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生在世如狼在野,要想讓自己活得精彩,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須尋找強者的圈子。加入強者的圈子,是給自己加壓。人無壓力輕飄飄,豆無壓力不出油。給自己一些挑戰,才能讓自己變得智慧和強大,正如畫家就要加入畫家的圈子,演員就要加入演藝圈。如果沒有加入圈子,誰又認識你呢?你又怎么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呢?
進入一個圈子,在增加你的身份認同、讓你獲得安全信息的同時,也會束縛你的個性、消耗你的資源,將你置于一種隨時“交易”的狀態。許多時候,當圈子不再為你帶來更多助益時,往往不是圈子的問題,而是你的態度問題。
話說圈子
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里,連螞蟻都有自己的圈子,人更是離不開圈子。所以,圈子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它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圈子不僅是交友平臺,也是關系轉化為“戰斗力”“生產力”的平臺。保羅·艾倫年輕時就與比爾·蓋茨志趣相投,一起干事業,這就奠定了他未來成功的基礎。與一個注定要成為億萬富翁的人交往,自己怎么可能會成為一個窮人呢?你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來!
國內著名企業紅羽集團董事長王曉升不僅非常重視人脈力量,而且把這種理念帶入了他所掌控的集團中。在一次宴會上,王曉升先生暢談了自己的理念,引起了在場各位企業家的共鳴,其中有一位蔣先生。宴會后,他主動聯系了王曉升先生,表達了自己的合作意向,并透露了大膽而新穎的想法。王曉升憑借敏銳的嗅覺發現了商機,二人一拍即合,很快就成立了浙江積分寶商貿有限公司,吸引了全國許多頂尖商人參與。就是這樣一次偶然的機遇成就了王曉升的財富和傳奇。
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你擁有的人脈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能辦成多大的事情。通常來說,你的社交圈子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人脈會深刻影響個人的成功、財富的獲取。
就算你有天大的才華、有沖天的志氣,你還是得認識這樣一個人:他能為你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舞臺,也能幫你找到更多人脈資源。
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愛情、婚姻如此,家庭、事業也是如此。所以,人一定要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擴大交友范圍,拓展人脈關系,多結識專業人士。試想:在你沒有多少人脈資源的情況下,碰到一個很棘手的法律問題,你怎么辦?你必須到網上查,或是請教專業律師。許多時候,這么做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還可能得不到專業的解答。
如果你有強大的人脈資源,你的朋友遍布金融、財務、政府、媒體、律師、醫學及其他眾多相關行業,那你的這些問題還會是問題嗎?一個電話、一頓飯,你就會得到最詳細、最可靠的答案。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系。”特別是一些行業或領域的頂尖人物,如果你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那你將會獲得更大的上升空間。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經過長期的研究得出結論: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則取決于他的人際關系。在知識經濟時代,人脈已成為專業的支持體系。對于個人來說,專業是利刃,人脈是秘密武器,如果只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獲”。
人脈點撥
圈子雖然神通廣大,但更為重要的還是你的知識和內功的積累。只有自己修煉好了,你才會遇到更多的“貴人”;只有奮斗到了那個層次,你才會有相應的圈子。
想成為狼,就不要進羊圈
沒有圈子,學歷再高、能力再強也會窮困潦倒;不入圈子,單打獨斗難成氣候。但自己還是應該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到底有多大,問一問自己到底要進哪個圈子,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想成為羊,就不要進入狼圈,因為思維不同,羊加入狼圈,就好比讓一個天生膽小的人去當頭領。只有在狼圈里,你才會成為狼。為什么?因為不成為狼,你就在狼圈里混不下去,形勢逼迫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像狼一樣思維,像狼一樣勇敢,像狼一樣智慧。
一位企業家說:“沙灘上小的石頭,可以捏在一起抗衡大企業。”一位商人在《英才》雜志的采訪中稱:“花20萬元認識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圈子很值得。”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說:“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去獲得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良好的人際圈子和關系網絡必然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機會。
和什么人在一起,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個人與比爾·蓋茨握過手,他一定會把握手的照片放在顯眼的位置,恰到好處地讓人看見。因為能和高山景行的人物在一起,他自己的形象也會大大提升——你的朋友是誰,你便會被想象成是那一種人。
總之,一個人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始終在水平低下的圈子里混,最終又能混出多大名堂呢?加入比你現在水平高的圈子,開始時你可能會吃虧,會遇到挫折,但是當你吃虧吃到吃不下去的時候,你就不會吃虧了。
所以,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加入一個更成功的環境。你沒有辦法在一個不成功的環境成為成功的人,就如同從羊群里挑出一只像狼一樣勇敢的羊來一樣困難,即使領頭羊也沒有狼圈中最弱的狼厲害。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也會有突然跌落逆境的時候,人應該學習狼那種在千百次打擊磨煉之后才變得更加堅強成熟。要想讓自己活得精彩,取得更大的成就,你就必須尋找強者的圈子。加入強者的圈子,是給自己加壓,人無壓力輕飄飄,豆無壓力不出油。給自己一些挑戰,才能讓自己變得智慧和強大,畫家就要加入畫家的圈子,演員就要加入演藝圈。如果沒有加入圈子,誰又認識你呢?又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呢?
