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948年秋的形勢和雙方的戰略方針(2)
- 解放戰爭紀實:解放廣州
- 林可行
- 8248字
- 2025-08-25 09:59:30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第3年的戰略任務和方針
1948年秋,人民解放軍繼續發展戰略進攻,將戰爭深入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解放軍不斷勝利的影響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蔣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大民民主統一戰線力量進一步壯大,為發展全國形勢,奪取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中共中央于9月召開政治局會議,全面檢查了頭兩年以戰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確定了解放戰爭第13年的戰略任務和方針,部署了今后時期以戰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
A.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概況
中共中央為了開好這次政治局會議,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早在1948年4月25日,毛澤東就致電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通知他們即將召開中共中央會議準備討論若干問題。其中有邀請港、滬、平、津等地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到解放區商量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臨時中央政府;今冬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酌減解放區人民負擔和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反對某些無政府狀態和酌量縮小地方權力;討論并制定區、鄉、村人民代表會議組織大綱草案;確立人民解放軍行動方針等。請他們先作大概的討論,然后召開中共中央書記會議商定。
4月30日到5月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都出席了會議。會議研究如何發展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問題時,決定暫不渡江南進,而首先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仗,盡可能多的把國民黨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會議還研究和作出在已經連成一片的華北、中原解放區建立并加強統一的中共中央局、解放區政府和軍區及其他奪取全國勝利的戰略部署。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3點戰略性的意見。主要內容是:要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要使后方的農業和工業長一寸,以適應戰爭需要;要在全黨全軍反對某些無政府無紀律狀態和適當縮小地方權利。后來歸納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十六個字方針。
7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指示,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野戰軍(兵團)前委,對解放戰爭以來各地在每次戰役中動員民力和參戰兵力等12個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整研究,并總結上報中央軍委。指示說:這樣做有利于中共中央軍委確定今后的軍事方針和辦法。
8月28日至9月7日,毛澤東在西柏坡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文件和有關事項。會議期間,中央軍委副主席、代總參謀長周恩來主持討論了解放戰爭第3年人民解放軍建軍、作戰問題,形成了《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作戰計劃》(草案),準備提交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
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西柏坡中央機關小食堂舉行,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董必武、彭真;中央委員有:徐向前、饒漱石、賀龍、鄧小平、陸定一、曾山、葉劍英、聶榮臻、滕代遠、薄一波;候補中央委員有:廖承志、陳伯達、鄧穎超、劉瀾濤。重要工作人員羅邁、楊尚昆、胡喬木、傅鐘、李濤、安子文、李克農、馮文彬、黃敬、胡耀邦等10人列席了會議。這是中共中央自撤出延安后舉行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也是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
