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我國就業風險研究
- 郭琦
- 1604字
- 2025-08-27 16:49:07
2.1.3 就業風險的影響因素
總體而言,就業風險的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勞動者自身因素兩大方面。
1.外部環境因素
從外部環境因素來看,產業結構、國際貿易、制度政策等因素均會影響勞動者的就業風險。
(1)產業結構。部分學者認為,產業結構的升級會產生對就業的排擠效應。Hienghe(2002)研究發現,導致美國就業市場失衡的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的變動。詹浩勇(2010)認為在產業結構變遷過程中,勞動力就業的長效機制沒有被構建,因此,市場在遭遇外部沖擊時,便會出現新的就業風險。劉毅和劉西國(2015)利用空間極化模型實證研究產業結構沖擊對就業風險空間極化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第三產業產值的變動沖擊是影響就業風險的重要因素。
(2)國際貿易。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也會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變化,其變動在不斷影響就業風險。Rodrik(1997)最早從理論上指出貿易會影響勞動力需求彈性,從而影響勞動力市場。此后,國內外眾多學者運用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Krishna等(2001)利用土耳其制造行業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進口貿易自由化對勞動力需求彈性沒有顯著影響。Slaughter(2001)利用1961年至1991年的美國行業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僅在非生產性勞動力市場上,貿易會提高勞動力需求彈性。Hasan等(2007)對印度制造業的進口貿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貿易自由化會增加勞動力需求彈性。Mitra和Shin(2012)研究了制造業勞動力需求彈性與韓國貿易開放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勞動力需求彈性隨著貿易出口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周申(2006)使用1993年至2002年中國34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發現進口自由化提高了工業勞動力需求彈性,使工業部門勞動者面臨較大的壓力。盛斌和牛蕊(2009)使用1997年至2006年的中國工業面板數據,通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來研究貿易與勞動力需求彈性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進口貿易自由化會增加勞動力需求彈性,但當考慮出口貿易后,貿易開放最終降低了就業風險。史青等(2014)用勞動力自身需求彈性、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交叉需求彈性衡量勞動力就業風險,并運用2000年至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實證檢驗了企業出口對勞動力就業風險的影響,發現除高科技與資本密集型行業外,總體而言出口增加了勞動力就業風險。
(3)制度政策。黃波(2012)基于宏觀政策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影響勞動者的就業風險。增加財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就業,而擴張或緊縮的貨幣政策則加大了就業的不確定性。張然和李吉棟(2014)指出,就業政策重效率輕公平和相關法律不完備等因素導致勞動者面臨多方面的就業風險。韓雪和張廣勝(2015)指出,勞動力市場等相關體制性因素是誘發就業風險的主要因素,由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在正規部門[1]就業會降低就業風險。鄧大松等(2015)指出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導致農民工面臨就業風險。
2.勞動者自身因素
從勞動者自身因素來看,勞動者的人力資本以及就業意識等是影響就業風險的重要因素。如張亞強(2012)認為導致畢業生就業風險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就業風險意識淡薄和綜合素質缺乏社會化。韓雪和張廣勝(2015)指出,勞動力個體的人力資本差異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就業風險的高低,隨著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其就業風險會下降。鄧大松等(2015)指出農民工勞動者擁有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面臨的就業風險較大,農民工人力資本積累不高加劇了其就業風險。張然和李吉棟(2014)從派遣勞動者自身的角度進行分析,指出派遣勞動者受教育水平低、維權意識弱是其面臨較高就業風險的重要原因。顧永紅和彭超然(2012)基于農民工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人力資本對農民工就業風險的影響,結果表明性別、年齡和工作年限顯著影響農民工的就業風險。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產業結構、國際貿易、制度政策、勞動者人力資本等角度考察就業風險的影響因素,鮮有學者從新舊動能轉換角度分析就業風險的影響因素,所以本書針對新舊動能轉換對就業風險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