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AI時代大變局,留學前景廣闊

AI(人工智能)給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未來十年,無論是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平衡,還是技術平權滋生的教育變革,抑或是在未來教育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植入,都在提醒著:未來已來,我們必須在這一重大變革中重構競爭力,而國際教育正是眾多中國家庭選擇的一條尋求多元發展的道路。

我國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留學人數約100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人數約80萬人,公派留學人數約20萬人。與2024年相比,留學人數增長了約10%,而在2000年,這一數字僅為5萬人左右,25年間,留學人數增長了20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孩子出去留學,看到更大的世界,成就更好的自我,是許多家庭的選擇。

為了客觀全面地對留學趨勢進行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陳華珊老師帶領團隊進行了抽樣調查和分析。本次調研基于線上和線下問卷結果,調研對象覆蓋全國8個主要城市和10個主要留學國家與地區,共收回有效樣本5 120份。同時,曾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甄金輝老師帶領團隊收集了200份定性問卷訪談,并對目前熱門留學國家(地區)的教育體系、申請規劃及留學趨勢與變化進行了專業的梳理和總結。本書的調研對象不僅包括有留學意愿的學生,還包括正在留學或有過留學經歷的人群。此次調研專注于調查和了解中國學生在留學的各個階段產生的不同需求、問題與困惑,系統梳理了學生在各個階段應重點注意的環節,重點增加了近兩年留學家庭最為關注的實習與求職問題。

本章對2025年的調研數據進行了專業分析,2025年我們共發放調研問卷5 700份,其中學生問卷有4 150份,家長問卷有1 550份,占比分別約為72.8%和27.2%。國內樣本主要分布在廣州、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武漢、蘇州8個城市,境外樣本主要分布在當前主流求學國家與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德國、法國、丹麥、中國香港等(見表1-1)。此次調研樣本的代表性較強,覆蓋面較廣,這樣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的調研報告更具參考價值。

表1-1 2023—2025年調研情況一覽

在數據分析方面,我們首先區分了家長樣本和學生樣本,從家長和學生的視角分別剖析留學現狀。為了進一步洞察學生在留學各個階段的不同經歷和想法,我們又將其細分為計劃留學和正在留學兩大群體,把留學過程拆解為留學前、留學中、留學后三個時期進行深入探究。

留學前的準備工作:我們對學生群體的留學目標、留學申請籌備等進行了分析,在把握國內留學整體趨勢的基礎上,比較了家長和學生對留學的不同期待。

留學中在生活、學習方面的困難和收獲:我們深入調研了學生群體在留學期間的真實狀況,涉及生活和學業上的障礙,以及留學生最為關注的一些現實問題等。

留學后的求職困境、職業轉化路徑以及歸國打算:我們通過調研,分析了留學生在制訂未來發展規劃與做出擇業決策時所考慮的種種因素與面臨的困難。

2025年的調研顯示,由于近兩年世界格局的變化,無論是民眾心態還是留學方向,都出現了新的態勢,具體表現為:赴美留學需求下降,亞洲地緣優勢凸顯,就近求學心理更為廣泛;低齡求學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更多家庭開始推遲留學階段;擇校決策更為理性,通過留學進一步提升學歷背景的要求更為普遍;留學性價比首次成為影響留學決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實習與求職難成為留學生最大的痛點,“留學后歸國繼續提升學歷背景”的想法首次出現在調研中;等等。以上新趨勢意味著,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不再固守過去數年的態勢。這是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的,也是AI時代下實現技術平權與教育平權所帶來的新變化與新視角。

調研數據顯示,學生回答者分別有81.8%和18.2%來自國內和國外。從所在地區看,學生回答者主要分布在8個國內城市及5個海外國家。分別有20.3%、18.6%、15.2%、9.4%、8.2%、6.9%、6.6%、5.8%的國內學生回答者位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杭州、蘇州,還有9.0%來自其他城市(見圖1-1)。超過六成的國內學生回答者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4個特大城市,可見超大城市的學生參與度明顯高于其他城市的。

圖1-1 國內學生樣本所在城市分布

在境外學生樣本中,身處美國和英國的留學生最多,占比分別為27.6%和24.3%(見圖1-2)。此外,分別有14.1%、8.3%、7.9%的留學生分布在澳大利亞、日本和加拿大。除了英國和日本,分別還有8.4%和9.4%的留學生分布在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國家與地區。