政治局會議首先聽取毛澤東的報告。報告分關于國際形勢的估計;我們的戰略方針和戰略任務;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發展黨內民主,訓練干部,提高理論水平,準備占領全國后各方面工作的干部;學習工業和做生意;加強紀律性,克服無紀律和無政府狀態;關于“新資本主義”、“農業社會主義”等8個方面的問題。毛澤東的報告是一個綱領性文件。整個報告貫穿一個主題思想,即如何實現戰勝國民黨蔣介石和勝利后如何建設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與會同志圍繞這個主題,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討論和探討,一致同意毛澤東的報告。會議期間,劉少奇就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問題、周恩來就戰爭第3年人民解放軍作戰與建軍問題分別作了專題發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書記處起草的各項文件。
13日,毛澤東作會議結論,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勝利閉幕。
B.會議確定戰爭第3年的戰略任務和方針
中央政治局會議依據解放戰爭頭兩年的作戰情況,特別是戰爭第3年頭3個月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勝利,確立了“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五年左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的戰略任務。
要用多長時間才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統治,這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十分關注的一個戰略問題。早在1946年11月下旬,毛澤東同劉少奇、周恩來談話時指出:經過半年到1年時間消滅國民黨軍70到80個旅,停止其進攻,人民解放軍開始反攻,那時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肅,然后就可以再向長江以南。約在3年到5年的時候,最壞就是打15年。194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陜北靖邊小河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分析解放戰爭形勢時,又提出用5年時間打敗蔣介石的設想。他說:這個計劃根據過去一年的戰績是有可能實現的。現在我們有野戰軍90萬,地方軍60萬,如果把野戰軍發展到150萬,就足夠解決問題。同時又指出,我們說對蔣介石的斗爭計劃用5年來解決,但不對外宣布,還是準備長期作戰,5年到10年甚至15年。
1948年3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情況的通報》中更加明確指出:“我們的方針是穩扎穩打,不求速效,只求平均每個月消滅國民黨正規軍八個旅左右,每年消滅敵軍約一百個旅左右”,“五年左右消滅國民黨全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這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關于軍事問題的專題發言,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鄧小平等發言和插話,都認為毛澤東提出5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蔣介石,是有科學根據的。
周恩來分析指出:解放戰爭開始時國民黨軍總兵力共430萬人,經過第1年戰爭損失補充后(第1年只補充100萬人,而損失及逃亡等共約150萬人)為373萬人,計減員57萬人(其中正規軍減員48萬人)。在第2年中,國民黨軍被殲152萬人,抓兵補充約144萬人,減員約8萬人;又由于恢復了3團制及提升非正規軍擴充番號(原248個旅擴至285個旅)和后方機關人員轉入正規軍等,所以戰爭第2年末總兵力仍維持在365萬人,但兩年戰爭國民黨軍共減員65萬人。根據以上兩年戰爭情況來估計今后3年戰爭發展,第3年以國民黨軍損失152萬人、補充100萬人計算,約可減至312萬人左右,第4年可再減至約260萬人左右。推測第5年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兵力仍為152萬人,而國民黨軍補充人數遞減為80萬人,則戰爭第5年時國民黨軍實將再減至約188萬人左右。如除去其中約近100萬的機關人員,實際戰斗部隊亦不過近90萬。如到這種程度,國民黨軍就算崩潰了。
因為90萬人只能守江南江北武漢、徐州、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重慶、成都、昆明、廣州等若干城市及退據邊疆一帶地區。人民解放軍方面,現有兵力280萬人,今后3年準備收容俘虜170萬參軍(以占俘虜全數的60%計算),動員200萬農民參軍,除去消耗,總兵力可能接近500萬人。那時力量壯大、火力增強,占絕對優勢,攻一城即得一城。根據頭兩年戰爭的發展,人民解放軍在今后3年打垮國民黨軍是完全有把握的。
