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項羽破濟南,八千江東子弟再現**
夜雨傾盆,濟南城外。
城墻之上,火把在風雨中搖曳,守軍縮在城樓,低聲咒罵這鬼天氣。
他們不知道,一場足以震動天下的風暴,正從東方疾馳而來。
三日前,青州齊王府傳出檄文,聲討建文帝削藩無道,稱:“**天子失德,諸侯當興!**”
一夜之間,青州境內八衛兵馬盡數倒戈,齊王朱榑親率三萬大軍,直撲濟南。
可沒人想到——
這支“三萬大軍”,竟如鬼魅般,一夜之間連破三關,如今已兵臨濟南城下!
城中守將李真,正披甲巡視,忽聞城外雷聲滾滾。
不是天雷。
是馬蹄聲,如萬鼓齊鳴,踏碎山河。
“報——!”斥候跌跌撞撞沖上城樓,臉色慘白,“齊王……齊王軍已至城外十里!前鋒已現,旗號……旗號為‘**楚’!**”
“楚?”李真一愣,“齊王打楚旗?瘋了不成?”
話音未落,一道驚雷劈開夜空。
火光中,只見遠處平原上,黑云壓境,旌旗如林。
最前方,一桿巨旗獵獵作響,上書三個血字——
**“項羽在此!”**
---
**青州,齊王府。**
三日前,朱榑于雷雨夜睜眼。
他不再是那個被史書輕描淡寫、荒淫無道的齊王。
他是——**西楚霸王,項羽!**
力能扛鼎,氣壓萬夫。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他記得一切:巨鹿之戰,他以五萬楚軍,擊潰四十萬秦軍;
鴻門宴上,他放走劉邦,終致垓下之??;
烏江邊,他不肯渡江,自刎而亡,只嘆“天亡我,非戰之罪”。
可如今——
他重生于大明,為齊王朱榑。
天命再啟,他豈能再蹈覆轍?
“這一世,我要奪回屬于我的天下!”
他召來親信將領,沉聲道:“傳令三軍,即刻整備,三日后,兵發濟南!”
副將驚問:“濟南乃山東重鎮,守軍兩萬,又有堅城,殿下何以如此急迫?”
項羽冷笑:“**兵貴神速!建文削藩,諸王自危,正是天下大亂之始。我若不先發制人,必為人所制!**”
他提筆寫下一道軍令,擲于案上:
“**凡我江東子弟,隨我破城!**”
那夜,齊王府地底深處,一道古老封印崩裂。
八千幽魂自地底升騰,披甲執戈,怒目圓睜——
正是當年隨他征戰天下、戰死于垓下的**江東子弟兵**!
“霸王——!”
“我等歸來——!”
“愿隨君再戰天下!”
項羽仰天長嘯,王氣沖天,青州城震動三日。
三萬活軍,八千陰兵,合為“三萬八千鐵騎”,一夜奔襲三百里,直撲濟南!
---
**濟南城外,三更。**
項羽立于陣前,黑甲如墨,披風獵獵。
他手中,握著一柄古劍——**天問**。
此劍非大明之物,乃是他魂穿時,從楚地帶來的王兵。
“傳我令!”他聲如雷霆,“**攻城!**”
剎那間,三萬八千大軍齊動。
活軍在前,如潮水般沖擊城門;
八千陰兵在后,踏空而行,如黑霧彌漫,直撲城墻!
“放箭——!”李真嘶吼。
城頭萬箭齊發,如雨落下。
可箭矢穿過陰兵之身,竟如穿霧,毫無作用!
“鬼……鬼?。 笔剀婓@恐大叫。
陰兵登城,手無兵刃,卻以魂力撕裂守軍鎧甲,抓破咽喉,斷其頭顱!
活軍趁勢攀梯,如蟻附墻。
李真親率親兵迎戰,一槍刺穿一陰兵胸膛,卻見那鬼魂冷笑,反手將其頭顱擰斷!
“轟——!”
城門被撞開。
齊王軍如潮水般涌入。
濟南城,破!
---
**城破之后,項羽未屠城。**
他下令:“凡投降者不殺,百姓安居者不擾,只誅首惡!”
他親入府衙,將建文帝派來的監軍使節斬首于堂前,懸首于城門,傳檄山東諸府:
>“建文無道,削親滅族,天下共討之!
>我項羽,承天命,舉義兵,清君側,安社稷!
>凡有志者,可來投我,共圖大業!”
一夜之間,山東震動。
兗州、東昌、萊州三府守將猶豫不決。
有人欲降,有人欲戰。
而就在此時——
**武昌,楚王府。**
冉閔睜開了眼。
他感受到濟南城破時,那股沖天的殺意。
“項羽……你也來了?”他冷笑,“那我冉閔,豈能落后?”
他召來親信,下令:“傳我‘殺胡令’轉世之軍,三日內集結,兵發湖廣!”
---
**遼東,遼王府。**
劉裕正于校場點兵。
他接報:“齊王破濟南,傳檄山東。”
劉裕撫須而笑:“項羽果然是項羽,快意恩仇,一往無前??伤恕?*山東非楚地,百姓非楚人。**”
謀士問:“殿下何以處之?”
劉裕目光如電:“**斷其糧道,絕其海運!**”
“傳令遼東水師,封鎖登州、萊州海面,凡運往山東之糧船,一律扣押!”
“我要讓項羽——**有城無糧,有兵無餉!**”
---
**大寧,寧王府。**
趙匡胤正與幕僚對弈。
幕僚道:“項羽起兵,劉裕斷糧,山東將亂。我等當如何?”
