:22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能碰到一些不能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的事情,這時候同樣可以巧妙地使用糊涂語言進行對答:
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1986年的世界杯上和英格蘭球隊相遇時打入的第一球是“頗有爭議的手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鏡頭。
后來,有一位記者問他,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他機敏地回答:“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馬拉多納的回答故意裝糊涂,但是卻頗具心計——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實如此”,那么無疑等于是承認了這場比賽的不公正性,但如果不承認又有失足球明星的風度。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于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具有君子之風。
在日常生活中,糊涂語言有著廣泛的應用。當碰到一些很尷尬的情景時,您不妨也裝傻充愣一回,把話說得含糊一點,也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愚”應“智”,不失為妙計
以不聰明的人對付聰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謂為人處世的絕妙手段。歷史上,宋太祖選押運使的故事便是典例。
相傳北宋初年,南唐還沒有納入宋的版圖,但此時南唐后主李煜已經向北宋稱臣,每年要向北宋納貢。有一年,南唐派使者前來納貢,派遣的使者是江南最有學問的文士徐弘。按照慣例,北宋政府要派官員做押運使,接受貢品。但是滿朝文臣都自認為才學不及徐弘,怕丟了大宋的面子,被南唐使者恥笑,因而沒有人敢前去做押運使。宋太祖突發奇想,便很隨意地派一個目不識丁的侍者前去做押運使。滿朝文臣都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奧秘。
但既然是皇帝親自下的圣旨,且時間緊迫,只得催促那個侍者趕快動身。侍者來到長江邊,與南唐使者相見。一上船,徐弘便滔滔不絕地談古論今,詞鋒銳利。那些有學問的陪同人員交口稱贊,而那個目不識丁的侍者卻根本就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么,所以也就無言以對,出于禮貌,只能點頭稱是。
徐弘不想在宋的使者面前丟南唐的面子,更不了解對方的深淺。看到對方不說話,心里越發沒底,只是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北宋侍者還是出于禮貌,頻頻點頭稱是。一連幾天,對方從不辯論,只是徐弘一個人唱獨角戲,只說得口干舌燥,疲憊不堪。時間久了,徐弘便覺得沒趣了,也只好停了下來,再也不吭聲了,悻悻地隨殿侍來到京城。
以愚應智,智者無計可施,真乃處事之妙法也。無獨有偶,現代的談判桌上,這一招也有奇效。
在一般人眼里,優秀的推銷員都是那些口若懸河、反應靈敏、精明干練的強者,其實并不盡然。有時,那些看起來“傻笨愚呆”、“口舌笨拙”、“一問三不知”的推銷員,卻屢屢在談判桌上獲勝。原來,他們采用了“裝愚示傻”的謀略,即故意擺出一種“什么都不明白”的愚者姿態,讓強硬的對手“英雄無用武之地”。
談判界津津樂道的一件日美商界談判實例,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方法。
一次,日本某公司選派了三名代表同美國一家公司談判。在談判前,日方了解到美國這家公司的談判代表不僅思維敏捷,能言善辯,而且還準備了充足的資料。顯而易見,要硬對硬、強對強,取勝的把握不大,于是,他們決定使用“裝愚示傻“法來向美國人談判。
早八點,美日雙方正式開始談判。果然不出日本人所料,美方開局就控制了局面。他們利用屏幕向日方詳細地介紹了公司的產品,并信心十足地表示,他們開價合情合理,品質優良超群。這一演示、介紹過程整整持續了兩個半小時。在此期間,三位日本代表一直靜靜地坐在談判桌旁,一言不發。美方主談以為日本人為他們的介紹所吸引,很是高興,便充滿自信地問日方代表說:
“你們認為我們所談的如何?”
誰知,一位日方代表禮貌地笑了笑,回答說:“我們不明白。”
這話不亞于晴空霹靂,美方主談的臉上頓時失去了笑容:“你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你們不明白什么?”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面帶微笑地回答:“所有的一切我們都不明白。”
美方主談覺得肝部隱穩作痛,但他還是強作鎮定地問:“你們從什么時候開始不明白的?”
第三位日方代表慢條斯理地答道:“從你將會議室的燈關了之后開始的。”
美國人都傻眼了。主談無奈而焦慮地問:“那你們希望我們怎么辦?”
三位日方代表異口同聲地回答:“希望你們再介紹一遍。”
美國人徹底泄氣了,因為他們實在沒有最初的熱誠和信心,去重復一次兩個半小時的推銷性介紹。再說,即使他們硬著頭皮這樣做,誰又能保證日方不故伎重演呢?
