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我國第一座動力反應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這些偉大工程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趙仁愷。
1946年,23歲的趙仁愷從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畢業后,為了實踐科學報國理想,他去到侯氏制堿法創始人、著名科學家侯德榜所在的南京永利铔廠工作。1949年4月,南京回到人民的懷抱,他義無反顧地選擇為人民工作。
1956年,33歲的趙仁愷被調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參與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的建設。從這里開始,他的一生便與核工業結下不解之緣。
之后,趙仁愷被選派至蘇聯學習生產堆設計,學成歸國后,他服從祖國安排,參加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制。從此他開始了一生中最為艱苦而又光榮的事業:建造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工程上馬不久,中央政府下達三線建設①的命令,趙仁愷又和同事們無條件離開北京,一頭扎進祖國大西南的大山中。
① 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戰備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和國防科技為基礎的三線建設,其中三線地區是指云、貴、川、陜、甘、寧、青、晉、豫、鄂、湘等11 個省區。
白天,埋頭科研,艱苦攻關;晚上,蚊叮蟲咬,潮熱難耐。在煤油燈下搞設計,在平房里面做試驗,他們只有一個念頭:盡快研制成功核潛艇,為祖國爭光。
終于,在1970年的冬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緩緩駛向大洋,像巨鯨入海,去了它注定要去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中期,趙仁愷從四川的大山回到北京時,已與妻子兩地分居20余年。此去二十載,青絲變白發,他把寶貴的青春留在了茫茫群山中,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核事業。
為了推動核能和平利用,造福人類,古稀之年的他重新上路,大膽創新、敢于突破,為秦山二期核電站6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建設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回顧趙仁愷的職業生涯。他總是在“跨行”,但都干得非常出色,這與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密不可分。凡是與工作相關的,從化工、機械到核物理、材料等領域,趙仁愷什么書都看。
趙仁愷一直對方便面情有獨鐘,不挑牌子,來者不拒,甚至出國考察也要帶上方便面。為此,他的妻子在家中常備方便面。即使機關有食堂,他還是喜歡在辦公室泡方便面吃,因為吃方便面可以節省他寶貴的時間。
趙仁愷直到70多歲時仍利用晚上的時間看報告、看書、整理筆記,梳理新的科技信息。學會使用計算機后,他更是習慣晚上檢索國內外最新科研進展。他曾說過:“立志于行,堅忍不拔,艱苦奮斗,才能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