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金宇澄:《繁花》背后

貍貓?zhí)?

“《繁花》不知道會被王家衛(wèi)改成什么樣,金宇澄跟我說沒法看?!比ツ?,許子東在一檔文化播客節(jié)目里八卦。

長篇小說《繁花》拿下了中文圈幾乎所有的文學獎,之后王家衛(wèi)于一眾競爭者中拿到影視改編權。捂了八年,如今王家衛(wèi)終于把它搬上熒幕。金宇澄當然清楚影視劇已是他人的創(chuàng)作,他的表達很克制:“給別人拍也是拍,給王家衛(wèi)拍,當然更放心一些?!?

小說《繁花》,不僅如王家衛(wèi)所說毫無影視傾向,而且還有一部分讀者表示根本啃不動。一堆分不清誰是誰的人,不分行的對話,挨挨擠擠的大段落,讀得一個頭兩個大。

但另一部分讀者卻喜歡得緊??谡Z鋪陳,自由斷句,不帶修飾,不加濾鏡,一來一往,一件事帶出一件事,一個人帶出一個人,俗世男女,雞零狗碎,生前身后,蠅營狗茍,可說不可說地摞雜起來,完全不在意什么草蛇灰線,一件事沒有結果就倉皇跳過了,一個人無緣無故就不知所終了,一生也就快過完了。

即使你的閱歷和其中人物毫無相似處,種種碎片也會被勾帶出來,誰與誰不期相遇,誰與誰猝不及防失散,始末緣由嘈嘈切切,借《繁花》的脈絡舊夢重溫,唏噓悵惘。熙來攘往,溫情中又無差別悲涼,金宇澄是浮世繪高手。

01 底色

金宇澄個人生活的浮世繪,始自1952年他出生的上海。父親“吃政府飯”,母親復旦畢業(yè)。金宇澄出生時正是父母相對舒心的一段日子,所以他最早叫金舒舒。

金父像電影中的人物一樣,脫離蘇州黎里大家族,赴上海成為潘漢年麾下白區(qū)特工,被日本人逮捕又僥幸獲救,新中國成立后沒幾年被審查、抄家,自認一生是滑鐵盧式的結局。擔驚受怕的金母一直希望丈夫能安穩(wěn)寫作為業(yè)。

金父具有不尋常的信息碎片搜索和文字復盤能力。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超出職業(yè)所需的敏感力,他并不算一個好特工。

“1942年7月29日那夜,我吃飯后去福熙坊,天很熱,與心正兩個人走上向北的曬臺,向福熙路眺望,對面正是外國墳山,黑黢黢的,夜光隱隱然照見那些白森森的大理石墓碑。不知怎么,心里惆悵,很不愉快。十二點多步行回辣斐德路,上床大概一點了,過不多久,突然前面電鈴聲大作,蒙眬間我想是誰家生孩子了,后門的皮鞋聲也大作,驚起一看,后門日本人沖入……”

金父筆下這種沉浸式回顧現(xiàn)場的記錄,被金宇澄收在回憶父母過往的《回望》一書中。好在這種打撈記憶碎片、綿密詳瞻還原的能力,由金宇澄承繼下來。

同樣喜歡文字的還有金宇澄的母親,她在一封寫給丈夫的信中提到時年三歲的金宇澄:

“舒舒現(xiàn)在很會講話……上一個星期日,抱舒舒去看醫(yī)生,有人牽一匹白馬走過,舒舒盯著馬看很久,睡午覺時問了一串問題:馬為什么白顏色?有綠顏色的馬嗎?拉它到哪里去?為什么馬要背一只袋袋呢?袋袋里有什么……”

初次見到馬的金舒舒并不知道,他生命中將有一段時間在兩千公里外的黑土地上做馬夫。1955年金父因潘漢年案被捕,全家被邊緣化。到學齡時,金宇澄進了一家“社會新生事物”——民辦小學。

彼時恰逢50年代上海就學高峰期,粗通文墨、會寫粉筆字的少奶奶、老阿姨、小姆媽即可充當民辦教師,讓出私房支援教育。

金宇澄在《繁花》中借滬生的視角回味了這一奇特經(jīng)歷:

“瑞金路女房東,讓出自家客堂間上課,陰天舍不得開電燈……樓板滴水,允許撐傘……上到第三節(jié),灶間飄出香氣,老師邊吃帶魚邊教課……有男人進來,老師脫了眼鏡,香氣四溢……每個學期,轉幾個課堂地點、換幾個老師上語文算術,習慣進出大小弄堂……”

金宇澄的家也搬了多次,從異國風情的洋房,到香料廠氣味撲鼻、氧化鐵顏料廠紅塵滾滾的城郊,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落差巨大。

