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金融家張謇
  • 范欽書
  • 3564字
  • 2025-08-27 15:32:04

金融論述匯編

導讀與簡評

張謇一生身份眾多,而作為金融家的張謇,各種演講、講話、文章、奏折、函、信件十分豐富,現擇其要者導讀與簡評。

一、《變法評議》(1901年)

張謇深知中國在國際結算中吃了匯率上的無數虧損,建議“照英鎊鑄用金元,各國錢幣,悉準英鎊。”盯住英鎊匯率水平。同時建議“仿禁生貨,廣鑄龍圓”,學習西方國家在通商口岸全部不使用銀兩而使用墨西哥銀元結算的做法。張謇還建議仿效日本,在行金元、銀元之外,鑄行銅元,“兼具是三者,金錢行而鎊價均,銀元行而市價平,銅元行而私毀清”,并建議集中鑄造,“鑄金鎊之局,只宜京師、江南二處;銀元之局,宜以京師、江南、湖北、廣東為限,銅元亦由四處先行附鑄。”張謇在考察古今中外“券鈔之法”后,建議各省設立一家官辦銀行,并在轄內各府、州、縣設立分支行,發行鈔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國有利而民亦無害”。張謇的這些建議,無不體現了張謇憂國為民、放眼世界、學習先進、革故鼎新的貨幣金融思想,是一篇十分具有遠見和務實意義的變法先聲。

二、勸通州商業合營儲蓄兼普通商業銀行說帖(1902年)

張謇以強大的邏輯力量開篇,“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完不張,實業非有多數之母本不昌。”西方歐美國家懂這個道理,因此廣設銀行,東方日本國向西方學習,舉國上下齊心合力效仿做法,僅用了三四十年時間就躋身強國行列。接著張謇介紹了商業儲蓄銀行的運行機理,“并不深奇也”,指出中國的本土金融機構“錢莊”必須順應形勢,“銀行興錢莊必敗”,為兩全計,唯有“合力以成儲蓄兼普通商業之銀行”。張謇明確繪畫了藍圖:第一,合資本10萬元;第二,總行設在州城,分行設在唐閘,逐漸擴充分支機構;第三,命名“通州儲蓄兼商業銀行”。想法十分美好、可行,奈何就是不成,開先不易!

三、代某給諫條陳理財疏(節選)(1904年)

張謇認為,“謀變法,當先謀變理財之法,尤宜謀變理財而便民之法”。各地貨幣價值不統一,“失國體而病民生”。因此,“一畫一銀圓,推廣銅圓,二者亦國權之所寄也。”張謇提出的統一貨幣鑄造辦法是鑄造銀圓,不妨每省一局,或一總督一局。若銅圓則宜各道及鹽運司常駐地方分局鑄造,即由各道及鹽運司管理。開創之始,官款難籌,則招商墊辦。

四、擬組織江蘇銀行說(1906年)

張謇先有勸設通州商業儲蓄銀行不成,幾年來一直耿耿于懷、孜孜以求。“欲求實業之發達,民生之利賴,地方之進化,端自銀行始。”開篇即是觀點鮮明,振聾發聵。緊接即指出了集股的三條路徑,并分析利弊、駁斥反對意見、排除各種疑義,詳細計算收支盈虧、論述其設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列舉全國發展形勢和變革趨勢后,直接正告“父老、伯叔、兄弟”:“銀行者,農工商實業生計之母,而國民進化之階梯也。”張謇雖振臂高呼,但他也十分清醒,“父老、伯叔、兄弟”入不入股,“茲事體大”,有意無意,非敢斷言!

五、致鐵良函(1906年)

鐵良作為有資望的滿清官員,一度擔任研究財經為主的幕僚。張謇與其分析討論英、美、法、德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體制差異,分析中國與英、美、法、德政體差異,討論中國效仿哪國的金融體制更合乎國情,明確提出,政府對于銀行,只可效仿英、德、法,而不應效法美制。建議“居今日而欲得商民之信用,當先養國家之信望。”“今日為中國籌財政者,莫亟于養國家之信望,俾漸通官商之郵。”進而提出上、中、下三策,對當時政府實行“以銀行為梏”“北行南轅”的下策表示大惑不解,認為“銀行為各實業之母,天下方待實業而興”。

六、淮海實業銀行開幕演說(1920年1月)

擬淮海滬行訓詞(1920年9月)

創業難、開頭難,張謇以自己創辦大生紗廠為例,強調要“勤”、要“儉”,“非此不能立足。”不怕刻苦,不驕傲自滿,為未來幸福奮斗。不忘艱苦奮斗歷史,齊心協力,牢記“以義制事、以理制心”古訓。必須敬業、守法、無私,“忠信篤敬”。

七、銀行專修科演說(1913年)

張謇分析了當時金融業現狀:沒有確定中央銀行,金融基礎未立,雖欲整理,無從下手;各地雖然設立了銀行,但未必符合銀行制度,沒有擺脫錢莊、票號的傳統業務做法。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銀行人才;二是因社會上舊習未改,倉庫保險業等各種補助機關除少數大商埠外多未創辦。因此,銀行的技能、銀行業不能得到更好發展,亟待深刻變革。張謇給同學們描繪了一個大顯身手的未來,“諸生所學,當患應用之不敷,毋患時世之不用”。張謇進一步說明了金融人才的標準或者說金融人才培養的目標,一是“道德優美”,二是“學術純粹”,即首重道德,次則學術。首要是培養學生“耐煩”又“耐勞”的習慣。“學術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講”,“守法不可不堅,而營業不可不敏”。張謇最后殷殷告誡學生,抓緊時間在校實習,將來到銀行工作了,才不至于有“救頭救腳之苦”,“悔其學之不足”。張謇自辦銀行人才培養的商業學校,應該是開創性的事業,其人才培養的標準,至今也是一個金融從業者的基本素質要求。