劉少奇發言指出:過去兩年是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現在雖然在軍隊數目上,我們還比較少,但把各方面的優勢總算起來,特別是解放軍士氣旺盛,是國民黨軍萬萬比不上的。總算起來,現在已是大體平,并過渡到超過它。國民黨軍現已處于被動。人民解放軍已取得主動了。另一方面,國民黨軍也學乖了,仗更難打了,可能第3年更困難了。戰爭初期,我們估計大、中、小三個前途,結果按照我們的理想越打越大了。因此,我們提出打倒國民黨,統一全中國。以前這是宣傳口號,現在是擺在議事日程上來計劃了。這個計劃是有條件保證勝利的。自然,還有些困難,要重視這些困難,防止驕傲。我們在戰爭中,帶有帶決戰性的攻堅和大的會戰這兩個關沒有過。過了這兩關,問題就解決了。
朱德發言指出:兩年來我們的部隊大有進步,戰斗力大大提高了,但不能滿足于現狀。要經常整訓,要不斷提高部隊的技術裝備,加強人員和物資的補充,搞好軍工生產,統一兵站運輸,統一醫療衛生工作,使部隊能連續作戰。將來攻城打援的大會戰最可能在徐州進行。
任弼時發言指出:兩年來人民解放戰爭的成績,更加堅定了勝利的信心。如不犯大錯,則5年左右勝利大概無問題。所謂不犯大錯,意即毛澤東提出軍隊向前進及生產長一寸,如向后退和落一寸,則大成問題。
鄧小平發言指出:前兩年打勝仗,第3年是關鍵。困難確實有,真正帶決戰性的攻堅這一關還沒有過。但困難可以在勝利中解決,軍事勝利是決定性環節。可以在黨內、在人民面前,宣布毛澤東的估計和計劃,以興奮、鼓舞人民群眾。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戰爭第3年是爭取5年勝利中的關鍵一年。今后局勢的發展有兩種可能:如果戰爭第3、第4年我們給國民黨軍的打擊很嚴重,加上國民黨蔣介石政治經濟危機的發展,則國民黨蔣介石的統治可能垮得早些,勝利會來得更快;另一種可能即美國出兵,則戰爭也可能延長。我們既不要因為勝利太快而準備不足,也不要因為勝利稍慢而沒有耐心。
C.會議通過中央軍委制定的“人民解放軍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
爭取5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軍事勝利是決定性的環節。在中央軍委副主席、代理總參謀長周恩來的主持下,中央軍委制定了人民解放軍《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并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人民解放軍《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作戰和建軍2大部分。
(一)關于作戰計劃
中共中央軍委確定,人民解放軍戰爭第3年的作戰指導方針是繼續發展外線進攻,把戰爭深入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并準備打若干次、每次消滅國民黨軍兩三個兵團的帶決戰性的大會戰,堅決以武力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爭取5年勝利。中央軍委強調:人民解放軍全軍必須“循著毛主席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使戰爭負擔主要取之于敵的戰略方針,求其實現。”戰爭第3年人民解放軍仍將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全國的重心在中原戰場,北線的重心在北寧路一線。
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00個旅的作戰任務,計劃人民解放軍戰爭第3年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個旅(師)左右。其中,華東野戰軍殲滅40個旅(師),攻占濟南和蘇北、豫東、皖北地區的若干大中小城市;中原野戰軍殲滅14個旅(師),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西北野戰軍殲滅12個旅(師),鉗制胡宗南集團,使之不能實行戰略機動;華北第1兵團殲滅14個旅(師),攻占太原;東北野戰軍和華北第2、第3兵團,共計殲滅35個旅(師),攻占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除北平、天津、沈陽三點之外的一切城市。
《作戰計劃》指出:“南北兩線我軍,在第三年內如能在現有地區周圍及內線,殲敵100個旅以上,縱使敵人將其第二線兵力(44萬人,其中正規軍34個旅)之在江南的26個旅調出一部增援中原,或編組新的部隊,亦將不能挽救其頹勢,而我軍則可開辟第四年南進發展的寬廣道路,打通東北與華北,并發展西北、中原,因而也就利于提高生產長一寸,并打開建立全國性的聯合政府的局面。”
(二)關于建軍計劃
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建軍500萬和戰爭第3年作戰任務的實際需要,確定人民解放軍建設的原則是:“充實野戰部隊,增建特種兵部隊,整頓地方部隊,精簡后方機關”。
第一,充實野戰部隊。人民解放軍現有5個大軍區,4個野戰軍,9個兵團,51個步兵縱隊,168個師(旅),特種部隊64個團,地方部隊250個團。今后3年發展到20個野戰兵團,70個步兵縱隊,210個步兵師(旅),95個炮兵團,30個騎兵團,47個工兵團,地方部隊500個團。其中野戰部隊約317萬人,地方部隊及機關學校約183萬人。充實部隊的兵源主要依靠俘虜兵的爭取,部分地從新區動員補充。老區半老區,在戰爭第3年一般停止擴兵,特殊的須經中共中央軍委批準方得在指定地區擴兵。
