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戰略與管理
- 李維勝 王豪 李旭媛等編著
- 3403字
- 2025-08-27 16:58:00
第一節 戰略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一、經濟環境變化與戰略管理的需求
當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戰略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戰略管理也隨之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
首先,在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的背景下,要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就必須重視技術創新。企業要加強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與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與更具創新性的產品。與此同時,企業也要密切注意國家的政策環境以及發展動向,對企業戰略進行適時的調整。
其次,當前國際上以市場為導向、以自由化為導向的發展特點,為我國企業的成長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競爭壓力。對企業而言,強化自身的實力,尋求更多的合作和發展機會,努力拓展市場,則是重中之重。企業應將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的市場定位,通過準確且清晰地辨別市場定位差異,強化品牌建設,提高與顧客的互動程度,并為顧客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以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
再次,國際經濟大環境的改變,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為企業經營管理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在此過程中,企業必須密切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速度和程度,提前對政策做出相應的判斷,并制定和采取相應的戰略,以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控制風險。同時,企業在進行戰略管理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的環境保護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力求滿足國際對環境保護的要求,達到國際標準。
最后,社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在逐漸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的形象與聲譽在市場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形象與聲譽可以幫助企業獲得顧客的信任與忠誠,進而提高企業的品牌價值。因此,企業要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修養,力爭形成與社會良性互動的企業形象。
總而言之,在現代經濟的背景下,企業的戰略管理需要對科技和創新、市場和環境、國際化和合作、道德和企業內部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全面考量,從而持續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更好地應對不同社會環境和市場的挑戰。企業應該制定有深度、靈活有彈性的戰略,并建立起相應的風險預防和危機應對機制,從而不斷提升對市場和顧客的反應處理能力,使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二、從戰術到戰略:企業戰略意識的覺醒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地位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以適應和處理市場變化帶來的新需求。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意識到良好的企業戰略管理可以成為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競爭優勢,但實際上較少的企業領導者(管理者)能較好地區分戰略和戰術。
將軍在戰爭中通常會有一套作戰理論,他們會將一場戰爭一分為二來看,一是戰略層次,二是戰術層次。一名高級指揮官首先會在戰略層次上將宏觀戰線分解成多場戰役,然后在不同的戰役中使用靈活的戰術來取得勝利。在戰略層次上,他會以廣度為基礎,只做計劃,而不會深入研究細節,從而對敵我態勢進行宏觀的分析。而在戰術上,則是以深度為基礎,精準地分析,這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此,戰術是執行策略或戰略的手段,是執行策略或戰略的行動技術。而戰略是目標和策略的組合,是企業愿景、使命、命題等的全局規劃和方針及定位。戰略的核心問題是方向的確定和策略的選擇。
戰略首先是一種選擇、一種取舍,策略就是如何組織資源來落實戰略,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企業的經營策略是相互依托的。企業在制定其戰略和策略時如果混淆概念,把策略和戰術問題當作戰略問題來思考,就會導致企業的方向性錯誤。
總之,對戰略的理解應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戰略強調方向,而不是方法
戰略強調的是方向,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在方向錯誤的情況下,即使方法恰當,也會造成失敗或者損失。所以,一個企業首先要講究方向對不對,再來看方法合適不合適,當方向錯誤時,正確的方法就不再有什么意義。