趙匡胤落子,輕聲道:“**靜觀其變。**”
“項羽雖勇,然剛愎自用,必不容他人插手。劉裕雖智,然遠在遼東,鞭長莫及。”
“而我——握大寧鐵騎,控長城九關,正是坐收漁利之時。”
他抬眼望向北平:“朱棣……你準備好了嗎?”
---
**成都,蜀王府。**
李世民正于凌煙閣中,與“房玄齡”、“杜如晦”轉世之謀士議事。
聽聞項羽破濟南,李世民微微一笑:“**霸王之勇,天下無雙,然其志在復仇,不在天下。**”
房玄齡道:“若他只圖山東,不足為懼。若他欲南下金陵,恐成大患。”
李世民搖頭:“他不會南下?!?
“他要的是——**與朱棣正面決戰,以武定鼎!**”
“這才是項羽。”
他提筆寫下一道密令:“遣‘秦瓊’、‘尉遲恭’轉世之將,潛入山東,暗中聯絡劉黑闥轉世之豪強,準備策應北平。”
---
**寧夏,慶王府。**
曹操正于銅雀臺上,觀星。
他忽而大笑:“天命在北!項羽起于東,劉裕據于北,趙匡胤守于西,李世民藏于南,冉閔動于中……唯朱棣,在北平!”
謀士問:“主公欲如何?”
曹操負手而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今七王并起,正是我‘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機!”
“傳令:暗中聯絡建文帝,許以‘勤王護駕’之名,借朝廷之令,討伐項羽!”
他冷笑:“**我要讓天下人以為——我曹孟德,是忠臣。**”
---
**北平,燕王府。**
朱棣接報:“齊王項羽破濟南,傳檄山東;楚王冉閔于武昌點兵;遼王劉裕斷海運;寧王趙匡胤按兵不動……”
姚廣孝輕搖羽扇:“殿下,天下已亂。七王歸位,大勢已成?!?
朱棣立于地圖前,目光如刀,掃過七王封地。
“項羽欲速戰速決,與我正面決戰。”
“劉裕欲困我于北,斷我糧草。”
“趙匡胤欲坐收漁利?!?
“李世民欲效我當年,以仁義收天下。”
“曹操……最是奸詐,欲借朝廷之名,行霸主之實?!?
他緩緩握緊劍柄:“**可他們忘了——這一世,我不是‘反王’,我是‘天命之主’!**”
他轉身,下令:“傳令三軍,即刻整備!
**靖難之役,提前十日發動!**”
“我要在項羽南下之前——**先取北平以北,再奪大寧,最后,直取金陵!**”
---
**濟南,齊王府。**
項羽正于堂上飲酒。
忽有斥候來報:“燕王朱棣,已開始調動兵馬,似有異動!”
項羽冷笑:“終于要來了嗎?”
“傳我令——三軍集結,五日后,兵發德州!我要在朱棣出兵前,先斷其南下之路!”
他起身,披甲執劍,立于城樓,望向北方。
“朱棣——你可敢與我,一戰定天下?”
---
**德州,守將府。**
守將王忠接報:“齊王軍五萬,已至城外五十里!”
他驚恐:“五萬?不是三萬八千?”
斥候顫聲道:“不……不止活軍……還有……還有……**陰兵!**”
王忠癱坐于地。
他知道——
這一戰,不是人與人的戰爭。
是**霸王之怒,對上天命之爭**。
---
**而就在此時,遠在金陵的建文帝朱允炆,終于收到了第一份戰報:**
>“齊王朱榑反,自稱項羽,破濟南,兵指德州!
>楚王朱楨、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蜀王朱椿、慶王朱栴、燕王朱棣,皆有異動!
>天下……大亂了!”
朱允炆手捧戰報,渾身發抖。
他抬頭望向太祖畫像,淚流滿面:“皇爺爺……孫兒……該如何是好?”
---
**第二章·終**
---
**第三章預告:《第三章:冉閔血詔出,乞活軍夜襲武昌府》**
>武昌城內,楚王朱楨撕開龍袍,露出“殺胡令”刺青。
>他召八百乞活軍殘魂,立下血誓:“**寧為中原死,不為南朝奴!**”
>當夜,武昌府血光沖天,守軍盡數被屠。
>冉閔提頭立于城樓,傳檄湖廣:
>“凡胡種、異族、附逆者,殺無赦!”
>一時間,荊楚大亂,百姓逃亡。
>而遠在成都的李世民,卻輕搖羽扇:“**冉閔殺性太重,必失民心。此乃我‘仁政’取天下之機。**”
>他下令:“遣‘魏征’轉世之臣,入湖廣,收流民,立‘天策義倉’。”
>天下之爭,不僅是兵戈,更是——**道義之爭**。
---
**第四章預告:《第四章:劉裕斷海運,遼東鐵騎壓燕云》**
>劉裕親率遼東鐵騎,封鎖渤海海峽。
>所有運往山東、北平的糧船,盡數扣押。
>項羽怒極:“劉寄奴,你斷我糧道,是與我為敵!”
>劉裕冷笑:“**天下之爭,豈在一時一地?我要你項羽,困死于山東!**”
>他更遣“檀道濟”轉世之將,突襲山海關,欲斷朱棣后路。
>北平震動,朱棣怒吼:“**劉裕,你若再進一步,我必先滅遼東!**”
---
>**七王亂世,已啟。**
>**沒有五帝,沒有天命。**
>**只有七位千古雄主,在大明的軀殼中,展開終極爭霸。**
>**誰將成帝?誰將成冢?**
>**歷史,由勝者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