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見愛人:如何結束親密關系中的情感虐待
- (美)貝弗利·恩格爾
- 953字
- 2025-08-29 18:22:39
譯者序
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身體的虐待,尤其是體罰,曾在漫長歲月里被視為父母或老師管教孩子的常規手段。直到近幾十年,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與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才逐漸覺醒,認識到這是對身心的嚴重殘害。那些淤青、傷痕,不僅是身體遭受暴力的明證,更會在心靈深處刻下恐懼、自卑與無助。然而,雖然社會對于身體虐待的危害已達成一些基本的共識,但另一種形式上更為隱形而不可名狀的虐待——情感虐待,在我們的文化中仍鮮被提及。盡管隨著對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煤氣燈效應、PUA等詞匯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但公眾對它們的認知大多局限于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惡意控制上。而實際上,情感虐待的發生場景遠比這二者廣泛得多。身體上的顯性傷痛,因能被看見、被理解,尚可獲得他人的安慰;而情感虐待帶來的是隱性傷痛,當我們感到疼痛,卻對疼痛的來源難以名狀時,這種不被看見,甚至不被自己理解的感受只會讓痛苦雪上加霜。
這也是為什么,雖然我此前一度糾結“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這個詞是否對國內讀者而言太過激烈,曾考慮過更為委婉的表述,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以直譯的方式,直面這個議題。我不想再去弱化或回避這種傷害,因為很多時候,弱化或回避無法解決傷害帶來的問題,反而會給受傷的人更添一份不被看到和理解的痛苦。
本書作者貝弗利·恩格爾是一位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關懷,為我們揭示了情感虐待的復雜面貌,為飽受情感虐待的人找到了出口。她通過翔實的案例分析,揭示出情感虐待背后復雜的心理動機與行為模式,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貝弗利的人文關懷,更如暖流貫穿全書。她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施害者,而是指出,很多時候,施害者也是成長創傷、心理困境的受害者。這種深入根源的理解,并非為施害者開脫,而是為了更有效地打破虐待循環,幫助受害者更好地應對,同時引導施害者正視錯誤,走上自我修復之路。本書還提供了許多具體實用的建議和方法,幫助受害者掙脫情感虐待的枷鎖,在迷茫和無措中重拾勇氣和力量。
希望這本書可以讓那些身處困境的人們找到慰藉與出路,也希望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本書后都能夠更加珍視自身與他人的情感健康。
本書的譯者團隊有林釵華、王若涵、張可懿、都城安。
林釵華
美國普渡大學咨詢心理學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碩士生導師
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督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