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解決了抗美援朝期間的天線方向問題,為我軍傳遞軍情贏得寶貴時間;他設計了“東風一號”導彈天線,為導彈裝上“眼睛”;他帶頭攻克了“紅旗一號”制導站天線的研制難題,扛起保衛祖國領空的職責……
他就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敬熊。
親身經歷舊社會的紛亂,陳敬熊悟到唯有科技自立國家才能自強。1947年6月,他從上海大同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3年后在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完成研究生學業。研究生期間,他親眼看到國民黨當局窮兇極惡、貪污腐化,而中國共產黨的干部作風正派、艱苦樸素。他對新中國充滿憧憬。
1954年,陳敬熊第一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其中寫道:“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有興旺發達的科學技術為前提……”
就在此前的一年,他關于軍用短波天線的研究成果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開花結果”,為志愿軍痛擊敵人贏得寶貴時間。抗美援朝期間,他還主動要求報名參軍。
一心想要科技報國的陳敬熊,在1957年11月成為新組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前身)的一員。剛踏入航天征程,陳敬熊就迎來一項重大工程:研制“1059”導彈天線,為第一代國產地地導彈裝上“眼睛”和“指揮棒”,讓“1059”導彈成為“有的之矢”。
“1059”導彈是仿制蘇式導彈。陳敬熊發現,蘇聯提供的圖紙并不完整,對關鍵技術也是守口如瓶。大家決心吃透導彈設計圖,自己研制。陳敬熊將研制重點放在高速飛行器的天線繞射問題上。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大大簡化金屬圓錐體、圓柱體、拋物柱體等設計計算公式的推導,為導彈天線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打破了蘇聯專家在設計圖中提出的條條框框,簡單易行、更好操作。
作為第一代航天人,陳敬熊還帶頭攻克了我國第一枚地空導彈制導站的研制難題,并應用在“紅旗一號”“紅旗二號”“紅旗二號甲”武器系統上,為保衛祖國領空做出重要貢獻;在我國空天防御系統研制起步期,他承擔了“101”雷達、“102”雷達、“715”雷達的研制任務,其中相控陣雷達等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除了擔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3所的研究生導師,陳敬熊還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為我國航天事業播撒星火。
1921年出生的陳敬熊與黨同齡。百歲時,他依然堅持學習和研究,用自創的數學算法推導公式。“不得老年癡呆癥”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是他對事業的追求。
回眸陳敬熊的科學人生,因抗日戰爭兩次失學,未改求學之心;25年入黨長跑,未改入黨之志;鮐背之年力有不逮,也未改科技報國之業。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科技報國信念,初心不改,輝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