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我國就業風險研究
- 郭琦
- 7字
- 2025-08-27 16:49:05
2 相關文獻綜述
2.1 就業風險研究綜述
2.1.1 就業風險的內涵
目前,學者們對就業風險的研究時間尚短,關于就業風險的內涵尚未有統一的解釋。學者們對于就業風險的認知不完全相同,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就業風險。
關于就業風險的內涵,可以分為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兩層釋義。宏觀層面的就業風險是對整個國家或地區而言的,指就業的不確定性給宏觀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微觀層面的就業風險是對勞動者個體而言的,指有就業意愿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未能與生產資料充分或理想結合的可能性(唐海燕,2008;黃波和王楚明,2010)。
對就業風險概念的界定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就業風險概念將考察范疇集中在就業機會上,指勞動力市場上有就業意愿的勞動者沒有就業機會,即失業風險。比如,Todaro(1969)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風險界定為獲得工作概率的大小。王尚銀(2007)將就業風險定義為一個風險區,認為勞動適齡人口總量大于實際就業人口量需在一定的限度范圍內,若超出這個限度,就進入了就業風險區。劉毅和劉西國(2015)認為勞動力在流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無法就業的情況即為就業風險。張成(2018)將就業風險定義為就業群體不能充分就業的情況,認為就業風險源于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和就業主體的局限性,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就業風險在社會內部遵循一定的規律并能在社會內部進行傳導。廣義就業風險概念的考察范疇不僅限于就業機會,還包括勞動過程中工作不穩定、就業質量不高等風險。比如,Ranis和Fei(1961)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風險界定為工資獲得與否及其高低的問題。趙樹凱(1995)認為就業風險包括失業、就業過程中的權益損失和意外傷害等。陳曉峰(2003)認為就業風險包括三個要素,即就業時境、就業實力與就業關系,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錯綜復雜地構成就業風險,而且就業風險變化難測。武向榮(2004)將大學畢業生就業風險界定為大學畢業生可能面臨的失業、職業和學歷不匹配、低收入等風險。張亞強(2012)將大學畢業生就業風險界定為:就業環境中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和畢業生個體預期的不完善導致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金錢、時間、機會、心理壓力等可能的損失。張然和李吉棟(2014)指出,勞務派遣員工的就業風險包括職業發展前景不確定、同工不同酬、工作環境差、社會保障權利缺失、職業技能培訓機會缺乏等方面。張帥和王東(2020)將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面臨的時間損失或財務損失,以及產生的心理壓力等問題定義為大學生就業風險。
綜合國內外文獻可知,國內外學者對就業風險的內涵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對就業風險概念的界定有宏觀與微觀、廣義與狹義之分。就業風險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錯綜復雜地存在于社會系統內部且無法避免。本研究基于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對就業風險展開全方位的系統研究,屬于廣義和宏觀意義上的就業風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