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名泉與中華文明
- 中國名泉(中國文化知識讀本)
- 金開誠主編 陳長文編著
- 5064字
- 2015-03-23 17:16:12
涓涓泉水,不舍晝夜,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不容忽視的。古人多逐水而居,而泉水大多是江河湖澤之源,是江河湖澤的重要補給來源,如山西晉祠的難老、善利、圣母三泉是晉水的源頭,河南衛輝的百泉是衛河的源頭,山東珠龍泉、秋谷泉、良莊泉是孝婦河的水源;濟南的大明湖由城內諸泉會聚而成,而在遠離河流的山區或是丘陵地帶,泉水就更顯得彌足珍貴,或是重要的飲用水源,或用于灌溉田地,甚至是造就一方文明的重要因素。
(一)泉對人類的恩惠
1.飲用之利
泉水因礦化度低、水質清潔、甘洌醇厚、水溫穩定而成為人們理想的飲用水源。古往今來,泉區人民都以泉水為生活用水之源,就連封建帝王,也對甘醇的泉水情有獨鐘,如北京的玉泉水,因其水質上佳,在明清兩代一度成為宮廷皇室用水專供水源。
名泉總與名茶、好酒相隨。我國茶文化發達,而泉水往往是煮茶用水的最佳選擇,茶與泉水相得益彰,珠連璧合,才能稱之上品。許多名泉如谷簾泉、玉泉、惠山泉等之所以有名,與歷代茶人品茶論水的推崇有直接的關系。而上佳的泉水較河湖等地表水而言,具有水質清潔、味美甘醇、礦化度適中的特點,成為佳釀的重要條件,諺曰:名泉出名酒,許多名酒如貴州的茅臺、山西的汾酒等,都離不開當地泉水的甘醇。
2.灌溉之便
泉對農業而言,是灌溉重要來源之一,可以惠于一方。有“山西小江南”之譽的晉祠灌區,利用晉祠中難老、善利等汩汩流出的泉水,灌溉著周圍的良田。據《太平寰宇記》載:“開皇六年,引晉水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至今仍掛
在晉祠圣母殿兩側的對聯亦這樣寫道:“溉汾西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數十里淆之不濁;出甕山一片石,冷于夏溫于冬,冽冽有本,億萬年與世長清。”
3.游玩之所
凡有泉的地方一般都是景色秀美之所在,泉涌或成澗溪,或成瀑布,或潴積成潭池,而且往往與泉區的青山碧樹、亭臺樓閣等景觀相映襯,成為一方名勝。許多名泉都憑借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成為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如“泉城”濟南,自古以來,泉水不僅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清流活水,更留下了無數風景勝境。
金代立“名泉碑”,列七十二泉,濟南因此有“泉城”之名。濟南之泉主要由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玉龍潭四大泉群組成。眾泉之中,除了有天下第一泉盛譽的趵突泉外,珍珠泉是濟南的又一著名勝跡。泉池約一畝見方,泉水明凈清澈,一串串水珠從泉底涌出,如珠如璣,故名珍珠泉。人們形容這里的景觀是“跳珠濺雪碧玲瓏”。而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諸泉水潴集而成的大明湖,一湖煙水,荷花映日,綠樹蔽空,景色絕佳。清人劉鳳浩吟詠這里的景色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江西廬山幽谷深澗,多深潭名泉,如谷簾泉、招賢泉、龍池山頂泉、小天池泉、聰明泉等泉水,清醇甘洌,給清秀的廬山平添了生機與靈氣,成為讓游人流連忘返的重要景觀。而享有天下第一、第二泉之盛譽的名泉,不論是趵突泉、中泠泉、谷簾泉,還是玉泉、惠山泉,都是游玩的好去處。
4.溫泉祛病
資料表明,溫泉熱浴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此外,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對人體有所幫助,如溫泉中的碳酸鈣對改善體質、恢復體力有一定的作用。
我國溫泉有文獻記載者多達972處,其中溫度高于50℃的就有229個。經地質普查,據初步統計,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已發現溫泉達3000多處。我國勞動人民發現和應用溫泉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經》里就有對溫泉的記載。酈道元《水經注》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么自在,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真實地記載了溫泉的保健作用。又如“大融山石出溫湯,療治百病”,“溫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杜彥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則病愈,世濁則無驗”等,都說明當時人們就對溫泉的醫療價值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研究。
