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我國就業風險研究
- 郭琦
- 1699字
- 2025-08-27 16:49:06
2.1.2 就業風險的測度
從國內外已有的關于就業風險度量的實證研究中可以看出,對于就業風險的衡量及評估,眾多學者采用了不同的測度方法。目前,就業風險的度量方法主要包括勞動力需求彈性法、變異系數法、失業率法、模型推導法、主觀評價法以及指標體系法。
(1)勞動力需求彈性法。基于勞動經濟學理論,勞動力需求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刻畫勞動者就業風險的大小。勞動力需求彈性可以反映工作穩定性、勞動雇傭關系、勞動者安全感等方面,進而衡量勞動力就業風險。Rodrik(1997)指出,勞動力需求彈性上升,會增加勞動者的工資波動和就業波動,增大勞動者的就業風險。Scheve和Slaughter(2004)基于不確定性的視角,分析了勞動力需求彈性與就業穩定性的關系,認為勞動力需求彈性越高,就業不確定性越大。Fabbri等(2003)指出勞動力需求彈性上升會加劇收入波動,縮短勞動合同期限,弱化勞動者的工資談判地位,增加勞動者的就業不安全感。Bertrand(2004)指出,在勞動力需求彈性較高時,勞動者承擔勞動力市場的波動風險。盛斌和牛蕊(2009)指出,勞動力需求彈性是研究貿易對就業風險、勞動雇傭關系和工作穩定性的傳導機制的核心指標。李娟(2012)認為勞動力需求彈性可以反映就業市場穩定性和就業風險,勞動力需求彈性越高,勞動者不安全感越大,就業風險越大。史青等(2014)用勞動力自身需求彈性、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交叉需求彈性衡量勞動力就業風險,認為這兩類彈性均可以體現勞動者所面對的就業壓力及就業穩定性。
(2)變異系數法。利用變異系數(CV)衡量就業風險程度的方法也較為常見。國外學者較早使用變異系數測度就業風險,如Mishra和Goodwin(1997)、Ito和Kurosaki(2009)、Bezabih(2010)等。陳帥和葛大東(2014)基于微觀農戶調查數據,借鑒國外學者用變異系數測度風險程度的方法,用全村非農就業勞動力的年非農收入標準差除以均值,計算非農收入變異系數來衡量非農勞動市場的就業風險。田艷君等(2017)選取湖南省2015年和2016年流動人口監測數據,把全國分成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個區域,利用變異系數來測度就業風險。
(3)失業率法。有學者采用失業率來衡量就業風險。比如,黃波和王楚明(2010)、黃波(2012)基于不同的失業率對應不同的就業風險等級,運用排序Logit和Probit模型,以就業風險等級為因變量,以就業風險因素為自變量預測就業風險。劉毅和劉西國(2015)采用未找到工作的外地區勞動力數量占本地區的外地區勞動力總量的比值衡量就業風險。
(4)模型推導法。Assaad和Tunali(2002)運用靜態勞動力供給模型推導出一個結構表達式來量化就業風險補償。Black和Kniesner(2003)運用樂觀工資模型測量就業風險。Low等(2010)通過構建結構性消費生命周期模型,從勞動力供給和就業流動來區分不同的就業風險源。
(5)主觀評價法。測度就業風險的主觀評價法,主要是利用調查問卷來度量被調查者對就業風險的主觀感知。程名望和史清華(2010)利用364份滬魯晉的務工樣本進行實證分析,采用被調查者“對就業風險的整體感覺”來衡量就業風險。程名望和潘烜(2010)基于調查問卷,用“對就業風險的整體感覺”“對自己就業能力的評價”等19個變量來衡量就業風險。顧永紅和彭超然(2012)基于調查問卷,以農民工對“擔心失去現在的工作嗎?”的回答來測度農民工的就業風險。
(6)指標體系法。國外學者通過構建勞動力就業風險指標體系來度量就業風險,或者以宏觀指標為主,或者以微觀指標為主,如Blau和Riphahn(1999)、Bradley等(2003)。國內少數學者也開始選取多個就業風險指標,構造就業風險指標體系來測度就業風險。比如,武向榮(2004)從風險專業特征評價、風險主體評價和風險市場環境評價三個方面構建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課題組(2019)結合經濟新常態背景,從就業動能風險、裁員風險和失業風險三個方面構建就業風險指標體系,測度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風險。
綜合國內外文獻可知,以往對就業風險的測度大多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需要或數據可得性,缺乏統一分析框架。本研究將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統一框架下研究就業風險,構建更符合我國新舊動能轉換背景的就業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將在厘清我國轉型期經濟動能轉換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從經濟增長動能轉換風險源入手,識別就業風險要素,構建就業風險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