人脈點撥
富豪之所以要打高爾夫,并不是一局幾百元錢花了,人就可以更放松、更休閑,而是因為那里是富人俱樂部。處在那個圈子里,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溝通,更多的感情可以聯絡。
拼腦子,拼努力,也要拼朋友圈
有個大學生,雖然家境一般,但在衣著打扮方面很講究品位。穿衣服只考慮牌子貨,一件襯衣要幾百元。有人說,他一定是為了顯擺,花父母的錢不懂心疼,做人也太虛偽。再說,你穿1000元的襯衣就能學業有成?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小攤上幾十元的襯衣不也挺好嗎?食堂一頓飯也就八九元,而且葷素搭配,1000元可以吃半個月。用半個月的飯票換一件襯衣,不是腦洞太大是什么?
但是別人不知道,他在校外參加了一個大學生創業組織,每周都要去聽一些企業家講課。他說:“我的焦點不在外表,而在內在的學識,我之所以講究穿著,是為了尊重別人,這是一種修養,不能因為窮就有失體面。”
畢業后第三年,他在北京就有車有房有老婆了,沒花家里一分錢。對此,有人不服:你買房了,也沒什么了不起,哪里的房子都一樣住,花那么多錢在北京買不值!
人的智商相差無幾,家境比你好、能力比你強的人多了去了,想出人頭地,除了拼付出、拼努力,也要拼環境。腦子好使,吃飯是容易點兒,但是沒有一個好的人際環境也不行。
平時你隨便什么時候上網,都能看到有些年輕人在網上吐槽,有的甚至到網上去罵,花樣百出,聰明伶俐,智商不是一般得高,就算罵對了對你又有什么好處?沒出息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笨人,而是那些沒法向前看、只生活在自我圈子中的,自以為聰明的像怨婦一樣的人。
當然,即便是能進入一個自己想進去的高級圈子,也只能算是成功的第一步,證明你買到了一張船票,能否到達彼岸也是不一定的,這個圈子的門是虛掩著的,你推開了門,進去要想有空位子坐,還要靠自己。
人脈點撥
當你在一個圈內混熟了,眼界開了,也得到了圈子的認可,還發現了靠譜的人,但就是沒有收獲、沒有提升、沒有逆襲,做事還不成功,那沒準兒是圈子的問題,不妨換換單位,甚至換換行業。
與雄鷹為伍,你才能展翅高飛
有句諺語:“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時時勤于思考。”這句話的意思是朋友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改變你的一生。你能走多遠,在于你與誰同行。如果你想展翅高飛,請你多與雄鷹為伍,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如果你整天和小雞混在一起,你就不可能高飛。
因為有圈子,就有游戲規則,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規則與潛規則,就有什么樣的玩法,玩法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所以,看你身邊的人基本就可以推定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一個人身邊的朋友圈是怎樣的,往往會決定這個人的發展方向——同一個行業的人聚集在一起,談論的話題自然也會和行業相關;投資圈的人聚集在一起,談得最多的當然就是投資。
