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條件
- 孫皓暉作品:大爭之世+萬古秦風(套裝共2冊)
- 孫皓暉
- 4155字
- 2025-08-29 10:44:34
第一部分 突圍:秦統一中國文明的“8+3”次戰役
任何歷史轉折性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秦統一中國,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春秋戰國歷經五百余年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迎來了這么一個歷史性的窗口。在秦始皇開始統一中國的時候,秦國的內外歷史條件,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我先說內部條件,也就是秦國自身的條件。
第一個歷史條件:經濟實力極為雄厚
和山東六國比起來,它的經濟實力是超一流的。具體指標,首先是它占有的國土,在秦昭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五個方千里”。依據當時的度量衡數據,以今天的公制計算方式換算,也就是一百二十五萬平方千米,大體相當于當時中國的六分之一。和山東六國分別比較,它已然占據優勢了。就具體地域說,戰國末期的秦國,大體包括了今天的陜西全境、四川全境、重慶全境域及三峽、宜昌等南郡地區,及當時的云夢澤水面。西南,還包括了云貴高原的周邊部分。西北,包括甘肅的絕大部分。華北,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也就是當時的“河南地”,黃河主流(北河)以南的地帶。東部,包括了今日河南的整個黃河北岸,叫河內郡;還有以洛陽為軸心的河外地區的三川郡,以及崤山函谷關這邊一大塊。也就是說,它的國土面積在當時已經非常大。在這片遼闊的土地里,有兩個天下顯著的糧倉:一個是成都平原,修了都江堰,號稱天府之國;另一個是關中,修了鄭國渠以后,四百多萬畝渭北農田,變成了豐裕的良田。自此,關中號稱京城天府。在那個時候,一個戰國擁有兩座巨大而豐裕的糧倉,是天下唯一的。
所以,秦在后來發動戰爭期間,能夠一鼓作氣進行十年統一戰爭,尤其是對楚國之戰,第一戰沒拿下來,失敗了,能夠在短短幾個月內第二次發動六十萬大軍連續進攻,這和經濟實力有極大的關系。因為,現代知識告訴我們,經濟力量和后勤力量不行,戰爭就是不可靠的,古典文明時期更是如此。這是秦國經濟力量雄厚的兩個指標。第一是國土大,第二是內在的糧產量和一系列經濟指標都非常超前。
第二個歷史條件:秦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新型軍隊
可以說,從秦孝公變法開始,秦國的軍隊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的變化。第一時期,是秦孝公商鞅變法以后所建立訓練的新軍。這就是商鞅收復河西的新軍,當時只有五萬人馬,就已經在天下打出了威風,被天下稱為秦國“銳士”。
第二時期,是秦昭王時期白起的大發展。具體說,就是秦惠王到秦昭王長平大戰之前的幾十年里,秦國軍隊獲得了巨大發展。這里的基本點,首先是秦國堅持法治,堅持強軍,又有歷史上超強的一個統帥,就是戰國時代的名將白起。白起對秦軍的訓練與提升,一方面是擴大了規模,秦軍第一次擴大為四十萬大軍的規模;另一方面,秦軍在當時全部完成了重裝變革,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技術裝備。秦軍的遠程攻堅兵器,當時在整個天下首屈一指,絕對沒有對抗的力量。在第二階段強軍之后,由于秦昭王在長平大戰之后犯的嚴重錯誤,秦軍的發展跌入了一個低谷。在秦國這個跌落的階段,秦軍的力量沒有擴大,大體維持在二三十萬,再沒有能力進攻山東六國。正因為如此,秦王嬴政親政以后面臨的局面,就是如何使秦國重新強大起來,重建一支強大的軍隊,以作為統一天下的基礎。