父母無暇管束,他像《繁花》中的滬生、阿寶、小毛一樣,逃學在弄堂里轉,結識家庭背景迥異的朋友,一起攢郵票、看電影、養(yǎng)金魚、寄明信片。

輾轉在世俗生活中的金宇澄,被市民階層撲面而來的閑言碎語、人情世故、衣飾打扮、家居物事包裹,好奇一扇扇窗子背后發(fā)生了什么。

銀器、食物、雜志,理發(fā)店的轉椅、格子窗前的紅酒杯,都是日后作品中不勝枚舉的器物。公園、商店、咖啡館、公交車線路,上海的地理空間在頭腦中形成精確圖景,成為他小說中上海這座叢林的GPS。

人、空間、物品、氣味兜合起來,曖昧黏稠又疏離落寞,以極細的顆粒度,刷寫了少年金宇澄的底色。

他和他的小友們,就像《繁花》開頭十歲的阿寶和六歲的蓓蒂爬上屋頂時那樣,還不知道時間的洪流將他們沖向何方。

02 命運

命運的分叉,往往取決于一秒鐘的選擇。金宇澄作品中如此,他的經(jīng)歷也如此。

1968年,十六歲的金宇澄花一秒鐘在云南和黑龍江之間選擇了后者。理由是“云南一年四季種地,東北冬天不用干活”。

中學輟學生、無業(yè)閑散青年,扛著樟木箱、老式皮箱、繡花絲棉被、父母塞進行囊的上海食品、地下交流的翻譯小說,集體投放到嫩江一個蘇式農(nóng)場。

各地各城的青年一起混,“好多年的恩怨情仇,罄竹難書”。金宇澄種玉米大豆,蓋房、裝窯、伐木,磨豆腐、做粉條,幾乎進入了當?shù)厮腥思冶P火炕、修爐子,熟練地套馬、騸馬,甚至做棺材。

他試過躺進棺材,等真蓋上蓋子,“發(fā)現(xiàn)里面不是一般的黑”。他在1986年的小說《風中鳥》中記下了這個細節(jié)。

意識到自己也許一輩子都無法離開,人進入平靜無望的階段,就會接受細節(jié),被所謂的技能滲透,甚至有了些格物致知的意思。

金宇澄的手藝人天賦被擦亮,日后他作品中工匠般的細部雕刻皆源于此。寫信給上海的家人、朋友成為他的精神寄托。信中不僅有詳盡的文字描述,還附上工筆插圖,便于說明北方的房頂、大炕如何構建。

有朋友回信說:“寫得很好,你可以寫小說?!绷攘葞鬃衷诮鹩畛涡闹新裣路N子。

多年以后《繁花》獲得茅盾文學獎,單位門房交給金宇澄一封信。這位身居海外久無聯(lián)絡的朋友在信中祝賀他得獎,并用英文寫道:“你當充分享受你的快樂?!?

回城潮開始了,有人不惜弄殘自己也要回到上海。

得了胃病的金宇澄吃了五次鋇餐,冒名幫朋友體檢。醫(yī)生識破后沒有舉報他,只是叮囑別再玩兒命。絕望之下,金宇澄覺得也可以接受回蘇州黎里老家,接受姑姑的介紹,和黎里一個本地姑娘相親。

父親第一時間拍來電報,原文如下:“就是天仙美女也不能見面?!睅讉€字再次改變了金宇澄的軌跡。在東北度過七年多之后,他終于病退回到上海。

近八年的東北經(jīng)歷,金宇澄的態(tài)度十分復雜。他在早期小說《碗》中說過,腸子悔青了也沒用,當年其實有百分之一二的機會,任憑居委會敲鑼打鼓動員,打死也不下鄉(xiāng)的。

但沒下鄉(xiāng)的幾個朋友,在冷冷清清的里弄工廠和殘障青年一起上班八年,眼看知青熱熱鬧鬧地回來,會不會也后悔?沒人說得清。

“那些躲避了上山下鄉(xiāng)的同齡人,我能感覺到他們視角的狹隘,可我還是寧可留在里弄加工組。但如果不去東北,我寫不出《繁花》。”[1]

萬語千言,人只歸于自己,甚至連自己也看不清。因為看不清,金宇澄后來的寫作有意剝離了批判的意圖,自然地白描如日常一樣的故事,連心理描寫也一概略去。

人生的路其實很窄,人人都是大時代里的小齒輪,要不要轉?如何轉?轉哪里去?因緣流轉,誰也不比誰高明。所以金宇澄的寫作輕輕落筆,把自己當說書人,沒價值觀,沒主張,不美化也不補救,不提升意義和內(nèi)涵,散發(fā)力量的只有敘事。

當時從各地農(nóng)村回來的青年,如水銀瀉地,蝦有蝦路,蟹有蟹路,重新在上海尋位置,大部分人去了工廠做工。東北八年,從一米六長到一米八的金宇澄,回上海后也棲身于里弄鐘表零件加工組。

隨筆集《洗牌年代》中有篇《史密斯船鐘》:“我?guī)煾敌涨?,鐘表廠八級鉗工,額角戴一只鐘表放大鏡,講寧波口音上海話。1980年代初,我隨秦師傅踏進車間,眼前一排一排上海女工,日光燈下做零件?!?