人人都知道股神巴菲特,他說過的很多話都很有道理,希望能夠借鑒他的寶貴經驗管理財富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事實上,巴菲特不僅是投資上的一把好手,而且擁有著無與倫比的人脈。早年時期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這給了他認識自己的導師——著名投資學理論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機會。當他閱讀了菲利浦·費雪的《普通股與不普通的利潤》之后,又馬上去拜訪費雪。正是這兩位學者的理念奠定了巴菲特投資哲學的基礎。
除此之外,巴菲特和他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也一直是投資圈的美談。對于巴菲特來說,查理不僅是他的合作伙伴,更幫助他開闊了視野,“如果沒有查理,我可能會比現在更窮”。就連巴菲特的好友比爾·蓋茨也曾表示,如果沒有查理的輔佐,巴菲特恐怕很難做得這么好。巴菲特也常說:“成功的關鍵就是與成功者為伍。”對于他來說,主動接近成功者、近距離向他們學習無疑是通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為什么巴菲特在投資圈能玩得轉,還玩出了境界?除了自身優秀外,更懂得怎樣與成功者為伍。學會和牛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便會用牛人的眼光看世界、思考問題,自己的層次也會被拔高。許多時候,缺少見識、不見世面,是因為自己身邊的厲害的人太少。
雖然巴菲特的成功受益于他的人脈圈,但是有個前提,他本身必須是一個優秀的人,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助益的人。你與別人一樣優秀,才會有平等對話的權力,才會互通有無,才會有資源交換,否則,一味地伸著脖子仰視別人,不僅自己會很累,也很難贏得別人的尊敬。
在這個各種社交關系無孔不入的圈子時代,你混哪個圈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什么,用什么態度去與更優秀的人相處。為了混圈子而混圈子,最終只會圈住自己,在圈子中迷失自我。若想讓圈子為你所用,甚至有能量書寫圈子的規則,你必須有更高的智慧與更大的能量。
人脈點撥
凡人遵守現成的游戲規則,優秀的人建立自己的游戲規則。大企業不主動與小企業建圈子,它們只要經營好自己,無須刻意經營圈子,人們自然會圍繞它而建立圈子。
玩也要講產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即使是最不善于社交的人,至少也有家庭、親人這些圈子。社交廣的人,圈子可謂名目繁多,企業家圈、書法圈、攝影圈、“驢友”圈……
小張有不少圈子,經常參加很多活動,也會遇到很多混圈子的年輕人。開始他覺得很有意思,能接觸各行各業的人,見了面大家似曾相識,聊得很投緣。時間久了,他卻覺得很乏味,后來一些圈子的活動干脆不參加了。所以,大家以后也就不再熱情邀請他了。
他是做營銷工作的,起初也認識了圈內一些厲害人物,覺得自己是個角色了,開始出席各種活動,偶爾還有機會與大家分享心得,上臺講講話什么的。但幾年下來,除了認識的人多了、雜了,沒有多少長進,沒幫自己賺到多少錢。因為在許多圈子內,大家都是來找客戶的,都希望做別人的生意。像有做企業培訓的,總是拉他去參加培訓,“照顧一下生意,算是支持朋友啦”,大家都想著讓別人照顧自己,結果大家都自娛自樂,沒有半點產出,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人是群居動物,有湊伙的本能需要,所以各個領域都會自然形成圈子。一方面,可以守望相助;另一方面,難保以后不會跳槽成為同事什么的。隨著微信的流行,圈子變得越來越容易建立,有很多人把你拉到很多群里去,然后成為他的背書,說:你看,誰誰誰都在我的圈子里,你要不要參加一下?
