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機場,生物科技公司CEO艾琳的智能腕表突然震動——這不是航班提醒,而是根據她的CLOCK基因型發出的代謝警報。此刻她體內PPARγ蛋白濃度降至晝夜最低點,任何碳水攝入都將直接轉化為內臟脂肪。她放下手中的貝果,從登機箱取出貼有“04:15—04:30”標簽的凍干包,含服下經納米封裝的白藜蘆醇與NAD+前體。這個看似科幻的場景,正成為現代人馴服基因生物鐘的日常儀式。
可穿戴設...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機場,生物科技公司CEO艾琳的智能腕表突然震動——這不是航班提醒,而是根據她的CLOCK基因型發出的代謝警報。此刻她體內PPARγ蛋白濃度降至晝夜最低點,任何碳水攝入都將直接轉化為內臟脂肪。她放下手中的貝果,從登機箱取出貼有“04:15—04:30”標簽的凍干包,含服下經納米封裝的白藜蘆醇與NAD+前體。這個看似科幻的場景,正成為現代人馴服基因生物鐘的日常儀式。
可穿戴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