金宇澄繼續(xù)以手藝為生,也和同時代人一樣手做大小家什。80年代初朋友結婚時做沙發(fā),金宇澄在旁幫忙就學會了。把麻袋、棕絲塞進高級面料,打上黃銅沙發(fā)釘、金絲線,“蠻有意思”。

但很快時代巨變,改革開放,產(chǎn)品被取代,廠子、機器、師傅都消失了。人們又重新找位置,一代人千瘡百孔。上海就像一塊大海綿,有多少水波都被吸干了,再無痕跡。

一個下雪的日子,金宇澄心有所動,寫了一篇文章回憶北方的漫天大雪,一投即中,隨后進入?yún)^(qū)文化館工作。

《失去的河流》《方島》獲1986年、1987年《萌芽》小說獎,《風中鳥》獲1988年《上海文學》小說獎。題材都是北方記憶,一度有人以為他是東北作家。

不久后,金宇澄調(diào)入《上海文學》做編輯。那是文學神圣的年代,三十多歲的金宇澄也希望自己再寫出些什么。但1991年《輕寒》發(fā)表于《收獲》后,白天當編輯、晚上寫作的金宇澄愈發(fā)挑剔,自己寫的句子改來改去不順眼。

自此埋頭編輯,從小字輩干到雜志社最老的一個。還要怎樣呢?金宇澄承認,自己夠幸運了。

03 末班車

《圣經(jīng)》說,“上帝給每個人三次機會”。

“就看你能不能抓得住。我可能什么都沒抓住,《繁花》是我的末班車?!苯鹩畛握f。

20世紀90年代初到新世紀,上海乃至中國高速成長,也是金宇澄人生的中年盛期。

經(jīng)濟熱潮之下,人們的興趣轉移到財富追求上,文學類雜志式微。出國熱的時候,一起下鄉(xiāng)的同伴拉金宇澄同去新西蘭:“怎么樣?出去看看?”

似乎人人都在尋找機會,你做生意,他從香港、美國來投資,熱火朝天。不只上海,《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中,也時常出現(xiàn)下海、跑各種關系、搞批文、送禮的情節(jié)。金宇澄也被牽扯進各類目不一的飯局。

90年代就像一場流水席,在“人生安穩(wěn)的底子”中,飯局一個接一個。有同行回憶說,各類飯局里,金宇澄總是旁觀者,像小時候想探究一扇扇窗子背后的故事那樣?!拔以谶@個世界上生活,特別想聽故事?!?

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花瓶,角色一個不少。神侃、講段子、做生意,無意義的八卦、小動作、眼神,官商匯聚,紅男綠女,魚龍混雜,浮夸至極。

金宇澄還記得1995年、1996年除夕,上海乍浦路、黃河路飯店云集,燃放煙花的垃圾堆了半尺厚,最大的煙火箱子都是單人床大小。

“時代進入一場接一場的狂歡,上海像一條洪流在滾?!盵2]

王家衛(wèi)電視劇《繁花》的預告片中,像水庫開閘,放出浪奔浪流的1992年黃河路往事。這符合金宇澄的心愿。

當年金宇澄被問及“希望王家衛(wèi)拍出上海的哪些日?!睍r,明確說:“1990年代的黃河路,那些金碧輝煌的色彩和粉色燈光交替……五花八門的‘動植物、微生物’都出來了,就是上海話‘市面’?!?

愛以閑談而消永晝。然而一個個的歡場,總有終局。繁花生樹之后,就是繁華落盡。

隨便一個日子里,有人不在了,有人下落不明。熟悉的老上海街區(qū),也在城市更新中變得陌生。這種繁華落盡的感覺在金宇澄見到一個老太太之后達到頂峰。他認出老太太年輕時曾是某條弄堂里的美女,如今在街邊叫賣,無人問津。

金宇澄忽然覺得必須要寫?;o百日紅,篇終皆混茫,再不寫,這一切就真的消失了。

2011年5月,他在“弄堂網(wǎng)”上以“獨上閣樓”為筆名,發(fā)了一個帖子,寫些自己親歷和目睹的人與事。

沒想到網(wǎng)友回應熱烈,更新稍慢就催爺叔[3]趕緊講古?;又?,金宇澄狀態(tài)更佳。電腦壞了,他凌晨跑進網(wǎng)吧繼續(xù)寫。五個月后,竟有三十三萬字,暫名《上海阿寶》。

