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烽燧夜談
- 中華第一將門
- 你的念安
- 2528字
- 2025-08-28 05:26:43
我捏著斥候剛送回的斥候圖,指腹碾過圖上那道用朱筆加急圈出的弧線——從宥州以北的荒漠邊緣,到黃河東岸的青銅峽,細如蚊足的標注密匝匝地擠在圖例旁:“西夏游騎,三日內三現于韋州寨西北哨界,旗號混雜,似有大股掩后。”
帳外的風刮得牛皮帳篷嗡嗡作響,像是有無數只手在外面抓撓。炭盆里的火芯子明明滅滅,映著坐在對面的種誼那張棱角分明的臉。他是種諤將軍的胞弟,如今帶了涇原路的兩千騎來助防,此刻正用佩刀撥弄著炭塊,火星子濺在他甲葉上,噼啪幾聲就滅了。
“折兄,”他開口時聲音沉得像浸了水的牛皮,“這已經是第七撥探馬了。韋州寨的老鄭頭快把眼睛望穿了,說西夏人這月的馬料怕是都耗在邊境線上了。”
我將斥候圖推到他面前,指尖點在圖上“韋州寨”三個字上:“種兄可還記得元豐四年靈州城下的雪?”
種誼握刀的手頓了頓,抬眼看我,眸光里映著炭火的紅:“怎會不記得。三十萬大軍凍斃于城下,連劉昌祚的涇原軍都被逼得燒馬鞍子取暖。”他頓了頓,聲音壓低,“你是說,梁太后又想故技重施?”
西夏的梁太后,如今垂簾聽政,手里攥著軍權,這兩年沒少在邊境生事。可若說她敢在秋高馬肥時大舉南下,我心里卻有個疙瘩——上個月剛從汴京傳來的邸報,說樞密院正議著在永樂川筑城,沈括沈經略使已帶人去勘察地形了。西夏人若真想打,怎會挑這時候?
“故技重施?”我從案幾上摸過一疊文書,最上面是環慶路傳來的急報,“半個月前,宥州知州報說有西夏部族遣使請降,說是不堪梁氏苛政。可這請降的使者,至今還在延州府喝著茶呢。”
種誼嗤笑一聲:“請降?當年李繼遷詐降,騙了張浦多少糧草?如今梁氏弄權,國內不穩是真,但拿請降做幌子,怕是想探我軍虛實。”他忽然將刀往炭盆旁一插,刀柄震得炭灰簌簌落,“折兄,你就直說吧,你覺得這仗,打不打?”
帳簾突然被掀開,一股寒風卷著沙礫灌了進來。我抬頭看,是我麾下的副將張誠,他肩頭還沾著未化的霜,進門就拱手:“都部署,宥州方向又來急報——昨日黃昏,宥州城外三十里,巡檢司遭遇西夏游騎,斬獲首級七顆,卻讓對方跑了個‘活口’。”
“活口?”種誼挑眉,“抓著人了?”
張誠點點頭,臉上卻沒什么喜色:“是抓著了,可那游騎嘴里喊的不是黨項話,是……是河西蕃部的土語。審了半夜,只吐出來一句‘鐵鷂子過了賀蘭山’。”
鐵鷂子。我和種誼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里看到了凝重。那是西夏的重裝騎兵,非大戰不用。
“賀蘭山到韋州寨,快馬也要三日。”我掰著手指算,“若鐵鷂子已過賀蘭山,那斥候圖上的朱筆弧線,恐怕不是游騎,是先鋒。”
種誼猛地站起身,甲葉相撞發出清脆的聲響:“先鋒既至,主力必在其后。折兄,我這就去點兵,今夜就往韋州寨增防!”
