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我國第一座動力反應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這些偉大工程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趙仁愷。

1946年,23歲的趙仁愷從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畢業后,為了實踐科學報國理想,他去到侯氏制堿法創始人、著名科學家侯德榜所在的南京永利铔廠工作。1949年4月,南京回到人民的懷抱,他義無反顧地選擇為人民工作。

1956年,33歲的趙仁愷被調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參與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的建設。從這里開始,他的一生便與核工業結下不解之緣。

之后,趙仁愷被選派至蘇聯學習生產堆設計,學成歸國后,他服從祖國安排,參加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制。從此他開始了一生中最為艱苦而又光榮的事業:建造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工程上馬不久,中央政府下達三線建設的命令,趙仁愷又和同事們無條件離開北京,一頭扎進祖國大西南的大山中。


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戰備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和國防科技為基礎的三線建設,其中三線地區是指云、貴、川、陜、甘、寧、青、晉、豫、鄂、湘等11 個省區。

白天,埋頭科研,艱苦攻關;晚上,蚊叮蟲咬,潮熱難耐。在煤油燈下搞設計,在平房里面做試驗,他們只有一個念頭:盡快研制成功核潛艇,為祖國爭光。

終于,在1970年的冬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緩緩駛向大洋,像巨鯨入海,去了它注定要去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中期,趙仁愷從四川的大山回到北京時,已與妻子兩地分居20余年。此去二十載,青絲變白發,他把寶貴的青春留在了茫茫群山中,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核事業。

為了推動核能和平利用,造福人類,古稀之年的他重新上路,大膽創新、敢于突破,為秦山二期核電站6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建設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回顧趙仁愷的職業生涯。他總是在“跨行”,但都干得非常出色,這與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密不可分。凡是與工作相關的,從化工、機械到核物理、材料等領域,趙仁愷什么書都看。

趙仁愷一直對方便面情有獨鐘,不挑牌子,來者不拒,甚至出國考察也要帶上方便面。為此,他的妻子在家中常備方便面。即使機關有食堂,他還是喜歡在辦公室泡方便面吃,因為吃方便面可以節省他寶貴的時間。

趙仁愷直到70多歲時仍利用晚上的時間看報告、看書、整理筆記,梳理新的科技信息。學會使用計算機后,他更是習慣晚上檢索國內外最新科研進展。他曾說過:“立志于行,堅忍不拔,艱苦奮斗,才能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松县| 广东省| 馆陶县| 普安县| 阿巴嘎旗| 渝中区| 满洲里市| 和平县| 瑞安市| 仁寿县| 隆昌县| 米林县| 论坛| 大名县| 北川| 大兴区| 平顺县| 陕西省| 荔浦县| 浦县| 正安县| 惠水县| 剑河县| 瑞昌市| 景谷| 平泉县| 昆明市| 霍州市| 新龙县| 怀宁县| 宜川县| 珲春市| 临桂县| 和硕县| 三明市| 桐梓县| 成武县| 旺苍县| 广河县| 南京市|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