圖1-2 境外學生樣本所在國家與地區分布

在2025年的調研數據中,根據學生群體的反饋,留過學、正在留學和計劃留學的學生占比分別為6.7%、16.8%和76.5%;根據家長群體的反饋,其子女分別有4.5%、25.7%、69.8%處于留過學、正在留學和計劃留學的狀態。由圖1-3可知,絕大部分受訪者(或其子女)都處于計劃留學狀態。

圖1-3 不同留學狀態下的樣本分布

結合圖1-4和圖1-5可知,在學生回答者中,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別為45.9%和54.1%;在家長回答者中,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別為33.6%和66.4%。

圖1-4 學生樣本性別分布

圖1-5 家長樣本性別分布

在學生回答者中,年齡在12~14歲、15~17歲、18~21歲、22~24歲、25歲及以上的學生占比分別為6.2%、28.5%、37.8%、18.6%、8.9%(見圖1-6)。其中18~21歲的學生占比最高,接近四成,15~24歲的學生占比超過八成(84.9%)。

圖1-6 學生樣本年齡分布

在家長回答者中,60后家長的占比為17.6%,70后家長的占比為48.7%,80后家長的占比為33.7%(見圖1-7)。家長回答者的出生年份集中在1960—1988年,最大年齡為63歲,最小年齡為37歲。

圖1-7 家長樣本年齡分布

關于學生的就學階段,在學生回答者中,分別有8.8%、57.2%、26.6%、7.4%的學生處于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階段,高中階段的學生占比最高,接近六成。在家長回答者中,其子女的就學階段為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的占比分別為22.5%、33.8%、35.6%、8.1%(見圖1-8)。在調研樣本中,處于高中和本科階段的學生占比較高。

圖1-8 學生的就學階段

在就讀中學和班級類型方面,在學生回答者中,就讀中學和班級類型占比較高的有國內公立學校普通班(30.1%)、國內公立學校國際部或國際班(23.8%)、國內民辦雙語學校(13.8%)和國內的國際學校(17.9%)。根據家長回答者的反饋,其子女分別有37.5%、17.1%、11.3%、20.6%就讀于國內公立學校普通班、國內公立學校國際部或國際班、國內民辦雙語學校、國內的國際學校(見圖1-9)。總體而言,大部分學生就讀于國內公立學校,包括普通班、國際部或國際班,就讀于各類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的學生也較多。

圖1-9 就讀中學與班級類型

在大學生(含研究生)回答者中,分別有33.8%、28.6%、24.3%、7.1%、6.2%的學生就讀于普通公立高校、雙一流高校(985和211)、國外大學、民辦高校、中外合作高校或境外高校國內分校。在家長群體中,其子女分別有19.2%、28.7%、41.8%、4.5%、5.8%就讀于普通公立高校、雙一流高校(985和211)、國外大學、民辦高校、中外合作高校或海外高校國內分校(見圖1-10)。

在本科生回答者中,分別有22.7%、23.7%、27.8%、22.8%、0.8%的學生就讀本科一年級、本科二年級、本科三年級、本科四年級、本科五年級。在家長回答者中,其子女就讀本科一年級、本科二年級、本科三年級、本科四年級、本科五年級的占比分別為22.7%、32.3%、26.6%、14.9%、0.7%(見圖1-11)。

圖1-10 就讀大學類型

圖1-11 本科生年級分布

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留學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背景與社會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留學決策。在學生回答者中,分別有47.4%、16.3%、17.8%、12.5%、6.0%的學生表示其父親的學歷為大學本科、高中/中專/技校、大學專科、碩士及以上、初中及以下;分別有43.2%、20.1%、17.5%、8.5%、10.7%的學生表示其母親的學歷為大學本科、高中/中專/技校、大學專科、碩士及以上、初中及以下(見圖1-12)。超過五成父母的學歷在大學本科及以上(父親和母親的學歷為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占比分別為59.9%和51.7%)。

圖1-12 家長學歷分布

由圖1-13可知,在學生回答者中,只有少部分學生表示其父親或母親有海外留學(工作)和海外交流(訪學)經歷。

圖1-13 家長海外經歷分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东乌珠穆沁旗| 潮安县| 天台县| 屏山县| 同德县| 新河县| 呼玛县| 同江市| 和顺县| 兰西县| 泽州县| 隆尧县| 富川| 金沙县| 楚雄市| 商水县| 如东县| 宽城| 寿宁县| 鄄城县| 出国| 广汉市| 东城区| 巨野县| 海盐县| 清流县| 新干县| 黄石市| 武冈市| 鄯善县| 岚皋县| 改则县| 邢台县| 宕昌县| 织金县| 丹巴县| 义马市| 翁牛特旗| 五寨县|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