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作者名: 科技日報社本章字數: 1087字更新時間: 2025-08-20 16:47:48


第一批光學玻璃、第一批軍用望遠鏡、第一臺紅外夜視望遠鏡、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高速攝影機……無數個“第一”背后,有一個名字叫龔祖同,他是我國應用光學的開拓者。
龔祖同成長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小學時看到黃浦江面上的外國輪船和軍艦,小小的種子埋在他心里:什么時候黃浦江上的輪船,才能飄揚中國人自己的旗幟?
1926年,考入清華園的龔祖同勤奮攻讀、課業優異,畢業后留校任教。一天,物理系主任葉企孫找到龔祖同說:“應用光學技術在軍事上十分重要,目前世界強國都在研究,可惜在我國還是一片空白。今年要選派一位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應用光學……”葉主任的話還沒說完,龔祖同就站起來毫不猶豫地說:“是空白,那我就去填補!”
命運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悄然轉向,祖國的召喚響徹青年耳邊。龔祖同放棄了近在咫尺的博士學位,成為歸國潮的一員,在昆明投入為抗日將士制造軍用光學儀器的工作中。在他的努力下,我國光學事業正式起步。
1940年,龔祖同在同學的幫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小型光學玻璃試驗工廠。有一天,他剛要去工廠,突然有幾個特務把他綁走了。他們給龔祖同安了個“走私軍火給抗日武裝”的罪名。在親戚朋友的多方營救下,他才脫險獲釋,可是工廠遭到查封,制造光學玻璃的試驗夭折了。抗日戰爭勝利后,龔祖同滿懷希望地跑到秦皇島,準備接收日本一家光學廠,繼續光學玻璃的試制。然而解放戰爭爆發,剛剛開始的試驗又停止了。龔祖同在等待!
待到新中國成立,龔祖同試制光學玻璃的愿望才得以實現。1953年春節,我國第一塊光學玻璃在龔祖同的手中誕生。看著透明晶亮的玻璃,回顧十余年來為它奔波的艱辛,龔祖同的眼里泛出激動的淚花——他打破了我國光學玻璃只能進口的“魔咒”。
1962年,龔祖同就任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分所(簡稱“西安光機所”)所長,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光學纖維研究室,于1964年拉制出我國第一根光學纖維,又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傳光束和第一個傳像束。龔祖同還組織研制了我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紅外夜視望遠鏡、第一臺高速攝影機等。龔祖同研制的高速攝影機成功拍攝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的照片,這些照片是珍貴的技術分析資料。
在龔祖同的領導下,西安光機所成為我國高速攝影和纖維光學的研究基地,以其高速攝影技術和光子學的完整性、先進性聞名世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80多歲高齡時,龔祖同又開始光子學的探索,指導了當時國內最大口徑天文望遠鏡——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研制。逝世前一年,龔祖同還為青年光學工作者講課。
龔祖同常說,作為研究人員,要把握住學術前沿的脈搏,要抓住學術的火花和苗頭。他不斷叩擊著新興學科的大門,把自己的一生投入振興中華民族的光學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