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謀權篡漢(1)
- 王莽改制
- 金開誠
- 2847字
- 2015-03-23 17:00:04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發生日食,周護、宋崇等借此機會向哀帝上書,為王莽大唱贊歌。哀帝迫于輿論壓力,只得讓王莽重返京師。于是王莽結束了三年的南陽生活,重回政治中心所在地,這使他能夠迅速了解國內的政治變化,廣泛聯絡京城內外官員,以便做好準備,隨時重返政壇。
(一)重掌大權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荒唐而短命的漢哀帝駕崩。哀帝無子,收拾殘局的重任又落到了年邁但仍然健康的元后王政君身上。大司馬董賢對辦理喪事事宜一無所知,于是元后命王莽協助董賢辦理哀帝喪禮,同時,又將兵符、百官奏事及中黃門、期門等衛兵的統帥權交給王莽,實際就是把漢皇朝的軍國大權都委托給了王莽。正所謂:“其提攜劉氏之天下授之王氏,在指顧之間耳。”
王莽重掌朝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逼死董賢。王莽以元后的名義劾奏董賢,罷去董賢的大司馬之職。董賢知道王莽不會放過自己,罷黜當日就與妻子一起自殺了。罷免董賢后,王莽任大司馬,領尚書事,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輔政大臣。
王莽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立新帝。因哀帝無嗣,元帝的直系重孫輩只有中山孝王的兒子劉衎。元壽二年的七月,劉衎即位,他就是漢平帝,時年9歲。因其年幼,元后臨朝稱制,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務專擅了一切。
王莽做的第三件大事,是清除異己。王莽以牽強的罪名迫令成帝皇后趙飛燕和哀帝傅皇后自殺,并把傅、丁兩家外戚及其親族一律趕出京師,去除了一批可能對王莽專權構成障礙的人;同時,王莽還任名儒、孔子嫡孫孔光的女婿甄豐為侍中奉車部尉,作為自己的得力爪牙。凡朝中大臣不為王莽所用者,皆被捏造罪名,“傅致其罪”,或殺或罷,悉加掃除;王莽的叔父王立、王仁這時只是閑住于京師,王莽也感到他們可能構成自己專權的障礙,就憑空給他們加上一連串罪名,挾持元后下令讓他們離開京師回到自己的封地。
哀帝死后,王莽短期之內就做了以上數件大事,從而為他將來代漢打下基礎。
第二次登臺秉政的王莽,其氣勢和威嚴遠遠超過第一次任大司馬時的境況。此時,對王莽的所作所為,幾乎沒有人敢說半個不字。王莽自己也有些飄飄然了,他認為自己應該有一個與現在的權力相當的名分。于是,他利用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附會《尚書》記載的越裳氏向周天子獻白雉的古例,指示益州官員向朝廷進獻白雉、黑雉,以便據此加以發揮,謀取新的名號。
王莽的黨徒此時都紛紛向元后上書,一致稱頌王莽的功德,請求像周成王封周公那樣封王莽為“安漢公”。王莽對此卻幾次謙讓,直到封賞了孔光等人后,王莽才接受了元后對他進行的西漢歷史上空前隆重的封賞:
“大司馬新都侯莽三世為三公,典周公之職,建萬世策,功德為忠臣宗,化流海內,遠人慕義,越裳氏重譯獻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莽,復其后嗣,疇其爵邑,封功如蕭相國。以莽為太傅,干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
這次的封賞,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使王莽高升了一步,成為兩漢歷史上享此殊榮的第一人。王莽一人當漢朝之大任,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王莽得到“安漢公”的封號后,更加不厭其煩地用歌功頌德的辦法來討元后的歡心。他一方面以關心元后的健康為名,悄悄地承襲了元后的權力。王莽首先指使其爪牙上疏元后,說太后至尊,不易操勞過度,元后于是下了一道詔旨,王莽就此把朝廷的選官用人的大權拿到了自己手里。此后,王莽利用這一權力,在中央和地方進一步網羅爪牙,結黨營私,一個以王氏外戚為當權核心的局面最終形成了。另一方面,王莽還想方設法為元后博取“愛民”和“節儉”的美名。他先讓元后下一個“衣繒衣,頗損膳,以視天下”的詔令;之后,再率群臣向元后上疏,說太后尊貴,要元后保持太后的衣飾和膳食制度。王莽導演的這幕丑劇,取得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元后“勤儉愛民”的美名傾動朝野,討元后歡心的目的達到了;王莽“忠孝”的美名再次傾動朝野,他自己沽名釣譽的目的也達到了。