有些年輕人為了獲得資源,還特意換部好手機,天天找各種理由與網友見面。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社交,帶來的后果就是交來交去都是同一檔次的朋友,不會有什么提升。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很多經驗都得益于和大人物的交往,大人物對一個人的提升作用是特別大的。這和你憋在自己的圈子里去想象皇帝的生活大概就是每天吃三碗餃子是完全不同的。經常有人說,我現在越來越相信,財富跟智商是對頭,為什么有錢人都那么傻呢?其實并非如此,是你和有錢人的想法不一樣,且你難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說白了,是你與有錢人考慮事情的維度不同,他買東西心情很重要,你買東西實用很重要。如果你也和他一樣去思考的話,沒準兒也會一樣有錢。
所以,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先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像什么樣的人一樣去思考。這就需要你超越自己,不要什么圈子都參與、什么人都去交往。除了要摒棄一些低層次的圈子,一定要學會把一些跨圈子的新的價值輸入進來,讓大家有更充分的信任、有更好的合作,而不僅是為了聊天、交朋友,或是賣貨給別人。
人脈點撥
社交的本質還是與人交往,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光鮮亮麗的品牌,靠實實在在的實力和魅力,在圈子里站穩腳跟。然后談互利合作,實力不濟可能會吃虧。畢竟與人交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和一幫人玩。
先付出,再求回報
出人頭地,實現理想,圈子也許有些作用,但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努力。
很多人之所以工作能夠風生水起,能成為圈內紅人,是因為長期分享自己平時的經驗教訓,并能給予他人必要的幫助,或對別人的幫助有實質的感謝,這樣的人看似為圈子付出了很多,好像沒有什么收益,但最終你會發現,他們從圈子里面獲得的最多,大家更愿意分享他們的東西。
所以,想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想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最好遵循以下幾條法則:
法則一:少廢話,多做事。
在任何一個團隊內,有價值的人會互相吸引,沒有價值的人則慢慢會遠離核心層。當你發現自己慢慢遠離核心層了,那就是因為你沒有什么價值,或者不能提供什么價值給團隊,然后大家慢慢地也就不愛理你了。所以,如果你覺得你在這個圈子里面沒有存在感,多半應該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法則二:真心付出。
這個世界無法用錢衡量的只有經驗和感情,一個經驗的分享看似簡單,卻有可能讓一些人避免重大損失,這樣他自然覺得你很有價值。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卻并不覺得你的經驗如此重要。所以要學會付出,且一定要真心,沒有錢與經驗,至少你有感情,這也是一種讓人看得見的付出。
法則三:圈子本身沒有價值,圈子的運營才有價值。
這就像你建了一個微信群,天南地北加了一幫人,但大家鮮有良性互動,除了做廣告就是推薦產品,那你這個圈子里的人水平再高,也沒有意義,這樣的圈子一般人也會選擇屏蔽,因為沒什么用。如果圈子成員是經過篩選的,且都認可并遵守圈內的規則,分享經驗,對接資源,大家都覺得加入這個圈子受益匪淺,那么這個圈子的價值就會顯現。現在的好多圈子,什么人都能加入,什么話題都可以聊,顯不出圈子的層次與水平,甚至連主題都沒有,那這個圈子就運轉不起來,就不具備應有的價值。
法則四:成員的水平,決定圈子的水平。
加入圈子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你可以獲得很多的信息,認識很多人,從他們的微博、微信學習到很多的東西。此外,你多認識一個人,多掌握一份信息,比你悶頭一個人琢磨要進步更快。所以,高水平的圈子能幫助成員得到快速提升。
人脈點撥
不管什么圈子,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必須懂得付出,況且付出本身就是一種篩選。有很多人抱怨自己在朋友圈的付出沒有收到回報,于是懷恨在心。這樣抱怨的人,應盡早退出圈子。
突破小圈子,奔向大天地
中國人講究人情、面子,既然講人情與面子,那沒有圈子怎么行?這似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看法,卻常常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常識:圈子大不代表能力大,圈子多不表示本事多。事實上,關于進圈子、搞關系就能成功的說法往往只是傳說,很多時候是臆造出來的幻象而已。在某種意義上,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所謂圈子,很多時候是一種互助關系。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本事不夠大,身處的圈子就會慢慢消失。
所以,人情也是有局限的。如果突破小圈子,擁有更大的天地,人情與面子往往就不好使了。有個農村小伙子沒什么文憑,平時的工作就是搬磚。他的一個表哥學業有成,留學美國回來,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公司。他自小與表哥一起玩大,看在這份情面上,表哥讓他進了自己的公司。可他覺得自己是老板的親戚,能力欠缺還不好好學,整天擺架子。表哥看不下去,于是又把他請回了老家。
如果說情面有用,那也只適用于小圈子。在小圈子里,你幫我一把,我幫你一把,有來有往,大家都會互留情面。但想做成一點事,想有更大的天地,就要靠能力去贏得別人的信任。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剛創業的年輕人在北京尋找投資方,碰巧在某大學聽了劉教授的一個講座。他非常喜歡劉教授的講座,于是就想趁著假期專門去拜訪劉教授。但是,對方不認識他,更沒把他當回事。
有一天,他正在逛商店的時候,看見劉教授也在商店里購物。于是,他熱情地走上前去,又是噓寒問暖,又是幫拎東西。趁著這個機會,他向劉教授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劉教授挺賞識這個年輕人,覺得他有想法,有闖勁兒,對他表示鼓勵。
幾個月后,他又帶著創業方案拜訪了劉教授。劉教授給他提了不少建議并且承諾,下次辦講座時他可以免費去聽課。后來,他在劉教授的課上認識了許多企業家,在劉教授的引薦下,他很快就與一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也許你會說,這位年輕人的成功之處在于結識了劉教授這個關鍵人物,并建立起良好的個人關系。其實,他能結識劉教授,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你資歷平平,沒有半點出彩之處,一個教授憑什么賞識你?