結果,精明強干、準確充分的美國人敗在了“什么都不懂”的日本人手下——要價被壓到了最低碼。
可以說,裝愚示傻法是對付強硬談判對手的有效武器。試想,當你和一位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些什么的人交涉時,即使你有再廣博的學問、再豐富的資料、再嚴謹的邏輯、再高深的理論、再精辟的見解、再鋒利的辯詞,又有什么作用呢?這好比一個人運足了氣揮拳朝你打來,你不僅不還手,還后退走開,對方的尷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還難受。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當遇到強勁的對手時,不要膽怯,也無須憂慮,采用“裝傻戰術”,一愚到底,不失為一條妙計。
即使猜透對方心理,也別輕易說出
有道是,觀棋不語真君子。下棋也好,打牌也好,局中的各方正在較勁,猛然間一方想出一步妙手,某個旁觀者也看出了其中的奧妙,忍不住驚嘆“太棒了”。出招的一方郁悶自己的妙計被揭穿,本來蒙在鼓里的那一方卻沒覺得旁觀者是幫了自己,反而覺得自己的智力被鄙視了,心中也郁悶起來。這位旁觀者把兩方都得罪了,卻還為猜透了別人的心理而沾沾自喜。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總以為自己明白別人在想什么,到處宣揚自己的“見解”,卻不知得罪了多少人,錯失了多少機會。事實上,如果能夠把想法放在心里,為人處世也許就會更輕松了。
木材廠有一個干練的辦事員。有天早上,他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里通知他說,木材廠運去的一車木材都不合格,他們已停止卸貨,要求木材廠立即把貨從他們的貨場運回去。原來,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時,他們的木材審察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于標準50%,鑒于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
辦事員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面。通常,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審察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對方。然而這次,他決定改變做法,打算用婉轉的方式解決問題。
辦事員趕到場地,看見對方的采購員和審察員一副揶揄神態,擺開架勢準備吵架。辦事員陪他們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貨車旁,詢問他們是否可以繼續卸貨,這樣辦事員可以看一下情況到底怎樣。辦事員還讓審察員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好的堆在另一邊,說是這樣拉回去方便。
看了一會兒,辦事員就發現,原來是對方審察得過分嚴格,標準沒有拿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松,而審察員對硬木很內行,卻不懂白松木。白松木恰好是辦事員的專長。不過,辦事員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而是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辦事員提問時顯得非常友好、合作,并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來。這樣一來,審察員變得熱情起來,最初的緊張開始消除。漸漸地,審察員整個態度都變了,他終于承認自己對白松毫無經驗,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察并虛心征求辦事員的看法,最終發現木材完全沒有質量問題。
最后,他們收下了全部木材,辦事員拿到了全部的價款。
凡事不要輕易說出,可以使工作與生活更加順利。而有一些人往往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緒,也不管時間場合,對象是否適當,更不理會講話的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且,說出話來不講究方式方法,往往是采取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甚至不乏尖銳刻薄。這樣的直率最容易得罪人,往往使對方十分尷尬,使自己招人記恨,陷入孤立的狀態。其實,只要動動腦筋,換個思路,也許不說出來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60年代初期,某一外國貴賓來我國訪問,我國為他舉辦了盛大的招待宴會。宴會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極其珍貴的九龍杯,其形古樸蒼勁、玲瓏剔透,特別是龍門口上那顆光耀奪目的明珠更是巧奪天工。有人被這精美而又珍貴的藝術品深深吸引住了,拿在手上仔細欣賞,贊不絕口。也許是由于飲酒過多,他竟將一只九龍杯有意無意地順手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公文包。我方陪同人員見狀后,覺得直接索要不太禮貌,甚至還會影響到兩國的關系。眼見客人夾起公文包興沖沖地離去,心里焦急萬分。
陪同人員將這一情況向當時正在視察工作的周恩來總理做了匯報。周總理聽后指示道:“九龍杯是我國的稀世珍寶,一套36只,缺一只豈不可惜?不要就這樣讓他輕易拿走,當然追回也應采取最為合適的辦法。”當周恩來得知這位貴賓將要去觀看魔術表演時,思忖片刻,心生一計,便把有關人員叫來,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番。
晚上,明亮的表演大廳里熱鬧非凡,精彩的魔術表演令觀眾如癡如醉。特別是那位貴賓,被中國演員精湛的技藝所折服,一個勁兒地熱情鼓掌。臺上表演正是高潮,只見一位魔術師輕步走上舞臺,很是瀟灑地將三只杯子擺放在一張桌子上。觀眾定睛一看,原來是奇光耀眼的九龍杯。再看魔術師舉起手槍,朝九龍杯扣動扳機。隨著一聲槍響,轉眼間,那三只九龍杯只剩下了兩只,另一只不知去向,觀眾們興趣熱烈,既為魔術師的技藝嘆服,又都在討論:那只九龍杯變到哪里去了?
這時,魔術師對觀眾們說道:“觀眾朋友們,那只杯子剛才被我一槍打進了坐在前排的那位客人的皮包里了。”說完,便輕步走下臺來,對那位貴客欠身道:“先生,能打開您的包嗎?”貴客明知是計,但不好作聲,便從包里將九龍杯取了出來。當他看到滿場的觀眾都在熱烈鼓掌時,也笑了起來。珍貴的九龍被就這么被留了下來。
在現實生活中,“心直口快”也許是一種美德,然而因言語不當而產生矛盾又確實不合適。在很多時候,“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卻未必值得稱道。如果我們能夠區別不同情況,該直說的時候直說,該婉言的時候則婉言,那就不但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而且還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增進友誼和團結。所以古人有云: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