眾多溫泉,以陜西華清池最富盛名。秦始皇、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都與之結緣。2700年前的西周時期,這里的溫泉已被發現,名為“星辰湯”。秦始皇曾在此修筑離宮,引泉入室,起名“驪山湯”。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又在此大興土木,就山勢興建行宮,改名為“華清宮”,規模更為宏偉富麗,有二閣、四門、四樓、五湯、十殿。唐玄宗每年冬天攜楊貴妃來此游宴、沐浴。從開元二年到天寶十四年間(714—755年),唐玄宗共正式出游華清宮36次,臨時短期出游不計其數。詩人白居易曾在名詩《長恨歌》中賦:“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二)名泉與詩文
名泉勝跡,多美文佳作、名人趣事逸聞,這無疑增添了名泉的魅力,大大豐富了華夏泉文化的內涵。
趵突泉名滿神州,留下的題詠無數。有名的文化人曾鞏、李清照、趙孟頫、蒲松齡、吳偉業等都曾為之題詞吟詠。元代大書畫家、詩人趙孟頫曾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他寫過一首題為《趵突泉》的七言律詩,詩曰:“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作者以清新的筆調著力渲染了噴涌不息、波濤激蕩的氣勢。還有一副無名氏題的楹聯寫趵突泉,堪稱神來之筆:“空洞洞天,作飛飛響。活潑潑地,故源源來。”泉水奔騰跳躍,水聲飛飛上揚。清泉從平地涌出,噴涌若輪,地也因此而活潑。成此若云沸之勢,皆因為有源頭活水來。楹語不多,卻極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趵突泉的天然靈秀和神韻。
再如山西晉祠之中的難老泉,景色甚佳,歷代名人多詠頌。詩人李白曾作《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一詩,用比喻與白描的手法渲染了晉水之美,其中“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百尺清潭寫翠娥”等句,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其他如明代楊基的《觀晉祠泉》、孫玉的《游晉詞》、清代王爾詳的《難老泉和韻》、于漢翔的《難老泉》等詩文,也從不同角度描寫泉水之秀美。
其他名泉也多有詩文的題詠。如唐人李端詠山西霍泉道:“碧水映丹霍,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霍泉》)宋代蘇東坡詠虎跑泉道:“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趨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游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玦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虎跑泉》)清康熙皇帝詠中泠泉道:“靜飲中泠水,清寒味日新。頓令超象外,爽豁有天真。”
(三)名泉與神話
由于認識水平有限,古人認為泉乃“天賜之物,地藏之源”,把泉水看做上天的恩賜,看做神水。于是,與名泉相關的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給名泉平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有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稱的敦煌月牙泉,人們對其流沙永遠填不住清泉的神奇作出的解釋是:相傳在很久以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大戈壁,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有一年這里大旱,樹木莊稼都枯死了,老百姓干渴難忍,哀聲遍野。美麗善良的白云仙子路過這里,聽到人們這撕心裂肺的哭聲,禁不住掉下了同情的眼淚。淚珠落地化為清泉,解救了在干渴中掙扎的百姓。為了回報白云仙子的大恩大德,人們修了五座廟宇供奉白云仙子。沒想到這一舉動惹惱了神沙觀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黃沙一揚,想化作沙山埋掉清泉,趕走奪他香火的白云仙子。后來白云仙子從嫦娥那里借來一彎新月,新月降至鳴沙山的谷地化為清澈的月牙泉。神沙大仙刮起大風吹動流沙去填月牙泉,嫦娥用法術把填泉的沙吹上山頂。后來,任憑神沙大仙使盡妖術填泉,但那一泓清泉始終安然無恙,氣得神沙大仙咆哮如雷,沙山因此而鳴響。
濟南的珍珠泉也頗具傳奇色彩。人們傳說,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當年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淚所化。遠古時代,歷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個大賢人—— 舜,他自小就跟著當地百姓在山下耕種,在群體生活中逐漸顯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歲就被人們推舉為首領。堯聽說后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后連國君之位也禪讓于舜。舜勤于政事,常四方巡視。有一年,舜遠行南方,而山東一帶遭受了大旱,娥皇、女英便帶領父老兄弟早晚祈禱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蓋跪出了血,天空仍沒有一絲云影。姐妹倆又帶領大家向龍王要水,人人雙手都磨出血泡,終于挖出一口深井。正在這時,南方傳來舜帝病倒于蒼梧的消息,娥皇、女英當即起程南行。看著揮淚話別的人們,她們禁不住一串串淚珠灑落大地。突然,“嘩啦”一聲,淚珠滴處,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串珍珠汩汩涌出,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后人有詩曰:“娥皇女英異別淚,化作珍珠清泉水。”