這就是第三時期的新型秦軍的再度創建。總體說,嬴政親政以后大體分三個十年,第一個是富國強兵十年,第二個是統一天下十年,第三個是統一文明與反復辟十年。在第一個十年里面,秦國除了全力修建鄭國渠,又在這個時候作出重大決策——重新訓練新型大軍。秦王任命王翦和蒙恬為統帥,兩位假上將軍,全力職司練兵。所謂假,就是代理上將軍的意思。因為秦是以軍功授爵位,你還沒有打仗,不能說明你就能做這個上將軍,所以先為代理上將軍。這時候秦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比山東六國大大增強,所以秦國新軍一下擴大到了六十萬主力大軍的規模,而且連續訓練數年,裝備與戰力已經完全恢復甚至超越了白起時期。
在公元前230年以前,也就是在秦王富國強兵的十年里,秦軍已經有了一支強大的新軍。新軍的標志,第一是裝備特別好,白起時代的高科技遠程兵器全部恢復。因為,秦王這一批廟堂大臣都是一幫能才,對日后的統一戰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都做了清醒的研究和判斷。以后面臨的主要是攻堅滅國大戰,你要打下六國都城,必須具有強大的攻堅能力。所以,攻城的遠程兵器,秦國是非常強大的。一支超強的新軍已經建立起來了,這為在戰爭連綿的戰國時代統一中國,奠定了一個最具實質性的硬實力條件。第二是涌現了一大批年輕杰出的將領。王翦、蒙恬、王賁、李信、楊端和、馮劫、馮去疾、章邯、趙佗、屠睢、馬興等,秦軍一片朝氣蓬勃。
第三個歷史條件:廟堂整肅,人才濟濟
最高決策層,也就是古典語言所說的廟堂,是國家運轉的大腦,決定著國家的命運。秦國在這個時候,高層決策層已經聚集起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英明決斷,其同心會商,在山東六國是從來見不到的。這個時候,秦王是嬴政,我們都知道。丞相是王綰,李斯是長史。《史記》說的“李斯用事”,就是李斯在核心決策層起實際的籌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協助秦王決定天下大事。還有大才,謀略家尉繚,是國尉。當時的國尉不直接管打仗,而是軍事建設的戰略管理。尉繚是歷史上杰出的兵法家,他給秦國統一天下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軍事方面的上將軍是王翦、蒙恬。總管農業的經濟大臣,是水利大師鄭國。
秦國廟堂還有兩個大外交家,一個叫頓弱,一個叫姚賈。這兩個人,后來都是封侯的大角色,其基本任務就是率領兩支龐大的外交隊伍,專門深入山東六國中間去,進行分化戰,同時率領秦國的秘密情報隊伍展開反間諜戰。這是尉繚子提出的方案,由這兩個人具體操作。后期山東六國為什么能出現土崩瓦解的局面,和這兩支情報隊伍的外交戰是有巨大關系的。這是廟堂整肅,軍政大才齊全。高層決策上人才濟濟,可以說是一個最高端的基礎。
第四個歷史條件:秦國建成了當時最發達成熟的法治社會
商鞅變法以后,秦國在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建立了唯一的法治社會。秦國的法治社會,完全符合我們今天的法治社會的兩個最基本標準。第一個標準,秦在立法上非常完整,凡事皆有法式。也就是說,凡是人類的基本活動,都有法律規定的條文。秦在立法上的完整性,在古典時代達到了空前嚴密的程度。無論是云夢澤竹簡,還是后來的里耶竹簡,其呈現出來的秦法條文,都說明了這一點。這是立法上的完整性。第二個標準,是司法本位得到了徹底實現。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社會,最根本的衡量標準不是立法,而是司法。為什么?因為在司法實踐中,立法的意義不是決定性的,立法只能把制度立起來并公布出來,把靜態出發點——法律所要達到的目標規定出來;至于法律公正能否在實踐中實現,只有靠司法活動去完成了。
