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請給我只推薦一本書
我在做直播的時候,經常有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如果只推薦一本書,你推薦哪本?或者會問:如果只吃一種補充劑,你推薦哪種?
面對這類問題,我真的是好為難。有一次,Camillo Ricordi博士來到我們公司跟我一起直播,他是一位美籍意大利人,全球知名抗衰專家,寫過《少生病的老年》一書。我把這個“皮球”踢給了他,我問他:“博士,如果只吃一種補充劑,您吃哪種?”他面露難色。對一個每日吃幾十種補充劑的人來說,只選一種,就好像是說,你的銀行賬戶里有不少錢,但現在你只能帶走某個時期存進去的錢,你選哪個時期?
到底是一個?還是多個?
我理解讀者問這個問題的角度,他們希望得到的是:真理,以及“最”正確的答案。可這個問題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有個體差異,人生沒有最正確的答案,你自己的人生也不會只有一種答案。
就好比一個人談戀愛,沒有必要問A問B自己的戀愛對象到底好不好,這是一件冷暖自知的事情。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探索“相對適合”自己的答案。
讀健康書也是一樣,你這輩子到底要掌握多少健康知識呢?我以前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到底要讀多少本書才夠度過這一生?當我開始讀第一本的時候,我就知曉了答案。
每一本書都會帶給我看問題的全新視角,也會引發我對一些過去不曾留意的問題的關注,比如,咖啡到底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吃姜黃素好還是姜黃粉好,西芹汁到底有沒有用……這些問題眾說紛紜,如果只偏信一本,將其視為權威,毫無疑問會剝奪自己對知識全面占有的可能性。所以我是一個不迷信權威的人,獨立而清醒。
探索知識的過程就像是走入一個迷宮之中,也許終其一生我們也無法走出迷宮。而每本書與你的相遇都是一段人生之旅,它會解決你當下的問題,也會把你帶入新的問題中。在全新視角下,你又會遇到新的人生謎題,等這個問題解決后,你又會遇到下一個問題。
人生并不是為了求一個答案而活著的過程,而是一段探索的旅程。我的散文集《有野心的女性真的會發光》中有篇文章——《生命是一場探索之旅》。探索的過程即人生,人生就是在這樣的探索中起起伏伏,綿延而深刻。

我的首部散文集
2016年我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疾病,我開啟了研究甲狀腺疾病之旅。之后我又接觸到功能醫學、自然療法及中醫學,我開始了解什么是抗炎,什么是排毒。而那個時期我的讀書過程就是重啟人生的過程。我把家里的米面糧油全都扔掉,換成了抗炎飲食裝備;接著陸續停掉紅肉、白肉、蛋奶,直到現在,我已經變成了一個純素食主義者。
馬上40歲的我,身體、精力遠好于自己20多歲時。在直播界,我甚至被譽為“直播時長最久的買手”,好多20多歲的主播來向我咨詢,如何擁有好身體。其實我回答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人時時刻刻都處在決策之中,決策靠的是認知,決定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
2024年末,一個讀者在我的社交媒體留言:“萌姐,我一年下來一無所獲,到底應該怎么辦?”我回復:“學習、嫁娶,或者靠突如其來的運氣(但你也不見得能接得住)。”讀者回復:“我明白了,還是學習吧……”在我看來,學習是最低成本的改命方式,而且認知長在你腦袋里最隱秘的地方,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奪取,甚至你可以將其隱藏得很好(大智若愚)。
說回讀書,切記不能只讀一本。同理,吃補充劑也要換著品牌來,吃蔬菜也要多元化,用護膚品也要換到更適合自己的配方。在解決方案層面,我們可以不斷地優化解決問題的思路。
當然,書與書之間也經常會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我認為這正是你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機會點。
比如,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頭痛的問題,動不動就痛到上吐下瀉。我曾經讀過許多跟頭痛相關的書及文獻,但真的毫無改善。直到有一次讀到一本跟記日記相關的書,它建議讀者試著記日記,把頭痛的時間點、劇烈程度及每天的飲食全部記錄下來。后來我按照書里的方法連續記錄了3個月,驚奇地發現了頭痛與我飲食的強相關性。只要我吃了含麩質的食物,第二天一定會頭痛。
關于食物敏感性,我也做過很多檢查,但并沒有檢測出自己對麩質過敏。通過行為記錄與飲食分析,我終于發現了自己身體的奧秘,它隱藏在我身體中30多年。不得不承認,我真的很不了解自己!
這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探索。我終于知曉了自己的頭痛密碼。雖然我從小就喜歡吃各類含麩質的面食,但現在的我盡可能去克制,因為它的代價讓我“記憶更深刻”。
如果把閱讀與自我探索結合在一起,它就會變得饒有趣味,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