八、商校本科畢業訓詞(1919年)

張謇一開始訓話,便當頭一棒,坦陳“商徒就職較難”。他清醒地分析了原因,一是商店對于學生,頗有不歡迎意思,因為學生“每多自恃其稍具學識,店中瑣細事或不屑為”,學生與社會不能融洽。二是剛剛取得用人單位信任,又枝節百出,善始而不能善終,并且在舉了一個銀行工作的學生“虧欠萬金身敗名裂”的例子后,說“社會對于少年乃益畏忌”。進而提出,諸生“當求為人所敬愛而毋為人所畏忌”,“唯職分是守,唯信用是圖,持之以恒,行之以謹,不以挫折灰心,不以見異遷志”。最后,張謇又對學生們提出了三個希望,一是“不患不獲重用,而患不能任重”;二是“為人用時歷收甘苦”;三是“忠信持之以誠,勤儉持之以恕”。殷切之情溢于言表,雖逾百年,至今仍然十分中肯!

九、對于救國儲金之感言(1915年)

這是張謇于1915年5月23日、24日連續兩天在《申報》刊發的關于“救國儲金”的長篇大論。其中心思想就是呼吁要“實業救國”。當時有一種議論,實際上是一種空論,即發行五千萬“救國儲金”“有事則為國家之用,無事則為海陸軍及教育之備費”,張謇直言發行目的不對,五千萬“救國儲金”如果全額認購,“為教育海軍之備費不如其為實業之備費矣。”并進一步論述實業發展的順序,“在棉鐵,而棉尤宜先”,比較中國、日本、印度三國棉紡織業現狀后,建議政府獎勵擴充植棉和改良棉種。“五千萬之棉織業興,足抵五百萬兵之一戰,而紡織業之人才且輩出焉。不必海陸軍而收海陸軍最終之良效,不言教育而厚教育發生之原力,以是為備,備矣而不費”。張謇盡管也為“有錢了該如何花”發表鴻篇大論,但他十分清醒,認為這個籌集“五千萬救國儲金”“雖創此議者,固不敢必也”,因為,“推其本,則國家無銀行,各省外縣、各市鎮無銀行,無金融之機關為之綰轂而負其信托也”。金融業太落后,配套服務跟不上,終致籌資總額“去所懸之額遠甚”。這篇“感言”,確實反映張謇對發展金融、發展實體經濟、發展棉紡織業是“有感而發”。

十、致國務院農商部電(1920年)、南通聯合交易所開幕詞(1921年)、告誡各實業公司同人勿營交易所函(1921年秋)、為交易所停拍本所股票宣言(1922年)、復華商紗廠聯合會函(1922年)、為交易所事復吳季誠函(1922年)

早在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始營業之初,張謇即向農商部(即“大部”)致電,五項請示:一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始營業數月,并未經大部批準注冊,此項交易所是否可以自由營業,抑應經政府之特許?二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之壟斷辦法,是否世界各國有此先例?是否于中國適宜?將來是否不致遺禍全國工商?三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組織之始,聲稱純屬華商,但是據可靠消息,有日籍理事,有臺灣籍總顧問,應請嚴密核查。四是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居然思以十數人之理事,號稱五百萬元之資本,操縱全國商業,其大言可驚,應該澄清道路傳言的準備批準的說法。五是懇請大部對交易所這樣的政府特許營業機構,“詳察商情,熟權利害”,“勿聽違反眾意及法律上絕無根據之談”。張謇以超前防范風險的主動意識提請政府鄭重注意。張謇在南通交易所開幕詞中,期望此后南通經濟社會“須使因交易所而感受調劑之福利,毋使因有交易所而感受破裂之危險”。要求交易所諸君“嘗觀宗旨”,即流通貨物、平準市價、增進同業利益。同時要求交易所諸君“嘗觀監督規定”,即違背法令、妨害公益、擾亂公安的處分為解散、停止營業、退職、除名。概括講就是要“牢記宗旨,嚴格監督”。隨后的事實卻是擔心什么來什么。交易所作為當時世界上的一種新事業,“行之未久,弊即滋生”。“交易所乘潮流而興,亦乘潮流而敗”。張謇兄弟果斷采取措施,一是明令“隸吾實業范圍者,不得營交易所之買賣。如不聽勸誡,無論何人,概予解職”。二是“為愛護南通實業教育計,為愛護南通社會一般人之性命身家計,所以有取消之請”,并且停拍南通交易所股票。三是組織臨時清理會,制定收束辦法,依法解決。張謇明確表態,“交易所不適于中國,尤不適于南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七台河市| 额敏县| 敖汉旗| 清远市| 鄂托克前旗| 洪江市| 大关县| 通化市| 金阳县| 长海县| 雅安市| 马尔康县| 清苑县| 尉犁县| 康乐县| 沁水县| 普兰店市| 江阴市| 鲁甸县| 隆安县| 陆川县| 秀山| 宝坻区| 巫山县| 绩溪县| 彭阳县| 许昌市| 赤水市| 阿尔山市| 东平县| 湖口县| 夏津县| 洱源县| 平乡县| 鄂托克前旗| 政和县| 甘泉县| 陵川县| 金塔县| 梧州市|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