多遍修改之后,改名為《繁花》,取“花開花落終有時”之意?!斗被ā烦鍪溃?012年獲茅盾文學獎,金宇澄時年六十歲。

本意是打家劫舍,沒想到搞出一個江山。金宇澄說:“有人告訴我:‘老金,這本書可以當你的枕頭了?!馑季褪俏铱梢运懒恕N艺f我也同意。不過我真的還想寫一本小說,《繁花》是無意中寫出來的,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無意的觸發(fā)?!?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2017年,金宇澄將父母的故事寫成非虛構的《回望》。到了這個年紀,他明白能寫出來的只是很小的比例,甚至不敢說懂得上海,只要把自己立足的幾平米寫明白就好。

歷史吝嗇精簡惜墨如金,幾百年一筆帶過。人們短暫存活幾十年所面對的種種,死后頃刻間被壓縮、消失。沒有意義,這就是生活的本質(zhì)。惟其如此,才要更珍視生之美好。

金宇澄借用費里尼的話說:

“羅馬是一位生有更多孩子的母親,她漠不關心,你來的時候任你來,你走的時候任你去。”

上海如是。人間如是。

作家精彩名句與段落摘錄

名句

1.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繁花》)

2.上流人必是虛假,下流人必是虛空。(《繁花》)

3.做人,不可以花頭花腦,騎兩頭馬,吃兩頭茶。(《繁花》)

4.記憶有時會使人不懂了歡喜,也不知憂傷,它只是癡癡的一種神態(tài)與表情;不饑不渴,不以物喜,不為己悲,你想一想要說什么嗎?(《碗》)

5.老友見面,以為有講不完的話題,其實難以通達,長期的間隔,性格習慣差異,因為蜂擁的回憶,夾頭夾腦,七葷八素,談興非但不高,時常百感交集,思路阻塞。(《繁花》)

段落

1.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圖書與主人間的聯(lián)系,早就被徹底割斷了,每一個來者,此刻都念想著過去,眼前這座大庫也確實盛滿了過去,但只是一種復雜的堆疊,糾纏著深不見底的破碎記憶,每人要找的每一頁字紙,已熬煮于目眩神亂的這個旋渦之中,必與主人無緣。(《回望》)

2.阿寶說:佛菩薩根本是不管的,據(jù)說每天,只是看看天堂花園的荷花。天堂的水面上,陽光明媚,水深萬丈,深到地獄里,冷到極點,暗到極點,一根一根荷花根須,一直伸下去,伸到地獄,根須上,全部吊滿了人,拼命往上爬,人人想上來,爬到天堂來看荷花,爭先恐后,吵吵鬧鬧,好不容易爬了一點,看到上面一點微光,因為人多,毫不相讓,分量越來越重,荷花根就斷了,大家重新跌到黑暗泥濘里,鬼哭狼嚎,地獄一直就是這種情況,天堂花園里的菩薩,根本是看不見的,只是笑瞇瞇,發(fā)覺天堂空氣好,蜜蜂飛,蜻蜓飛,一朵荷花要開了,紅花蓮子,白花藕。(《繁花》)

3.滬生,我寫信來,是想表明,我們的見解并不相同,所謂陳言腐語,“花鳥之寓目,自信心中粗”,人已經(jīng)相隔千里,燕銜不去,雁飛不到,愁滿天涯,像葉芝詩里所講,我已經(jīng)“支離破碎,六神無主”,也是身口自足。我們不必再聯(lián)系了,年紀越長,越覺得孤獨,是正常的,獨立出生,獨立去死。人和人,無法相通,人間的佳惡情態(tài),已經(jīng)不值得一笑,人生是一次荒涼的旅行。我就寫到這里,此信不必回了。祝順利。姝華。(《繁花》)

注釋

[1]摘選自孫今涇:《從東北到上海,從生活到寫作,作家金宇澄講述他的過往|訪談錄》,“小鳥與好奇心”公眾號2018年9月10日。

[2]摘選自《新周刊》編:《我和我的九十年代》,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3]該論壇的網(wǎng)友對金宇澄的稱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乐东| 攀枝花市| 敦煌市| 镇宁| 嘉黎县| 雷山县| 齐齐哈尔市| 大理市| 若尔盖县| 红安县| 新郑市| 津市市| 法库县| 江达县| 固始县| 湟源县| 缙云县| 饶河县| 阆中市| 乌兰浩特市| 通海县| 时尚| 漯河市| 永胜县| 辽宁省| 福清市| 延寿县| 揭西县| 外汇| 房产| 海原县| 彩票| 霍林郭勒市| 西林县| 金塔县| 旬邑县| 久治县| 靖西县| 瓮安县|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