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方技家知識

方技家

方技家,學術派別,于先秦至漢初成形,主要研究養生和醫藥。《漢書·藝文志》記載:“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并將方技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派。

方技家以醫學為理論基礎,但研究范圍寬于醫學,包括后世的醫家與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歸入道家。

扁鵲

扁鵲(前407—前310年),原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生卒年代不詳。傳說是戰國時田齊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山東長清人。由于他的醫術高超,世人敬他為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

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扁鵲創造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人。

到了宋代,扁鵲被奉為“醫者之師”。《宋史》記載宋仁宗有一次身體違和,許希以針灸治愈了仁宗。仁宗非常感謝,命許希為醫官,大加賞賜。許希拜謝仁宗后,又向西拜。仁宗問其理由,許希說他不敢忘本,正在拜老師扁鵲。于是許希請求仁宗,以其賞賜為扁鵲建廟,仁宗就建了扁鵲廟,并尊扁鵲為醫神,封號“靈應侯”。

《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約成書于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

《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后世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全書以問答形式寫成,共81難,約11700字。以闡述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例。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其中一難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難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難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難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難至六十八難為腧穴,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難經》不但在理論方面豐富了祖國醫藥學的內容,而且在臨床方面頗多論述。除針灸之外,還提出了“傷寒有五”的理論,對后世傷寒學說與溫病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難經》對診斷學、針灸學的論述也一直被醫家所遵循。對歷代醫學家理論思維和醫理研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素問》

《素問》,原名《黃帝內經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原來九卷,古書早已亡佚,后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于岐伯也”。

岐伯乃上古醫學先知,《素問》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系,集醫理、醫論、醫方于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靈樞》

《靈樞》又稱《針經》《九卷》《九靈》等。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于戰國時期。《靈樞經》與《素問》合稱《黃帝內經》,因其共有九卷又被稱作《九卷》,在王冰之前又被稱作《九靈》,到王冰時候改稱作《靈樞》。北宋林億校正醫書時,《靈樞》已散失。史書記載,北宋時高麗國獻書,高麗國希望以《靈樞經》換取中國的《資治通鑒》,《靈樞》又重新傳回中國,但此版本由于北宋末年戰亂,已散失。南宋紹興乙亥(1155年)史崧校定家藏本《靈樞》九卷,增廣為24卷,刊行于世,成為現代流傳的版本。明代馬蒔編《靈樞注證發微》,是歷史上全注《靈樞》的第一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玉屏| 合作市| 社旗县| 郯城县| 晋江市| 霍邱县| 嘉禾县| 通山县| 朝阳市| 桃园市| 韶关市| 漳州市| 托克逊县| 石渠县| 泰安市| 富阳市| 敖汉旗| 微博| 措勤县| 麻江县| 章丘市| 阿克陶县| 屏南县| 灵宝市| 铜山县| 丰台区| 陵川县| 全椒县| 五指山市| 定结县| 佛坪县| 靖宇县| 新蔡县| 沅陵县| 岫岩| 大宁县| 思茅市| 大庆市| 临安市|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