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時區之間的星光

傅延哲離開后的波士頓,仿佛突然間安靜了許多。林晴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實驗室成了她的第二個家。四月的某個凌晨,當她終于完成一組關鍵實驗的數據分析時,窗外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又一個通宵?”丹尼爾的聲音從門口傳來。他手中端著兩杯咖啡,遞給林晴一杯,“聽說傅延哲回國了。”

林晴接過咖啡,微微驚訝:“消息傳得真快。”

丹尼爾靠在實驗臺上:“醫學院就這么大。而且,你們倆的故事似乎有點...傳奇?”

林晴輕笑:“沒什么傳奇的,只是兩個人在不同道路上努力而已。”

丹尼爾認真地看著她:“你還好嗎?”

林晴點頭,語氣平靜:“很好。事實上,從沒這么好過。”

這句話并非全然逞強。傅延哲的離開確實讓她感到一絲失落,但更多的是釋然。那種長期懸而未決的緊張感消失了,她可以完全專注于自己的道路。

五月,林晴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她的論文不僅被《細胞》接受,還被評為當期的封面文章。威爾遜教授在組會上公開宣布:“林晴的發現將改變我們對腫瘤免疫療法的理解。”

當晚,林晴收到了傅延哲從國內發來的郵件:

“看到你的論文了,封面很漂亮。雖然看不太懂內容,但知道很重要。為你驕傲。——延哲”

簡短的幾句話,卻讓林晴會心一笑。她回復了同樣簡潔的感謝,沒有過多寒暄。

夏天來臨,林晴接受了德國的客座講師邀請。在杜伊斯堡,她受到了熱烈歡迎。穆勒教授自豪地向同事們介紹:“這是我最優秀的學生之一,現在在哈佛發光發熱。”

講課之余,林晴繼續自己的研究。歐洲的學術氛圍與美國不同,更注重理論深度和歷史傳承,這給了她新的視角和靈感。

一個周末,林晴受邀到海德堡大學做講座。結束后,霍夫曼教授再次提出邀請:“考慮過來做博士后嗎?我們可以提供比哈佛更好的資源和自由度。”

這個提議讓林晴心動。歐洲的醫學研究有其獨特優勢,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領域。

當晚,她意外地接到了傅延哲的視頻通話請求。背景顯示他在BJ的辦公室,看起來忙碌但充實。

“聽說你在海德堡講學,”傅延哲微笑著說,“我的一個同事正好在場,對你評價極高。”

林晴驚訝于這種巧合:“世界真小。”

他們聊了各自的近況。傅延哲在國內的發展很順利,已經領導了幾個重要項目。林晴分享了霍夫曼教授的邀請,以及自己的猶豫。

“歐洲的機會很好,但哈佛的平臺更高。”傅延哲分析道,“不過最重要的是哪里更適合你的研究需求。”

林晴點頭:“我也這么想。等等,你怎么知道哈佛平臺更高?你不是不懂醫學嗎?”

傅延哲笑了:“特意查的。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你的工作,但至少可以了解大概的領域排名和研究水平。”

這個細節讓林晴感到溫暖。傅延哲可能不在她身邊,但仍然關心著她的發展。

視頻通話的最后,傅延哲突然說:“知道嗎?有時候深夜加班,我會想起高中時我們一起學習的那些晚上。你總是那么專注,那么堅持。”

林晴輕聲回應:“那時候的你,給了我前進的勇氣。”

通話結束后,林晴站在酒店窗前,望著內卡河的夜景。距離確實讓很多事情變得不同,但也讓某些情感更加清晰。

回到波士頓后,林晴做出了決定:留在哈佛完成當前的研究階段,然后再考慮歐洲的機會。威爾遜教授非常支持她的決定,甚至為她爭取到了更多的研究經費和人員支持。

秋天,林晴開始指導自己的第一個博士生——一個來自印度的年輕女孩,名叫普里婭。指導他人的過程讓林晴有了新的成長,她開始理解當年傅延哲和李澤涵幫助她時的心情。

感恩節前夕,林晴意外地收到了一個從國內寄來的包裹。打開一看,是一本精美的相冊,里面全是高中時期的照片:科技節上的展示、運動會的接力賽、畢業典禮...每一張下面都有傅延哲手寫的注釋。

最后一張是兩人高中畢業時的合影,背面寫著:“致永遠閃耀的林晴。感謝你出現在我的青春里。——延哲”

林晴撫摸著那些照片,眼中泛起淚光。她撥通了傅延哲的電話,這是他們幾個月來第一次直接通話。

“收到包裹了?”傅延哲的聲音帶著笑意,“整理舊物時發現的,覺得你應該擁有它們。”

“謝謝,”林晴輕聲說,“很珍貴的禮物。”

他們聊了很久,從過去到現在,唯獨避談未來。傅延哲分享國內學術圈的趣事,林晴講述指導學生的體驗。那種輕松自然的氛圍,仿佛又回到了無話不談的高中時代。

掛斷前,傅延哲突然說:“下個月我要去紐約參加聯合國的一個經濟論壇,如果你有空...”

“我正好也要去紐約參加一個醫學峰會。”林晴驚訝于這個巧合,“也許可以見一面。”

十二月的紐約,節日氣氛濃厚。林晴的演講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結束后她收到傅延哲的消息:“我在大廳右側的咖啡廳。”

走進咖啡廳,林晴一眼就看到了傅延哲。他穿著合身的西裝,正在與幾個人交談,舉手投足間已然是成熟學者的風范。

看到林晴,傅延哲立即結束交談向她走來:“演講精彩嗎?”

“還不錯。”林晴微笑道,“你呢?論壇怎么樣?”

