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法家知識
- 開心學國學:不可不知的1000個國學常識
- 汪建民編著
- 2714字
- 2025-08-29 13:25:29
法家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君權為核心,法治為手段的思想學派,強調君主應該利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臣下,并實行耕戰策略管治國家。這流派盛行于春秋戰國時代,為秦朝最為采用。
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提出“法”“術”“勢”等主張。法即是法制,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術即是權術,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付政敵,以保持權位;勢即是權威,國君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才能駕馭臣下。
戰國時韓非乃法家集大成者,他總結了法家各種學說,認為“法”“術”“勢”三者都是缺一不可,必須互相配合地運用。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論上吸收,認為人是天性本惡,不但對普通人,就連親子間關系也是這種特質。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于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也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非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為后來秦朝建立中央集權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人治主體。
韓非
韓非(約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與李斯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韓非所處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中最弱,他多次上書游說韓王,都不為韓王所用。之后《韓非子》一書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嬴政佩服:“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說:“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便以戰爭為要挾,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后在獄中服毒自盡。又有一說,秦王想念下獄后的韓非,被李斯察覺,于是李斯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殺韓非。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將“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里面有“解老”與“喻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老子,故后世稱之為“道法家”,意為從道家里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但韓非的思想,僅擷取老子思想的一小部分,與同繼承老子思想的莊子道家,完全不同。
商鞅
商鞅(前390—前338年),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后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惠王認為公叔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于是皆不采納。公叔轉而告訴商鞅,并要他趕快離開魏國。
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帶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后升大良造。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孝公死后,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
李斯
李斯(約前?—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后來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學業有成后來到秦國。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后向秦王政分析局勢、提供計劃。果然秦王被他的連橫策略打動,任用其為長史。然后采用策略,利用重金收買天下名士,并對于不愿結交者,采用刺客謀殺手段。后來正式升任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趙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李悝
李悝(前455—前395年),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學家,也叫作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公元前422年,任魏國相,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他還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其內容主要闡述如何維持治安、緝捕盜賊、防止人民反叛及對犯罪者的判刑等。
《商君書》
《商君書》是記載商鞅思想言論的資料匯編,又稱《商君》《商子》。《商君書》側重記載了法家革新變法、重農重戰、重刑少賞、排斥儒術等言論,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在《漢書》中錄有29篇,但現在僅存24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實在商鞅死后,說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書中也保留了商鞅遺著,記錄了商鞅的言行,約為戰國末年商鞅后學編成。韓非子曾提到過這部書。司馬遷說:“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認為它的思想內容和商鞅所從事的政治活動相符合。
《商君書》著重論述了商鞅一派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開塞》篇提出了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這種歷史變化的觀點在哲學史上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在具體措施上,此書主張加強君權,建立賞罰嚴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軍功,提倡耕戰,同時反對用詩書禮樂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國家。
關于《商君書》的校釋,有清人嚴可均校本,近人王時潤《商君書斠詮》、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蔣禮鴻《商君書錐指》、高亨《商君書注譯》等。
《韓非子》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思想家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55篇。《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