王莽入仕二十多年來,不擇手段地獵取美名,換取權力,以便在朝野形成天下非莽莫屬的局面。他的一切作為都圍繞著篡漢自立這一軸心進行。
(二)嫁女固權
王莽是在王氏外戚專擅朝政的氛圍中發跡的,他自然最清楚其家族以及自己的權力與姑母元后的關系。而在哀帝當政時期他從大司馬位子上被趕下臺的事,也使他進一步認識到外戚的重要。因此,對于漢平帝選皇后一事,他必須全力干預。
王莽想到了一條長久之計,他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當皇后,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權力。
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平帝12歲了,考論“五經”,12歲正是娶親的年齡。王莽上書元后,要求候選皇后的女子必須是圣帝、名王、周公、孔子、列侯的后代,這種家庭有限,而且還必須是在長安居住的,是正妻生的適齡女子。這樣,可選擇的范圍就更小了。
實際上,王莽就是按自己女兒的情況提出這些標準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上報的候選女子是王氏家族的,也都符合要求。
王莽看到許多王氏宗族的女子列名其中,很怕她們與自己的女兒競爭,于是就假意上書元后,說王氏女兒“身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并采”。元后沒有領會王莽的真實意思,就下了一道“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的詔令。當然,王莽的女兒也在排斥之列。
王莽不便明言反對,只得唆使其黨徒向元后上書,要求選自己的女兒為皇后。于是所有的人都跑到元后面前,要求以安漢公之女為天下母。這些人之所以把國脈民命系于一個14歲的女孩身上,是因為在這個女孩的背后站著的是掌握了漢朝最高權力的王莽。
當王莽黨徒制造的上書雪片般地飛到元后面前時,元后總算明白了王莽的心思。血自然濃于水,她也完全同意選自己娘家的女兒為皇后。
王莽的女兒做平帝皇后已是鐵定的事了。這時有許多人為了討好王莽,開始上書元后,要給王莽加封賞。正當王莽一心等待加賞的時候,發生了使他心驚肉跳的呂寬一案,封賞之事只能擱置了。
平帝即位時只有9歲,但王莽不允許平帝的外戚進京。王莽的長子王宇認為王莽如此對待平帝及其外戚不妥,懼怕一旦平帝長大親政后會怨恨王莽,危及王氏宗族的安全。于是就派呂寬把鮮血灑在王莽宅第的大門上,以此來恐嚇王莽。誰料呂寬辦事不利,被守門人發現。王莽知道后十分生氣,他再一次“大義滅親”,把王宇送入監獄,逼他飲藥而死;念在王宇妻子有孕在身,先將她關進監獄,待孩子出生再處死;王莽還誅殺了與本案有直接聯系的平帝母親衛后家族,而且把中央到地方的異己都指為呂寬黨羽,逮捕治罪。受此案牽連被處死者達數百人,全國為之震驚。
一直以來,王莽雖然生活在自己制造的血雨腥風中,把一批一批的異己送上了斷頭臺,但是,他一刻也沒忘記陳崇等人在上書中提出的封賞自己的建議。
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兒正式冊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各地官吏和百姓八千多人上書朝廷,要求給王莽以“上公”的封賞。王莽一再辭謝后,向元后要了一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一顆印章雖然只是形式,卻是王莽前進道路上的新標志,也是他行使宰衡權力的一個憑據。宰衡這個官職是王莽及其黨徒創造的,在此之前的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這個官職。宰是主宰,衡是公正,王莽取此官名并任之,就是宣布自己已成為大漢皇朝的主宰,由此也暴露了他欲取而代之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