“等等。”我叫住他,目光落在斥候圖上那片用淡墨勾勒的荒漠——那里標著“旱海”,是從西夏進入宋境的必經之路,無水無草,向來是天險。“種兄可曾想過,鐵鷂子是重騎,如何能輕易穿過旱海?除非……”
“除非有人給他們送水,指通路!”張誠失聲接口,臉色瞬間白了,“都部署,難道是……”
我沒讓他說下去。帳內一時靜得可怕,只有風穿過帳篷縫隙的嗚咽聲。炭盆里的火快熄了,我起身添了幾塊炭,看火苗重新竄起來,照亮墻上掛著的邊境輿圖。
“元豐四年,靈州之戰,我軍慘敗,就是誤信了西夏人‘城無井,汲河水’的謊言。”我盯著輿圖上的靈州城舊址,聲音不自覺地沉下來,“如今永樂城尚未筑成,沈經略使那邊怕是還不知道,西夏人的矛頭,可能根本不是靈州,也不是韋州寨。”
種誼猛地看向輿圖,手指重重點在“永樂川”的位置上:“你是說……他們想趁永樂城未固,打個措手不及?”
“若我是梁太后,”我緩緩道,“國內不穩,就需一場勝仗立威。打靈州,有前車之鑒;打韋州寨,不過是疥癬之疾。唯有趁永樂城根基未穩,拔掉這個即將楔入西夏腹心的釘子,既能挫傷我軍銳氣,又能向部族顯示軍威。”
張誠聽得額頭冒汗:“可……可沈經略使在永樂川只有民夫和少量廂軍,如何抵擋鐵鷂子?”
“所以,這‘請降’的使者,這‘鐵鷂子過賀蘭山’的活口,”我看向種誼,“恐怕都是西夏人放出來的煙霧彈。他們要我們把注意力全放在韋州寨,放在靈州方向,好讓永樂川變成不設防的空城。”
種誼沉默了片刻,突然一拳砸在案幾上:“好個聲東擊西!折兄,事不宜遲,我這就修書給沈經略使,讓他立刻加固城防!”
“來不及了。”我搖搖頭,“從這里到永樂川,快馬也要兩日。西夏的鐵鷂子若真奔著永樂城去,此刻恐怕已過了旱海邊緣。”我走到輿圖前,指著旱海西側一條隱秘的小徑——那是當年李繼遷偷襲宋軍時用過的秘道,極少有人知道。“張誠,你立刻帶三百輕騎,走這條‘狼道’,繞到旱海西側,若發現西夏人的運水隊,不必戀戰,立刻放烽燧示警。”
張誠領命而去,帳內只剩下我和種誼。他看著我,眼神復雜:“折兄,你當真認為西夏人會走狼道?那地方除了狼群,連牧人都不去。”
“當年李繼遷能走,如今梁太后為何不能?”我從箭囊里抽出一支羽箭,用指甲刮著箭桿上的漆,“兵不厭詐。越是不可能的路,越有可能藏著奇兵。”
帳外忽然傳來梆子聲,三更天了。種誼走到帳門口,掀開簾子望了望外面沉沉的夜色:“我去安排涇原路的騎兵,隨時待命。若永樂川方向烽燧起,我們立刻馳援。”
他頓了頓,回頭看我,火光在他身后勾勒出硬朗的輪廓:“折兄,當年靈州之敗,我種家也折了不少兄弟。這次……”
“這次不會了。”我打斷他,手里的羽箭在火光下泛著冷光,“我折家世代守邊,從沒有讓敵人踏碎國門的時候。永樂川若有失,我折仲安提頭去見天子。”
種誼沒再說話,只是重重拍了拍我的肩膀,轉身走進了夜色里。風依舊刮得緊,我走到輿圖前,目光死死盯著那條隱秘的“狼道”。斥候圖上的朱筆弧線仿佛活了過來,正沿著狼道,悄無聲息地向永樂川逼近。
炭盆里的火又弱了下去,我卻沒有再添炭。冰冷的空氣讓我的頭腦更加清醒。西夏人的陰謀像一張網,正在慢慢張開,而我必須在網收緊之前,找到那個最關鍵的節點——無論是運水隊,還是鐵鷂子的先鋒,只要抓住一個,就能撕開這張網的口子。
帳外傳來馬蹄聲,是張誠的輕騎出發了。我走到帳篷門口,望著那隊黑影消失在夜色中,天邊隱隱有幾顆寒星,映著遠處烽燧臺的輪廓。
今夜,注定無眠。而永樂川的方向,此刻是否還安睡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我握緊了腰間的刀柄,指節因為用力而發白。這場賭局,我輸不起,大宋也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