第二,增建特種兵部隊。主要是建立炮兵,首先是建立各縱隊的炮兵團、營;其次視條件許可,逐漸建立各縱隊的工兵營、連,野戰軍的戰車、重炮團等。人民解放軍現有34個炮兵團,裝備有山炮、野炮、榴彈、重型迫擊炮共1100余門。預計在今后3年內發展為95個炮兵團,3000余門重炮。
第三,整頓地方部隊。人民解放軍地方部隊分為作戰部隊與警備部隊。凡屬戰區的地方部隊,不論是團、營或游擊隊,其任務都是配合野戰軍或獨立擔當作戰任務。在不作戰的鞏固地區,地方部隊實行“兵工制度”,即保衛地方治安和參加地方生產建設。
第四,精減后方機關。《建軍計劃》規定:精減后方機關應成為各級軍區的經常任務,精減后方機關以“人少得用,合理分工”為原則,其比例保持占本區武裝人員1/10上下,編余人員強者派往前線、弱者轉入生產建設。
第五,關于人民解放軍編制。《建軍計劃》確定,人民解放軍步兵以師(旅)、特種兵以團為作戰單位。野戰部隊的番號,由中央軍委統一編排;縱隊和師按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的次序排列。地方部隊番號,則按軍區分別編排。
野戰部隊設野戰軍、野戰兵團、縱隊(獨立師)、師(旅);實行“三三制”。縱隊及獨立師或隸于兵團或直隸于野戰軍。兵團一般隸屬野戰軍或直屬中央軍委指揮。全軍各級均設副職。
地方部隊歸軍區建制,軍區設一、二、三級。與中共中央局同級者為一級軍區。與中共中央分局同級者為二級軍區,受一級軍區管轄。與區黨委同級者為三級軍區,受二級軍區管轄或直屬一級軍區,下設軍分區,分區下設縣指揮部或人民武裝部。地方部隊按其任務和組織,分受各級軍區或軍分區指揮。
《建軍計劃》指出:在目前條件下,人民解放軍編制尚不可能要求完全統一,大體采取“東北大,西北小,中原、華北適中”的原則。東北野戰軍的編制為每個步兵師1.2萬余人,每個縱隊4.3萬余人;西北野戰軍的編制為每個步兵師8000余人,每個縱隊2.5萬余人;中原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的編制為每個步兵師約9000人,每個縱隊3.7萬余人,但不包括炮兵團、補充團、運輸擔架隊。
《建軍計劃》強調:編制就是法則,人民解放軍軍事組織的決定權與指揮權統一于中共中央軍委。凡成立步兵1個師(旅)、特種兵1個團,須呈報中央軍委批準。成立步兵1個團、特種兵1個營,須報中央軍委備案。一、二級軍區的建立和劃分,決定權屬中央軍委;三級軍區和軍分區的成立和改組,須報中央軍委批準。
一級軍區、野戰軍和直屬兵團統屬中央軍委指揮,野戰軍和直屬兵團,目前在行政上一般受其主要活動地區的軍區管轄。在不作戰的鞏固地區,三級軍區或軍分區,應縮小其司政機關,或改為人民武裝部,專司地方警備部隊及支前動員和民兵訓練,其系統及指揮關系隸屬上級軍區不變。
第六,關于部隊兵員補充。中共中央曾于7月中旬致電各中共中央局及前線指揮員,指出:“各區擴兵(包括東北在內)均已至飽和點。支前供應和后方可能性之間發生極大矛盾,此項矛盾如不解決,則不能支持長期戰爭。”“今后前線兵源全部依靠俘虜及某些地方部隊之升格”。兵員補充應執行“俘虜一個不放,大部補充部隊,小部參加生產”的方針。《建軍計劃》指出:目前我軍280萬人,占解放區現有人口的1.66%,已經超過解放區人力財力物力所能養兵的最大能力。不利于解放區“生產長一寸”。因此,戰爭第3年無論增編部隊或是補充部隊,其兵源主要是爭取俘虜參加解放軍,部分則動員新區農民入伍。為加強兵員補訓,決定建立后備兵源的補訓制度,實行“先訓后補”的方針。一、二級軍區與野戰軍(中原除外)設補充師,西北軍區、各野戰兵團、各縱隊設補訓團,三級軍區及軍分區視情況需要亦可設補訓團。
《建軍計劃》強調:各軍區擴軍計劃和數目,必須呈報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批準后方能實施。各軍區所屬補訓師的兵員分配,須經中央軍委批準。各野戰部隊除在新區個別吸收外,不得在地方上直接擴兵。不論新區、老區的地方部隊,上升為正規軍部隊,必須經中央軍委批準。各野戰軍部隊奉命分遣于新區的地方基干部隊,須得到一、二級軍區批準,不得自由收回、歸建。
第七,關于部隊的整訓。《建軍計劃》規定,部隊一年中應有一次較長的時間,實行新式整軍,確立訴苦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斗志)及部隊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制度。進行嚴格的技術、戰術訓練。軍政大學要辦成全國性的軍事學校,還要建立和辦好軍大分校、步兵學校、隨營學校和教導團,培養更多的各級各類指揮干部,以適應部隊充實、發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軍委指出:人民解放軍第3年軍事計劃,是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的5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略任務和依據頭兩年戰爭情況來估計今后3年戰爭發展而訂出的,是有基礎的。我們的目的是堅決以武力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爭取5年勝利。要保證作戰計劃實現,在作戰與建軍方面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人民解放軍要繼續在外線作戰,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并且應準備進行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其二,今后仍力爭在運動中消滅國民黨軍,但攻堅戰則可能增多,要攻堅與野戰互相結合。其三,增強各戰場的戰役上的協同與配合。其四,做到后勤供應統一計劃與相互配合,逐漸建立統一的野戰軍和中央軍委的后勤工作。其五,軍事組織逐漸走向正規化、集中化,統一編制(使得接近統一)、統一供給標準、統一彈藥基數、統一各種制度,有步驟的逐漸建立軍制。