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更靠譜。根基不牢,地動山搖,不長點真本事,不出點真成果,一個勁兒地只搞關系、鉆圈子,結果必然是身在圈子里也難以立足。
有句話說:你怎么樣,世界便怎么樣。亞里士多德也說過,羽毛相同的鳥,自會聚在一起。通俗點說,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吸引什么樣的圈子。自己優秀了,那些優秀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來結交;自己成功了,才能真正融入成功人的群體。高質量群體的形成往往源于個人魅力、人格、品德、才學的相互吸引。
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把那些不能改變的留給時間。這大概是最實用的人生智慧。所以,專心打理自己,把自己發展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人脈點撥
在你努力想成為一個值得被“圈”住的人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他的自由程度;自由不自由,就要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拓展圈子,資源分享
你有兩個蘋果,我也有兩個蘋果,如果彼此交換,還是各有兩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兩個蘋果,我有兩個梨,彼此交換后,雙方都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同樣的,倘若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圈子,我也有一個非常好的圈子,我們互相交換,那么,你有兩個圈子,我也有兩個圈子。因此,拓展圈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你的朋友分享和交換人脈資源。
如果你一味地去找,那么出發點就是錯的。資源這個東西不是找的,是換的,你要找什么資源,就要有相應的資源去換。如果你沒什么資源,你就要明白,你也換不到什么資源。那么換不到的話是不是就不用加入圈子了?當然不是,你加入圈子有一個最基本的收獲,那就是起碼可以接觸到很多信息。
有人加入圈子無非想空手套白狼,但問題是,空手太多了,白狼也不好套啊!于是大家就開始拉大旗扯虎皮。比如,有人想出個辦法,靠電商的玩法做圈子。其實這個玩法比電商還要早很多,如一些民間行業協會、民間組織等,幾乎所有企業家都加入過,很多還擔任了其中的職務,當然條件就是付費。這個玩法在之前的時代很有效,但在互聯網時代就開始慢慢失效了,因為這種玩法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而互聯網逐漸解決了這個問題。
你覺得這個圈子不錯,想加入,除了一定要有可供交換的資源外,還要注意篩掉不靠譜的人。篩選人的辦法也比較簡單,就看這個人是愿意付出還是只求回報,是喜歡吹牛還是喜歡用結果說話,是經常混吃混喝還是經常愿意買單。
也許你會說,我就是那個不靠譜的人啊!坦白地說,也因為你不太靠譜,所以這個圈子可能也就不太靠譜了,因為進來的也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人。要讓自己變得靠譜,少廢話多付出,要么出錢要么出力,你要明白,你在觀察別人是否靠譜時,別人也在觀察你。
如果在一個圈子內,大家都想著空手套白狼,那么這個圈子就沒有加入的必要。比如,有些行業圈子,靠譜的人很少,經常來的人總是喋喋不休,大家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卻不愿意為別人付出一點。時間久了,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個吹牛、聊天的群而已,大家沒有資源交換。
當然,加入圈子不能只為了利益交換。中國人非常注重感情,由于大家經常接觸,有了感情后,容易形成私人關系。一旦這種關系形成,有什么事情就先想到熟人。如此,人際關系中包含人情與利益兩大要素——二者彼此消長,人情比重大,則利益比重相應地就小。但幾乎不會出現只有人情而沒有利益,或是只有利益而不講人情的關系。
所以,人情和利益二者不可偏廢。如果一個人只為利益而幫你,他也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坑你。因此,理想的關系應該是既有人情,又不能讓對方吃虧。不論你想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都要首先思考這個問題:我用什么去換什么?