商鞅這個偉大的法家,執法思想非常徹底,非常明晰。他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法必出,令必行,至矣!”這句話翻譯出來是什么意思?就是任何國家都有法律,但是都沒有能夠使法律自動運行起來的法律。所以,法律如何得到真正的貫徹,在于司法,而不在于立法。因為,執法行為是由人組合成的國家機器的活動,是由一個一個智慧生命組成的多層級群體,其活動彈性之大,很難整齊,也很難準確。這就是執法的難處。所以,法律如何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在于司法,而不在于立法。所以,法必出,令必行,才能達到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商君的司法本位論,在那個時候是非常徹底的。西方直到近代法制出現以后,資本主義法制出現以后,才認識到司法本位的重要性,才確立了近現代法治理論中司法本位的決定性作用。
秦國建立的法治社會,在華夏整個天下里面,是非常徹底的。它的法治文明,比山東六國強大不知道多少倍。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前提,七大國并立的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在變法,不是只有秦國一個變法。戰國時代至少有三次大的變法浪潮,秦國是在第二次變法浪潮中變法,只是變法得最徹底,而不是唯一的戰國變法。前面有李悝在魏國變法的經驗教訓,有吳起在楚國變法的經驗教訓,還有齊國以整肅吏治為開端的變法的經驗教訓。所以,商鞅的法治思想非常成熟,在秦國發動的變法非常徹底。經過二十多年的變法,秦國建成了一個真正的法治社會。建成法治社會的意義,在于秦國政治文明已經大幅度地超越了山東六國。
第五個歷史條件:戰國末期的山東六國同時下滑衰頹
頗具意味的是,在具備上述條件的同時,一個最大的外部條件也恰恰出現了,這個歷史窗口頓時就清晰起來了。這個外部條件是什么呢?就是在秦國富國強兵的十年里,山東六國齊刷刷下滑,墮入了政治黑暗時期,墮入了大腐敗時期。每一位君王都很差,最無能的昏君全都集中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有人認為這是神秘現象,是命運使然。我們可以排著國家名字數一數。
先說三晉韓趙魏。韓國是韓王安。歷史上凡是說名字的,都是亡國之君。因為他已經死了,沒有后繼王族來給他追認謚號了。沒有王號,就是韓安,史書稱為韓王安。韓安是一個大權謀之君,醉心權術,陰謀誤國。魏國是魏王假。魏假聲色犬馬,最喜歡養狗,就是不干正事。趙國是趙王遷。趙遷更是一個年輕暴躁殘酷荒淫的大昏君。他是一個“轉胡女”所生,用今天話說,是胡漢血統混雜。繼承王位以后荒淫腐敗,陷害李牧,重用大奸臣郭開,等等,都是他干的。
燕國君主是燕王喜,老王,緊盯權力,能力平庸昏聵。他的兒子太子丹很能干,但是發揮不了作用。楚國稍微好一點,楚王叫負芻,也沒有謚號,一個平庸的末世君主。整個楚國的封主們撬不動,聯合不起來,國事非常無力。齊國君主是齊王建,也就是田建,一個戀母情結非常嚴重的變態君主,對國事沒有任何主張,任由太后留下來的一個叫作后勝的人做丞相掌權,廟堂一塌糊涂。齊國后期,開始和山東六國分道揚鑣,就跟今天英國脫歐一樣,脫離山東六國合縱抗秦聯盟,單獨與秦國媾和。直到亡國為止,齊國已經五十年不打仗了。在戰國時代,半個世紀不打仗,那可是驚人的,軍隊整個荒廢了。齊國軍隊本來是非常強大的,以“技擊之士”見長,就是遠程投擲、弓箭射技等,在全天下非常有名,所以是技擊之士。而在秦王嬴政進行十年富國強兵之后,齊國軍隊已經非常衰弱了。
總體上說,山東六國的政治情況、廟堂情況、國力情況,在這一時期都非常低落,政治混亂,法治下滑,經濟落后。當這樣的天下格局出現時,向一思潮已經形成了。也就是說,當時全天下有為之人,都認為應該走向統一了。在這個時候,秦王嬴政才和廟堂大臣們商議決策共同判斷,應該統一天下了,應該向山東六國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