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見愛人:如何結束親密關系中的情感虐待
- (美)貝弗利·恩格爾
- 2292字
- 2025-08-29 18:22:39
原書第2版前言
“我不是在告訴你這很容易,我是在告訴你這很值得。”
——亞特·威廉姆斯(Art Williams)
距離我寫這本書的第1版,已經過去了20年。這20年間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情感虐待這一現象已經從陰影中顯現出來,暴露在了陽光下。公眾對情感虐待及其傷害的認識有了大幅提高。這顯然是一件好事,因為越來越多的受害者開始尋求幫助,而我們也發現,許多人能夠擺脫情感虐待所帶來的痛苦、恐懼和羞恥。
我們最近的政治氛圍帶來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那就是像煤氣燈式情感操縱(gaslighting)和自戀者(narcissists)這樣的術語已經成為日常用語。不幸的是,這種現象的風險在于:當這些術語變得普遍化,人們可能就會失去對它們原本應有的重視。如果人們過于頻繁地用情感虐待這個詞來描述戀愛關系中的沖突,這個詞就很可能變成一句玩笑話。但情感虐待絕不是玩笑。在第2版中,我希望重申并進一步說明它的破壞性,這種破壞性不僅指向受害者,也指向施虐者、他們的孩子和關系本身。
這本書更新第2版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第1版寫作時,我未能建立起羞恥感和情感虐待之間的聯系。事實上,當時幾乎沒有心理學專家在談論羞恥感。而現在,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羞恥的情緒極具破壞性,處理這種情緒對康復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無法治愈羞恥感所造成的創傷,尤其是童年期的創傷,我們就會把這種極為有害的羞恥感帶入成年期,尤其是帶入到我們的親密關系中。羞恥感是大多數情感虐待的核心,也是情感虐待所造成的最主要的傷害。在第2版中,我將討論這種鮮為人提及的情感,并詳細闡述如何通過自我關懷的實踐來治愈它。
過去20年發生的另一個變化是,現在我們知道越來越多的男性也在成為情感虐待的受害者。雖然我在第1版中寫到了這一現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男性受害者的數量大幅增加。這些男性受害者和女性受害者一樣需要幫助,但他們通常更難站出來尋求幫助,因為相較于女性,男性往往對于自己成為受害者這一事實抱有更大的羞恥感。施加虐待的女性通常對于自己傷害伴侶或破壞關系的行為完全不自知。而男性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受到了虐待,或由于害怕被他人嘲笑或指責不夠男子氣概,而難以承認自己受到了虐待。
你閱讀本書時會留意到,我并不假設只有異性戀情侶會遭受情感虐待問題的困擾。
我的第1版受到了一些受害者權益倡導人士的批評,他們指責我對施虐者太過寬容。在我看來,施虐者不是怪物,而是在童年虐待和其他創傷中受傷的人類。也許我的人本主義觀點來自于我多年來與許多施虐者打交道的工作經驗,我發現他們經常出于保護自己免受羞恥的需要,而陷入一種消極的人際互動中。當這種羞恥感通過同情和自我關懷得以治愈時,我發現一些施虐者實際上可以改變,只要他們愿意付出努力。這種觀點與當前將施虐者視為永遠無法改變的怪物的普遍看法截然不同。盡管如此,在這一版中,我將盡量確保提供一種更為平衡地看待施虐者的角度。當然,人類社會存在惡性自戀者、反社會者,以及那些具有虐待人格的人,這些人確實沒有改變的希望。我將確保不向這些人的伴侶提供虛假的希望。
我還想明確一點,盡管我將許多施虐者視為受困于自身防御系統中的個體,但我絕不會以任何方式為他們的虐待行為開脫。無論個體的童年有多么悲慘,都無法成為虐待他人的借口。施虐者必須為他們的行為承擔全部責任。事實上,如果希望獲得任何救贖和改變,這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雖然我也要求受害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這絕不是對受害者的指責。情感虐待的受害者從來不需要為關系中的虐待,或他們伴侶的虐待行為負責。虐待行為的唯一責任人始終都是施虐者。受害者從來不是“自找的”,也不存在“激發伴侶最壞的一面”的說法。我在這一版也補充了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更深入的探討,包括其可能如何導致女性和男性對其伴侶(和孩子)施虐的相關內容。這種人格障礙并未得到應有的關注。相反,我們似乎過分關注自戀者的行為,以至于情感施虐者和自戀者已經成為同義詞——而它們并不相同。并非所有自戀者都會在情感上虐待他們的伴侶和孩子,也有許多施虐者不是自戀者。事實上,很多施虐者并非自戀者,而是具有強烈邊緣型傾向或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
在過去的20年里發生的另一個變化是,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談論“代際創傷”,即將例如家庭暴力、酒精和藥物成癮,以及兒童虐待和情感忽視一類的創傷的影響和余波傳遞給下一代的現象。
情感虐待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完美例子。在第1版中,我著重討論了許多(即使不是大多數)施虐者自身也遭受了虐待的事實——無論是言語上的、情感上的、身體上的還是性上的。那些沒有遭受過虐待的人則很可能經歷過嚴重的情感忽視,或成長在父母相互虐待或在其他方面功能失調的家庭中(如存在酗酒、精神疾病等情況)。在這一版中,我把代際創傷列入了可能導致人們變得有虐待傾向的原因中。同樣,這絕不是在為他們的虐待行為辯解,而是對于虐待行為的成因的解釋。
還有一個可能不太普遍也不太受歡迎的觀點,那就是許多受害者和施虐者一樣,也同樣來自具有虐待經歷或情感忽視經歷的成長背景。有受害者權益維護人士指出,任何女性都可能陷入情感虐待關系,這的確是事實。但理解受害的根源同樣重要,同施虐的根源一樣——受害往往源于童年時期的虐待和忽視。如果我們想要結束情感虐待以及其他形式的虐待,我們就必須認識到這些共同的根源。
我堅信,閱讀這本書并完成練習的伴侶有很大機會在他們的關系中消除情感虐待。然而,也存在例外情況:對有些關系來說改變可能為時已晚,或情感虐待過于嚴重,或施虐者并不真正愿意發生改變。
這本書只推薦給那些真正想要自我改善和改善關系的個人和伴侶。當關系中的施虐者愿意承認他們的虐待行為、不再否認時,對于這類的關系,本書將尤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