中共中央軍委指出:預計戰爭第3、第4年人民解放軍給國民黨軍的打擊將更加嚴重,加上國民黨統治區的財政經濟崩潰和內部傾軋,那么勝利可能來得更快,我們應當有此準備。
D.中共中央部署今后時期以戰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為了實現爭取5年勝利,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了今后時期以戰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
關于恢復和發展解放區生產。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在經濟上,恢復和發展解放區農業和工業生產,做到“生產長一寸”,這是爭取戰爭在全國勝利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項戰略,“解放區的當前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把生產向上提高一寸”。中共中央要求一切在后方黨政機關擔負領導工作的干部,要“至少拿一半以上的時間,即一年中六個月以上的時間,去組織與指導生產事業”;要“學習工業和做生意”,加強新區城市的管理與改造,管理好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要努力組織和增加生產,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中共中央決定由華北人民政府將華北、華東和西北三區的經濟、財政、貿易、金融、交通和工業的領導和管理統一起來,并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將東北和中原的上述工作也統一起來,以利于支援前線的戰爭。
關于加強黨的紀律性,擴大黨內民主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已有300萬黨員、指揮280萬軍隊的大黨,加強黨的建設,這是爭取5年勝利的根本保證。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這三條方針中,加強紀律性極端重要,而加強紀律性與發展黨內民主又是相輔相成的。會議強調要在戰爭第3年內,在全黨全軍克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此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決議》規定各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野戰軍和軍區首長必須嚴格執行向中共中央請示報告的制度;各級黨的組織必須按照《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定期召開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討論中央的指示和各種工作,并選舉和補選黨的各級委員會”;在各級黨的組織內要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健全黨內民主生活。中共中央還發出了《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
關于有計劃地訓練大批干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解放戰爭形勢“勝利逼人”,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緊迫,中國共產黨必須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組織領導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并提高現有干部的理論水平。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戰爭的第三年內,必須準備好三萬至四萬下級、中級和高級干部,以便第四年內軍隊向前進的時候,這些干部能夠隨軍前進,能夠有秩序地管理大約五千萬至一萬萬人口的新開辟的解放區。”關于成立全國性的臨時中央政府。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成立全國性的臨時中央政府的條件已經具備,進行此項工作已經提到中共中央的議事日程。決定組織留居香港及國民黨區域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代表人物到東北解放區,準備于1949年內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以取代國民黨反動政府。關于政權的組織形式,決定采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有民主、有集中,在民主基礎上集中的組織原則。從村、鄉至縣直至中央政府,都采取這一制度和原則,并把它們鞏固起來。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和各項決議,當時在解放區和人民解放軍中迅速傳達貫徹,廣大軍民進一步激發了革命熱情和戰斗精神,更加堅定了徹底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