2.戰略強調的是效果,而不是效率
戰略強調的是效果,效果就是達到什么結果;效率重視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高效率不一定等于好效果,如果偏離方向,高效率反而形成不好的效果,南轅北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只強調效率,沒有注意效果,那么不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好處的,有時候恰恰是損害。
3.戰略強調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正確地做事
戰略強調的是做正確的事,“做正確的事”強調的是效果及方向,而“正確地做事”強調的是效率及方法,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它們又相輔相成。“正確地做事”是以“做正確的事”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正確地做事”將變得毫無意義,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確地做事”。試想,在一個工業企業里,員工在生產線上按照要求生產產品,其質量、操作行為都達到了標準,他是在正確地做事。但是如果這個產品根本就沒有買主,沒有用戶,這就不是在做正確的事。這時無論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確,其結果都是徒勞無益的。而“做正確的事”必須有“正確地做事”作保證,沒有“正確地做事”,“正確的事”也無法實施。
當企業真正且透徹地意識到戰略與戰術的區別以及戰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企業的戰略意識才算初步覺醒。但若想填補戰略鏈條中存在的“縫隙”,將戰略計劃與執行之間的縫隙閉合,就必須將戰略意識邊界拓寬,例如設立與各個具體職能活動相結合的“戰略崗”,強化特定職能的戰略性角色。
三、戰略管理的歷史里程碑
在戰略管理研究的初期,有三次會議對這一學科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次大會于1977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舉行,本次會議邀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政策與戰略管理方面的專家,并由香德爾與霍弗(1979年)編印了大會論文集。這標志著哈佛商學院創建的以案例教學為基礎的企業政策研究傳統正式轉向了以科研為基礎,特別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型戰略管理研究范式。本研討會論文集囊括了當時所有有關戰略管理的主要議題,特別是反映了戰略決定與執行的整體面貌,并檢視了一般經理人的使命特征。由香德爾擔任主編的《戰略管理學期刊》在1978年創辦,1980年該期刊首次正式出版并逐步成為戰略管理領域的重要學術陣地。
第二次大會在美國西雅圖、安納海姆和亞特蘭大三地舉行。“未來博士教育委員會”的知名學者們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長達兩年的大會討論和會后的專家咨詢(包括明茨伯格、波特、Teece等領頭者)后,查爾斯·薩默、約翰·格蘭特等7位當時的權威學者于1990年提出了關于戰略管理學博士生教育的概念。這個委員會集中討論了以下問題:①什么是我們這個學科的本質?②我們的疆域有多大?邊界在哪里?③當前領域內有哪些已發表的重要學術論文?④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是哪些研究?針對以上問題,該委員會提出了“以企業生存和成敗為中心”這一戰略管理科學命題,并從“戰略”“環境”“績效”“領導與組織”這四個層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此外,他們還指出,重視企業的經營業績,可能是戰略管理的最終目的,這也是戰略管理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不同之處。
第三次大會于199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納帕溪谷舉行,大會由迪克·魯梅爾特、丹安·尚德爾、戴維·泰斯三人合作舉辦,并邀請了戰略管理界和有關方面的著名學者參加。三人基于會上討論的論文和后來的補充修改,編輯并發表了《戰略的基本問題:一個研究綱領》。他們認為,一個特定研究或成熟學科通常情況下都有其獨特或相對一致的理論范式(至少在某一期間內)。而戰略管理因其應用性、問題導向和比較新的特點,其表現也有些許的差異。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戰略管理可能永遠無法達到庫恩所說的“范式性”,但它將持續地接受新的觀點與新的方法論。在戰略管理學領域中,最有價值的工作可能并不是追求一種統一的范式,而應該是對這一領域中研究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索和界定,即戰略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問題為導向。在對《戰略的基本問題:一個研究綱領》進行組織、整理和編寫的過程中,他們根據對這門學科的整體現狀和未來的理解,概括并明確地定義出了在戰略管理學領域,研究人員需要集中精力的四個基本問題:①企業是怎樣表現的?②為何企業經營之間會有差異?③在企業多元化經營中,總部發揮了何種作用?④企業的成敗在國際競爭中取決于什么因素?
以上三次由頂級學者組織并參加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在戰略管理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總的來說,我們能夠概括出戰略管理研究的核心問題:企業環境特征、企業自身特征、企業高管(或領導者)與管理團隊、企業戰略決策與戰略實施過程、企業戰略具體的內容與形式、企業的經營績效等。而如何解釋不同企業之間的經營業績差異和如何提高單個企業的經營業績是戰略管理研究中亟待解決的終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