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越野跑專業術語解析

1.距離

目前,國際越野跑協會(ITRA)將越野跑比賽按距離分為垂直千米(Vertical Kilometer,簡稱VK,即距離小于10公里,但連續爬升必須不低于1000米)、10公里、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50公里、50英里、100公里、100英里、Endruce(190公里以上)9個級別。

但越野跑的山地環境使得我們難以精確測量比賽的距離和海拔變化,ITRA也坦承:“并不存在一種萬全之法,能夠精確地測量越野路線距離和海拔爬升。”通常負責任的賽事會組成一個3~5人的測線團隊,每人使用2只不同品牌型號的衛星導航手表或手持機,在不同天氣、氣壓情況下,多次實際測量賽道(建議5次以上),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計算剩余數據的平均值,得出賽道的近似準確距離。

2.形式

按參賽人數分:個人賽、團隊賽;

按補給導航形式分:保障型賽事、半自補給自導航賽事、自補給自導航賽事;

按賽道形式分:直線形賽道賽事、環形賽道賽事、繞圈賽;

按海拔高度分:高海拔賽事與非高海拔賽事;

按時間:分為多日階段賽與非階段賽。

3.賽事等級

ITRA對越野跑賽事的分級如下:

(1)距離少于42公里:初級越野跑;

(2)距離在42~69公里之間:中級越野跑;

(3)距離在70~99公里之間:長距離越野跑;

(4)距離大于100公里:極限越野跑。

4.海拔

即所處位置與海平面的高度差,目前我國的海拔零點為青島黃海海面。對高海拔的定義并無通行標準,有時會將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區定義為高海拔地區。

江南之巔的路線和海拔爬升圖

5.累計爬升

指整個運動過程中各段海拔上升路段的海拔上升之和,國內通常以米為單位來計算,是判斷一場越野賽難度的重要指標。與距離相似,精確測量累計爬升也并非易事。ITRA認為,在累計爬升和累計下降的數據上,最多可能產生高達30%的誤差。

6.累計下降

指累計爬升的相對概念。需要注意的是,累計爬升和累計下降數據并不一定相等,如起點為海拔100米,終點海拔為0米,二者本身存在海拔差,則全程路線最終的累計爬升和累計下降的數據便有區別。

7.海拔爬升圖

將起點至終點間的海拔變化以圖表的形式展現,可以直觀地了解路線全程的海拔變化。

8.賽道路況

包括但不限于水泥路面、公路、機耕道、土路、山徑、林道等,很多比賽會在賽前發布路書,詳細描述賽道路況。相較距離與累計海拔,這是一個較容易被參賽選手忽視的信息。距離和累計海拔可以從宏觀層面粗略評判一場比賽的難度,而路況則是在微觀層面評判某一路段難度的重要標準,如巨石路段,可能爬升和距離都不大,但對體力和時間的消耗反而可能更大。

9.坡度

即斜坡的斜度,用于標記山坡的陡峭程度,通常使用百分比或角度兩種計算方式得出。天空跑賽事常對賽道的坡度有要求。

江南百英里168公里組別的賽道路線和海拔爬升圖

10.技術路線

用于描述跑動難度較高的路段,此類路段會明顯降低跑動速度,增大受傷風險。特點是地形復雜,需要思考落腳點。只要腳踝落地發力方向不固定,上坡、下坡乃至水平路線都可能是技術路線。如:布滿碎石的路段、大小不一的巖石路段、下坡時松散易滑動的路面路段、盤根錯節的樹根路段、濕滑的石板路段、崎嶇陡峭的路段、泥濘路段、涉水路段等。

11.速度型賽道

是與技術路線相對應的概念,表示該路線技術難度小、總體爬升相對同等距離賽事偏小、可跑性路段比例高,易于持續跑動。

12.惡劣天氣

指非正常、反季節、破壞力強的天氣,泛指可能對選手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天氣,如風雪、狂風、暴雨、冰雹、雷電、濃霧、凍雨、山洪等。

13.報名資格

根據賽事組別難度,賽事組委會通常會對各組別進行報名限制,選手若要報名需具備滿足年齡要求、健康狀況良好、能夠證明具備完成此組別能力的資格等各方面條件。不同賽事要求不同,通常報名100公里組別需具備曾完賽50公里組別的經歷,報名百英里則需具備100公里組別的完賽經歷。有的賽事還會對速度進行要求,如需要提供之前賽事的成績單或提供在其他戶外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的證明。

14.補給

補給是指對運動導致的身體能量、水分消耗進行有效補充的方式。具體分為比賽補給與自行補給,補給范圍主要分為水與能量兩類。有的比賽會在賽前詳細公布每一個補給站所提供的補給類型:在能量補給食物方面,各賽事通常會提供熱食、冷食、水果等;在水補給方面,有的補給站只提供水,有的則提供水與運動飲料。

15.補給站(Supply Point,簡稱SP)