人脈點撥
圈子就是個棋局,你是想當棋手還是棋子,取決于你的初心,勝敗則取決于你的布局。從你踏入圈子那一刻起就應該想清楚,自己是干什么來了,沒有初心地誤闖,很容易被當成棋子一樣擺布;同樣,如果沒有布局,你就只能收拾殘局。
認識“點贊”之交
一生中,你見過的、認識的優秀的人可能很多,但真正能和你有關系的又有幾人?經常有些人會說,他的戰友是哪個企業的老板,他的好朋友在哪里當官,他的同學和馬云是什么關系……可是你跟他有多大關系呢?其實,你在別人那兒什么都算不上。如果一定要說有關系,那也是一種弱關系——僅僅是認識或打過招呼而已。這就像你在街上和陌生人打了一個招呼,后來知道這個人物不簡單,你便覺得自己與他有點兒關系一樣。如果和你打招呼的是個乞丐呢,你是不是還把他當成自己的談資?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在哪個群、認識誰為榮。其實,你可以以別人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優秀之處,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但是如果你不能拿出成績和你認為的大咖平起平坐,你永遠都會是那個去合影的,而不是被合影的。
有一個朋友,微信朋友圈里有上千好友,貨真價實的交友達人。凡是在酒桌上、會場上、歌廳里、茶館里、地鐵里、公交車上、路邊、小區門口、菜攤上、田中、河邊、樹下任何地方有過一面之交的人,或者是搜索到的附近的人,全都加為好友。有事沒事總會講這些朋友的故事:“這哥們兒是北京的,×××娛樂城老大;這哥們兒是干大買賣的,本地房產行業頭牌;這爺們兒了不得,家產幾個億……”一天要發好幾十條朋友圈,與他的好朋友們談工作、談生活、談理想、談吃喝、談國際大勢……
雖然朋友圈里的上千朋友大多相互沒見過面,連對方性別是真是假都沒搞清楚,但還是話語投機、情意融融。他經常向朋友圈里的朋友發出盛情邀請:“兄弟,沒事來玩呀,我一定陪吃陪喝陪玩陪……”朋友圈里的朋友也經常向他發出誠摯的邀請:“哥們兒,沒事也到我這里玩玩呀,我一定請你吃飯……”
有一天,他真的出差到蘇州,想起朋友圈里那個和他聊得投機且經常邀請他去玩的蘇州微友,便給人發微信:“兄弟,我到蘇州了。”平日秒回的朋友,一小時后才回話:“啊,真不巧,我剛到了美國。”他用微信附近的人一搜索,那位明明就在附近幾千米!
見了誰都是朋友的人,誰也不把你當朋友。朋友也有真假、有親疏遠近。所以,人脈不求多,但一定要求精、求真。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整天花大把的時間交朋友,去維系各種友情,你靠什么去做工作、干事業?自己都活不出個人樣來,拿什么爭取、維持友情?
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分配到那些有價值的關系與朋友身上。即使是行業大佬,活得很風光,人脈看似一片繁榮,其實也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好——在利益與名聲面前,更要擦亮慧眼去辨別哪些人是真朋友,哪些人是偽君子。
許多時候我們的社交都是無效的。如果單從數量上取勝,那么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收費員、為了銷售業績掃樓的銷售員、景區的售票員,這些人每天都要接觸成千的人,是不是應該當之無愧地成為“人脈之王”?
人脈點撥
朋友在精不在多。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平日里哥們兒長哥們兒短的,關鍵時候能拼死相救的也就那么一兩個。所以,被你圈進朋友圈里的人,不一定是你的真朋友——除了習慣性點贊,你們是否能共同面對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