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的增長與調控
- 劉立峰
- 11字
- 2025-08-27 16:40:40
第一節 投資的基礎和條件
一、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是,由于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加上閉關鎖國,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因此,近代開始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外國的侵略和本國封建地主階段、官僚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中國逐漸淪為一個經濟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開始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到1949年,按人民幣計算,工業固定資產不過124億元,加上其他部門的固定資產也多不了多少[1]。
長期的戰爭使中國原本落后的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市遭受戰火破壞的工廠不下3000家,約占上海工廠總數的一半。日本投降前,東北等地工礦設備或被破壞,或被運走。國民黨發動內戰,又一次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新中國成立時,鋼鐵工業勉強修復生產的只有7座高爐、12座平爐、22座小電爐,生產能力所剩無幾。發電設備總數僅剩114.6萬千瓦,只占原有設備總量的47%,即一半以上的發電能力毀于戰亂。農村耕畜比戰前減少17%,主要農具和肥料減少了30%。江岸河堤常年失修,水旱災害頻繁。交通運輸遭受的破壞更為嚴重。鐵路有上萬公里的線路、3200多座橋梁和200多座隧道遭到嚴重破壞。津浦、京漢、粵漢、隴海、浙贛等主要線路,幾乎沒有一條可以通車,機車有1/3無法行駛。1949年,能勉強通車的鐵路只有1.1萬公里。公路在解放戰爭中搶修了2.6萬公里,但1949年底勉強能通車的只有8萬公里,而且大多集中在東北和沿海地區。占全國土地面積3/5的西南、西北地區,鐵路、公路很少,交通閉塞[2]。進行建設所必需的地質勘探、勘察設計、建筑安裝力量更是極其有限。1949年,全國只有200多名地質人員和10臺鉆機,地質調查資料寥寥無幾,只有少數土木、建筑設計事務所和一些零星分散的私人營造業。
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十分落后而且破壞嚴重。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新中國成立之初,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都衰敗不堪。輕重工業結構畸形,輕工業占全部工業的70%,重工業不到30%。工業布局極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東北和沿海少數城市。以紡織工業為例,上海、青島、天津三大城市的紡錠就占全國的75%。沿海工業與廣大內地經濟聯系十分薄弱,沿海工業的原料都是進口的。舊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國,但農業生產條件卻極為落后,新中國成立前最高年產量,糧食只有2774億斤,棉花不到1700萬擔。在相當長時期內,糧食不夠吃,棉花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