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語錄:梁勤卷首語·演講文選
- 梁勤
- 1556字
- 2025-08-27 17:10:06
幸福三要素
天下幸福的人都有同感,而不幸福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作為管理學研究幸福的第一人,經常有學者及粉絲遠道而來與我探討《長盛力——締造富有靈商的管理文化》中的“幸福模型”“幸福五天地”等問題。
在這樣一個物質財富驟增、幸福感并不協同且特別需要正能量的“顛覆時代”,我認為不僅要知道幸福的本質是靈商的感應,是人的一種狀態和過程;而且要明白幸福并非風花雪月,也不是呼風喚雨,更不是吃喝玩樂,而是由操之在我的三要素所構成的。
要素一,有夢可做。無論是中國夢,還是個人夢、家庭夢、團隊夢,都是組織存在與人活著的價值、目標和精神追求。“夢”在主觀上是屬于靈魂的東西,客觀上表現為“人”能“立”得起來的“精、氣、神”。一方面,它如燈塔般給人以指引與照亮,為人帶來神圣、崇高、敬仰與使命的動能;另一方面,它又給人以明月般皎潔而朦朧的向往與追尋。在美好的現實中,一個人真正的生命激情、靈感、魅力創意等核心“內功”與年齡關系不大,唯有夢想所激發的生命活力、學習定力和創新初力,才與其成強正相關的關系。夢想就像自由飛翔的鳥兒,不在乎飛多高多遠,關鍵是要有目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夢是凝聚中華民族共識并通過民富、民強、民主這一漸進過程,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愿景,是14億民眾獲取共同幸福的最大公約數和每個人的“幸福常值”。
要素二,有事可干。人的一生,唯有自己獨特的經歷是一筆不可復制的財富。有事可干,才能使人保持足夠且富有意義的時間支撐和延伸幸福的邊界。有些人一生沒有少干事,有些人不知干了多少事,也有一些人感覺沒有干成事。盡管各自的人生軌跡紛繁復雜,過程各不相同,角色分量差異巨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這個“事”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干事,另一類是干事業。一字之差,看似做加減,但人生的深度與強度、寬度與剛度、跨度與幅度的差距卻是幾何級數的。這就是人生的差距。這也是人生幸福落差的根本原因。生命所經歷的時間就像綿延不斷的螞蟻大軍,只有用事業的大廈才能抵擋其對幸福的蠶食。一個人若能早悟,先知先覺,找準人生定位和目標,把夢想的事落地生根做成事業,那將獲得更多的幸福機遇和倍增的幸福效應。把“事”做成“事業”的關鍵,是把握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三者的邏輯關系與流程節點,用靈商統領好康商、智商、情商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實現本事、成事、故事三重境界的升華,這樣才能算個真正成功的人。
要素三,有情可續。人類能夠繁衍進化,一方面依賴DNA;另一方面是人類的情感,它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和觸景生情所形成的文化。人是由肉體、情體和靈體構成的。肉體是構成人的材料,靈體是人的意識,而情體就是人的能量。從這一角度出發,人類延續自身的情感比延續自己的后代和思想還要重要。不然,人生就沒有了更有色彩、富有意義的存在感、價值感。文學、藝術等代表人類情感的文化之所以長盛不衰,就在于它對人的進化發展的內生力、推動力與持續力。它超越了人們對物質、生理及功利的需求,跨越了宗教、信仰及文化的距離,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因而,一個人要獲取幸福并不斷提升幸福指數,親情、友情、愛情及觸景生情都是不可缺失的。
人類五千年以上文明中唯中華文明不衰,其根源就在于這個“情”字上。因為我們的民族基因里世襲著“情義無價”的做人宗旨,遵循“拳拳赤子心,報得三春暉”的親情之道,固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友情傳承,崇尚“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愛情之美。今天,網絡時代雖然推翻與否定了許多傳統的思維、交流,以及處世模式、方法和選擇,但唯一保持恒久不變的是人對情感的本質需求。因此,如何珍惜好、經營好、傳承好、發展好這份“情”,不僅是個人、家庭、團隊、社會和諧的關鍵要素,更是我們自身感知幸福、體味幸福、把握幸福、提升幸福的關鍵和核心。
(原載于《經營管理者》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