提供補給、計時、醫療、休息等多項服務功能的賽事服務站點。

16.檢查站(Check Point,簡稱CP)

進行強制裝備檢查、選手安全狀況檢查等檢查的站點。一般情況下,賽事補給站與檢查站設在一起,統稱為檢查站。在賽事中,通常會根據賽道長度設置數個檢查站,一般為每10公里設置一個,會根據搭建與交通便利等具體實際因素適當縮短或延長,如有的賽事檢查站之間的距離可能長達20公里。

17.換裝點

有的100公里及以上距離比賽,涉及晝夜交替,通常會設置換裝點,方便選手更替衣物,保持舒適,減輕負重。換裝點通常會設置在比較大的檢查站中。

18.強制裝備

為了參加某些組別的賽事所必須具備且攜帶的裝備。主要包括通信類、保暖類、防雨類、補給類、急救類、照明類裝備等。根據比賽的難度與長度,各不相同。有的比賽會明確要求攜帶保暖類與防雨類的裝備。有的裝備會被要求全程強制攜帶,有的照明類裝備則被要求在經過某檢查站后必須攜帶。

19.號碼簿

選手在比賽期間的身份標識,憑號碼簿享受比賽服務與保障。有的比賽會將海拔變化圖印制在號碼簿下方,便于選手途中查看。

20.賽事總監

賽事的組織者、策劃者、統籌者、決策者,需具備體育、管理、策劃、組織等多領域的全面知識,是整場比賽的指揮官。

21.志愿者

他們是比賽的幕后英雄,也是決定一場比賽能否順利舉辦的關鍵。越野跑比賽屬于人力密集型活動,從領物、補給,到賽后服務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志愿者的服務與幫助。許多賽事會對志愿者提供日后報名參賽的額外優惠與優先特權。

22.救援隊

賽事的安全保障人員,提供山地救援服務,確保選手能夠得到及時、快速、有效的救助。

23.收隊

確保沒有選手因受傷等原因滯留在賽道,至少二人一組,確保所有選手都位于收隊身前。

24.關門時間

可理解為賽事的結束時間,一般有賽事結束的總時間與各站點分別關閉的時間。

江南100系列賽的關門時間

25.未完賽(Do not Finish,簡稱DNF)

因主動退賽、超時成績無效等因素而未能完賽。

26.取消成績(Disqualified,簡稱DQ)

因為違反賽事規定而被取消成績。

27.路標

用于指示比賽行進方向的標志物,多懸掛在樹木等離地有一定高度的位置,一般能夠平視可見,夜間路段的路標上會加反光布料。

江南100系列賽的路標

28.衛星定位設備

在100公里及以上距離的比賽中較為常見,組委會會向選手提供衛星定位設備,用于后臺追蹤選手的實時位置,以應對緊急情況。以基于全球定位系統(GPS)開發的設備居多。

29.Live Trail

由UTMB推動研發,將計時與衛星定位功能合二為一,2004年首次投入使用。最基礎的設備為超薄計時芯片,可粘貼在號碼簿后。

30.電子軌跡

由電子記錄設備生成的包含時間、距離、海拔、經緯度、速度等信息的文件。組委會一般在比賽前均會提供賽事路線的電子軌跡,選手導入導航手表或手機戶外導航軟件中,即可確保在無法找到賽事路標等指引時不會迷路。

31.離線地圖

不需要連接互聯網即可使用的地圖。越野跑活動多在山區進行,信號覆蓋較差,提前下載離線地圖可用于在不確定路線時導航使用。

32.LiveTrack實時追蹤

用于實時追蹤選手所處位置,最開始為組委會用于確保選手安全所采取的技術。隨著技術發展,如今已有面向個人的解決方案,與組委會配發的衛星定位設備不同,個人用戶如不想額外購買設備,可使用服務商提供的服務,但需要依靠互聯網絡,自行進山前,可將LiveTrack鏈接分享給親朋,收到鏈接的人可通過該鏈接追蹤用戶的實時位置。手機有信號時便會持續分享用戶位置。還有一種解決方案是服務商提前在線路上布設藍牙設備,用戶在該線路上行進時,不需要使用互聯網絡,只需要打開藍牙,便可持續更新實時位置,此方案只適用于服務商已布設設備的線路,成本較高,覆蓋面較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蒙城县| 绩溪县| 临沂市| 杨浦区| 徐州市| 德令哈市| 蓝山县| 普宁市| 东方市| 海宁市| 星座| 墨竹工卡县| 社会| 巴中市| 朝阳县| 抚宁县| 洪雅县| 宁波市| 浦城县| 泾阳县| 枞阳县| 宾阳县| 治多县| 合水县| 蒙城县| 洪泽县| 微山县| 山丹县| 阜城县| 邳州市| 塔河县| 宜黄县| 邵东县| 陆良县| 罗城| 临沭县| 玉环县| 吴旗县| 儋州市|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