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門閥士族:瑯邪王氏文化傳家作者名: 孫麗本章字數: 1083字更新時間: 2025-08-19 16:28:42
第一節 先秦:王室后裔
瑯邪王氏的家族歷史源遠流長,史學界公認其始祖是東周靈王的太子姬晉:
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2)
姬晉,字子喬,自幼聰慧,15歲即參與朝政,因直言勸諫周靈王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后來任司徒,因是王室后裔,時人稱為“王家”,其后代便以“王”為姓。
宗敬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晚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且慘烈,時局動蕩,同時,戰國七雄相繼變法圖強,新措施引發制度巨變,新興地主興起,舊貴族大受打擊。出身王室的宗敬家族勢必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史料散佚,宗敬的后人中有六代人缺載,直至第八世孫王錯才再度載于史冊。據《呂氏春秋》和《戰國策》記載,魏武侯在位時(公元前395—前370),王錯為大夫,曾排擠名將吳起,“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于魏武侯”(3),致使吳起離魏入楚。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卒,因生前未立太子,公子魏?與公子魏緩(《史記》稱公中緩)爭立。當時王錯擁重兵于上黨,控制魏國一半疆域,他支持魏?繼位,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后遷都大梁,史籍中亦稱梁惠王)。惠王繼位第二年(公元前368),王錯出奔韓國(4),具體原因不明。
王錯之后的五代人,僅有姓名、官職和封號的記錄,任職的國家不明,具體事跡都不可考:
(宗敬)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5)。
盡管史料不足,從上文中將軍、中大夫、上將軍、司寇、伊陽君等官職、封號來看,王氏家族連續六代都是當時的顯貴階層,之所以如此,大致原因有二:
其一,自宗敬起,雖然已經不是王室直系成員,但曾有的身份地位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能力、文化水平在家族中應是長期延續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族的社會地位。
其二,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祿制度,舊貴族若不能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很難保住原有的顯赫地位。而王氏家族六代人皆為高官顯貴,應與他們自身的努力相關。如王錯積極參與了魏國的朝政,無論是擁立魏惠王,還是后來出奔韓國,都應與權力爭斗有關。其他人雖然事跡不詳,上將軍、司寇的顯赫官職,伊陽君的封號,必然與具體事功相聯系。
從宗敬到王頤,時間跨度約三百年。這期間,王氏家族大部分時間活動于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與戰國時期的魏國、韓國鄰近。雖然王錯從魏國出奔韓國,但其后人未必久居韓國,從王恢的“伊陽君”封號也可看出這一點。伊陽,即現在的洛陽市汝陽縣,戰國前、中期歸屬魏國,戰國后期被秦國占據。此后的王氏族人,在秦國一度成為最耀眼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