吉林長白山溫泉,水溫高達攝氏七八十度,一年四季涌動不息,即使在嚴寒的冬季,溫泉水依然流淌在皚皚的白雪中。對于這里溫泉的形成,當地流傳著一個生命化溫泉的動人故事。據說在很早的時候,這里的泉水不是熱的,而是涼的。一年冬天,一個趕車的把勢路過此地,路遇一位饑寒交迫的老人。善良的車把勢不但將自己的干糧送給老人吃,還找來柴草給老人生火取暖。車把勢自己又渴又餓,只好吃雪解渴充饑。老人非常感激車把勢的善舉,便從火里抽出柴禾,想燒化冰封的泉眼,弄出些泉水來喝,可是燒了半天毫無成效。最后,老人乘車把勢不注意,雙手抱起柴禾,咕咚一聲跳進泉眼里去了。一會,就見泉水咕嘟、咕嘟地翻著花,像開鍋般冒著熱氣,滾滾地流了出來。人們說,是老人的生命化作了奔涌不息的溫泉水。
有“關外第一泉”之稱的河北赤城溫泉,關于其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天上有12個太陽炙烤大地,一個叫二郎的小伙子力大無窮,擔起12座大山追太陽。追上一個就用大山壓住,當剩下最后一個太陽時,勇敢的二郎累死了,天上就剩下如今這一個太陽了。而那11個太陽中的一個就壓在赤城,底下的泉水被太陽烤熱,就成了現在的溫泉。溫泉附近有兩座小山,人稱二郎墩,傳說是二郎歇腳時,從鞋里倒出來的沙子形成的。
(四)名泉與風物民俗
在神州大地上,許多地名、人名、風土人情等都與泉水有關,可見泉水對人們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許多地方以泉聞名,如“泉城”濟南,城區內外2.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計有108處清泉涌流,不但泉眼眾多、泉量巨大,而且泉質上佳。元代于欽《匯波樓記略》云:“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再如福州,因溫泉數量多、水質佳,而有“溫泉之城”之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其“泉州”城名,顧名思義,無疑也是由泉而得。泉州的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郊,山勢巍峨挺拔,翠峰層疊,綿亙數十里,宛若一道翠障,拱衛著泉州古城。山上奇巖怪石,林泉洞壑,風景十分秀美,山上有孔泉,泉清而甘美,又名虎乳,據傳泉州“乃因清源山之虎乳山泉湛然澄清而得名”。甘肅酒泉市之名,也與“酒泉”泉水之名有關。酒泉位于酒泉市東關酒泉公園內,酒泉古稱“金泉”。據《漢書·地理志》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民間傳說,漢武帝時,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勝匈奴。漢武帝聞訊后,專門派使者從京都長安送御酒十壇到軍前,以表彰霍去病的赫赫戰功。霍去病愛兵如子,不愿獨享御酒。但酒少人多,不夠分配。于是便將御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們在泉邊一起暢飲“泉酒”。此后金泉改名為“酒泉”,此地也改名為“酒泉”。另外,河北承德古稱熱河,其名源于避暑山莊內的熱河溫泉流涌形成的河流——熱河。
以人名聞名的名泉,也不計其數。如江西上饒的陸羽泉,湖北宜昌的陸游泉,杭州西湖的六一泉,山東淄博的柳泉,等等。陸羽泉又名“天下第十四泉”,位于江西上饒廣教寺內,“茶圣”陸羽曾在廣教寺隱居多年,在此開鑿一井泉,當時品為“天下第十四泉”。傳說陸羽曾在此作傳世名作《茶經》,后人為了紀念他而稱其為陸羽泉。陸游泉位于長江西陵峽山腰,距宜昌市約10千米。泉水清澈如鏡,透亮見底,不枯竭,冬不結冰,取而復滿,常盈不溢,用其煮茶,醇香適口。南宋大詩人陸游因家國淪陷、報國無門,曾寄情于此,品茶賦詩:“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珮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泉由是得名“陸游泉”。六一泉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為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府時,為紀念詩人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而命名。柳泉位于山東淄博市蒲家莊東壑溝中,溝內綠柳成蔭,故名“柳泉”。相傳當年蒲松齡(自號柳泉居士)為寫《聊齋志異》一書,曾在此設茶待客,與人談狐說鬼,搜集創作素材。
有些名泉,被賦予了一定的道德和倫理意趣。貪泉位于廣州市西北15千米的名勝石門。史載,人如果誤飲貪泉就會貪婪成性。廉泉位于合肥包公祠內,是為了紀念為官清廉、鐵面無私的一代名臣包拯而掘的。盜泉,坐落在今山東泗水縣的東北,《淮南子·說山訓》說:“曾子立廉,不飲盜泉。”舊常以“盜泉之水”比喻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