“很有收獲,但也很有挑戰。”傅延哲自然地接過她的公文包,“一起吃晚飯?我知道一家很不錯的中餐廳。”

餐廳里,兩人邊吃邊聊,分享了各自這些月的經歷。傅延哲在國內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經常參與政策咨詢;林晴的研究則引起了多家藥廠的關注,有望轉化為實際療法。

“有時候我會想,”傅延哲突然說,“如果當初我們選擇了在一起,現在會是什么樣子。”

林晴放下筷子,認真地說:“也許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們了。距離讓我們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傅延哲沉默片刻,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只是偶爾會覺得遺憾。”

晚餐后,兩人在時代廣場散步。霓虹燈閃爍,人流如織,節日的歡樂氣氛彌漫在空氣中。

在一個街角,傅延哲停下腳步,從口袋中拿出一個小盒子:“圣誕禮物,提前給你。”

林晴打開盒子,里面是一條精致的星形項鏈:“很漂亮,謝謝。”

“星星象征著指引和希望。”傅延哲輕聲說,“你一直是我的星星,林晴。即使在不同時區,仍然閃耀。”

林晴感到眼眶濕潤:“你也是我的星星,延哲。在不同的領域發光,卻始終相互照耀。”

他們繼續散步,聊著不那么沉重的話題:共同認識的人的近況,有趣的學術軼事,對未來的規劃...

分別時,傅延哲擁抱了林晴:“保重。繼續閃耀。”

“你也是。”

回到波士頓后,林晴將那條星星項鏈戴在脖子上,提醒自己無論距離多遠,真正的連接不會因時空而減弱。

新的一年,林晴的研究進入了關鍵階段。她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可能顛覆現有癌癥治療模式的新機制,引起了整個領域的關注。多家頂尖醫療機構向她拋出橄欖枝,包括哈佛附屬醫院提供的獨立實驗室和團隊。

與此同時,傅延哲在國內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他主導的一項經濟政策研究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采納,被媒體稱為“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經濟學家”。

他們仍然保持聯系,雖然頻率不高,但每次交流都充滿真誠和支持。時差讓實時溝通變得困難,但郵件的往來仿佛現代版的書信,記錄著兩人各自的成長軌跡。

春天,林晴面臨一個重要選擇:接受哈佛的offer,還是回國發展。國內多家頂尖醫學院和醫院也向她發出了邀請,條件優厚。

一個深夜,林晴忍不住給傅延哲發了郵件,尋求建議。令她驚訝的是,傅延哲立即回復了視頻通話請求。

“抱歉這么晚打擾你,”林晴說,“只是突然有些迷茫。”

傅延哲看起來還在辦公室:“沒關系,我正好在加班。說說你的想法?”

林晴分享了她的糾結:哈佛的平臺無疑更高,但國內的機會也很有吸引力,而且能離家人更近。

傅延哲認真聽完,說:“我不能替你做決定,但可以分享一個觀點: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在哪里工作,而在于為世界貢獻什么。無論是在波士頓還是BJ,你都會發光發熱。”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而且,現代學術是全球化的。你完全可以先在這里建立基礎,以后回國帶動學科發展;或者先回國,保持與國際同行的合作。”

這番話讓林晴豁然開朗。第二天,她接受了哈佛的offer,但同時與國內幾家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計劃每年回國講學和合作研究一段時間。

簽約那天,林晴給傅延哲發了條短信:“決定留下了。但會經常回國。謝謝你的建議。”

傅延哲回復:“為你高興。期待在國內相見。”

夏初,林晴的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的發現不僅登上了《科學》封面,還引起了制藥巨頭的高度關注,有望快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慶祝派對上來了許多人,包括丹尼爾和其他實驗室同伴。讓林晴意外的是,傅延哲特意從國內寄來了祝賀花束和一張卡片:

“知道你又會說‘世界真小’。我公司在波士頓的合作伙伴正好參加同一個會議,拜托他代送祝福。一如既往為你驕傲。——延哲”

林晴捧著花束,心中暖流涌動。即使相隔萬里,傅延哲仍然以他的方式關注和支持著她。

派對結束后,林晴獨自站在實驗室窗前,望著星空。她輕輕撫摸胸前的星星項鏈,想起傅延哲說的話:“即使在不同時區,仍然閃耀。”

她拿出手機,給傅延哲發了條短信:“謝謝你的花和祝福。有時候,星星之間的距離看似遙遠,但它們的光芒卻能在夜空中相遇。”

幾分鐘后,傅延哲回復了:“就像我們。在不同的軌道運行,卻始終在同一個宇宙中相互照耀。晚安,林晴。繼續閃耀。”

林晴微笑著放下手機,繼續仰望星空。是的,他們就像兩顆星星,在不同的時區發光,卻始終能看到彼此的光芒。這種連接不需要日夜相伴,而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支持。

成長的道路上,有些人注定不會與你并肩同行,但他們給予的光和熱,卻永遠照亮你前行的方向。

而這就是時區之間的星光——不因距離而暗淡,反因理解而永恒。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五家渠市| 应城市| 黔西县| 前郭尔| 故城县| 中方县| 饶河县| 保康县| 丰都县| 隆德县| 万年县| 申扎县| 剑阁县| 内丘县| 新疆| 旌德县| 綦江县| 永修县| 平湖市| 如东县| 双江| 来安县| 潞城市| 留坝县| 奉节县| 洪泽县| 满城县| 云安县| 福建省| 祥云县| 卫辉市| 齐齐哈尔市| 武胜县| 蒙自县| 延津县| 通渭县| 织金县| 太原市| 漯河市|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