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在敦煌落地
飛機掠過高高的云層,一個大大的戈壁行囊和一本介紹河西走廊的書,伴我飛過了一片寂寞而遼闊的藍天,于下午五點十分準時在敦煌落地。
河西走廊,這片夢一樣的遠方。今天,我來了。
走出候機樓,眼前的敦煌天高云淡,微風輕輕吹著,沙塵漫天翻飛,一股文化的厚重和歷史的蒼涼撲面而來。
這就是大西北,這就是異域風情。
雖已是初秋時分,并沒有感覺到絲絲涼意,路上行人依舊是一件單薄的衣衫。打車來到敦煌黨河西側,河西走廊大酒店到了。我拎著行李走進大廳,來到房間,扔下行李,坐在沙發上,擰開礦泉水,咕咚一下,喝了個底朝天。
兩眼迷糊,把全身疲憊全部扔在了床上。就在我閉眼睜眼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醒來一身輕松,頭腦清醒。我開始聯系師兄智勇輝,詢問他火腿腸的下落。
這次戈壁活動,我先前是答應同學們提供雙匯火腿腸的。出發前專門挑選了5個品種,提前郵寄到我們入住的酒店。對于智勇輝師兄,我們其實并沒有見過面,我只有李然老師提供的電話。電話撥過去,師兄告訴我放在七樓會議室對面的小房間,一切完好。
雖然師兄告訴我沒有問題,但多年的職業習慣促使我還是跑到七樓的房間親自查看一下,確認每箱產品沒有破損,我才安心下樓找師兄見面。
在大廳里,我看到智勇輝師兄身穿紅色的E19戈壁隊服,瘦瘦的,看起來很精干。他很熱情地與我握手,并告訴我他提前來酒店,第一件事就是清點物資,并搬運到儲物間,有什么問題和困難盡管找他。說話和做事如其人一樣的精干利索。為表達感謝,我邀請他一起吃晚飯。他說晚上還有工作,很遺憾不能一起出去。敬業如他,優秀如他,我深表嘆服。
走出酒店已是晚上七點多,敦煌的夕陽,仍然在暖暖地照著大地。
我在群里聯系上已經到達的李曙光、王志芳兩位同學,通過百度地圖搜索到河對面一家胡羊燜餅,三人約定在飯店見面。在聊天中得知,原來王志芳和李曙光都來自秦皇島,李曙光是做鋼鐵生意的,王志芳于2010年開啟創業之路,成立一家環保公司,是主要處理有機物循環利用及土壤肥力增加的高新技術企業。
第二天早上,我吃完早餐打車去了敦煌博物館,由于急著趕車去敦煌機場接李然老師和同學們,進去后樓上樓下匆匆轉了一圈兒就出來了。
到達機場,我們拿上先前做好的北大E20接機牌來到出口處,不一會兒17名同學在李然老師的帶領下出來了。舉起北大國發院的旗幟,我們在敦煌機場的廣場中央合影留念。
下午的行程是鳴沙山月牙泉。月牙泉在敦煌市的南端,景區內兩側商鋪林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分別購買了牛仔帽、墨鏡、鞋套、頭套等,準備進入沙漠使用。順著景區的中心大道向前走大約500米,是一個很大的牌坊,懸掛的牌匾上寫著“鳴沙山”幾個燙金大字,高大的牌坊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四周沒有建筑物相連。穿過門廊,即是滿眼的大沙山。
在太陽的照射下,滿山的沙子閃閃發光,給人一種熱浪從遠處滾滾襲來的感覺。
看完鳴沙山,我們就急不可耐地乘上電瓶車前往月牙泉。一路上,成群結隊的駝隊載著游客一字前行,駝鈴悠悠地響,游客們開心地擺出各式各樣的姿勢拍照。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分不開的,月牙泉位于鳴沙山腳下,形如月牙,轉幾道小灣即到。
說起來也神奇,茫茫大漠,唯獨月牙泉這一凹地,綠水涓涓,經久不涸。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一道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
月牙泉東側立有石碑“第一泉”,同學們在此紛紛合影留念。大概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逛完了月牙泉上面的亭臺樓榭,我還饒有興致地購買了一套茶具和景區特色的學習用具準備帶給孩子們。
藍天下的鳴沙山美麗至極。看到此景,有幾位同學特別興奮,堅持要爬上去看看敦煌全景。
從月牙泉出來后,我們就沿著步道向東側前行。遺憾的是,那天我沒來得及換鞋,也就沒有去爬山。史艷麗同學也不想去,我們兩個就一起來到景區涼亭下,一邊聊天喝水,一邊遠遠觀望同學們爬山的身影。直到下午三點多,我們才一起匯合走出景區,大家被鳴沙山、月牙泉的景色深深吸引,久久不愿離去。
敦煌這里的很多東西都極具地方特色,沒去過的人根本想象不出這里究竟是一個什么模樣。
就說這個又見敦煌演出基地吧。遠看是一堆微帶綠色耀眼的玻璃房子,走近是巷道式的通道,迂回好多圈,你才能到達第一演出大廳入口。
這是個很大的半地下式演出基地,里面共分為4個大的區域和演出場景。第一個演出大廳是長方形的,有幾百人的演出團隊,從漢朝一直到近代人物的巡演。第二個大廳是正方形的,比第一個大廳高大得多,主要是表演石窟飛天。第三個演出大廳比較奇特,是分很多墓坑立體演出的,主要展現歷史人物的服裝和面容。第四個演出大廳比較富有現代和科技感,這里有大約500人的觀眾席,終于可以坐下好好欣賞了。在前三個大廳觀看表演,觀眾都是站著的。
演出主要是通過燈光、電動、升降、國畫、燈具等方式,來展現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總之,讓你感同身受,猶如身臨其境。
按照約定,我們要在2020年9月18日上午參觀莫高窟。上午七點多鐘,30多名同學早早地在酒店大廳集合。我們首先觀看了河西走廊宣傳片,接著又在一個球形的立體放映廳觀看了敦煌莫高窟紀錄片,然后乘坐大巴前往莫高窟景區。
莫高窟終于到了。
來到這里,感覺腳下的每一粒塵土,甚至都攜帶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這里明顯可以看到兩山夾持所形成的一個巨大的U形大灣區。按照地形來看,其獨特的優勢可以減少風沙的侵襲。也許這就是古人選擇在這里鑿壁開龕的原因吧。
讓我最震撼的是景區的大楊樹。樹的腰圍大多在一米以上,但其高大的枝葉并不茂盛。
在這大漠深處,胡楊把生命活成了一個奇跡。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歷史。
然后就是峭壁上的洞穴了。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是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地,為中國之一。
跟著導游不知參觀了多少洞窟,但印象最深的是編號為96號的洞窟。此窟開鑿于初唐,也即618—705年,窟內的大佛高34.5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來敦煌,藏經洞是跳不過去的一筆。參觀完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我們就來到著名的藏經洞。
遺憾的是,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竟然以4塊馬蹄銀(共130英鎊)賣掉了9000多個經卷、500多幅繪畫,共29箱。
我們不能以一個完人的標準去審視王圓箓,或許只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當我們離開藏經洞時,滿腦子的壁畫和佛像在我眼前一幕一幕地掠過,仿佛回到了盛唐時期的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