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職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 劉輝 李雋
- 1999字
- 2025-08-27 17:12:13
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源泉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我們制定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政策、全面提升我國公民綜合素質的基本指南。“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資本論》)。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人對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在黨的創新理論中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有著系統、深入的論述。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重要論斷,成為我國教育方針的底色和主基調。1978年,在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培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鄧小平同志結合實際,提出了培養“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教育培養理論;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論;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三個面向”理論。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其表現為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等方面素質的全面、和諧、自由、充分的發展,也就是在人的各種素質綜合作用的基礎上,人的個性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全社會的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在整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則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2003年,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胡錦濤同志指出,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胡錦濤同志還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20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2023年3月15日,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政黨要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穩定、生態宜人,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既增進當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孫后代權益,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追求。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追求,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心理品質、審美素養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重要內涵。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恰恰是涵養我們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心理品質、家國情懷、審美素質的營養源,是推動我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源泉。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其中豐富且充分的文學藝術成果,可以給我們提供多維度的滋養,可以帶給人們多樣的體驗與感悟,能引領我們跨越時空,對話各式人物、體驗各式場景,既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與蒼茫,也有“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一江相思與無奈,或蒼涼浩瀚,或滿腔柔情,都是靈魂呼喊,都是情感告白,不一樣的美,卻都一樣美到讓人心醉。這樣的氛圍里,這樣的心境下,又有誰能不受到感染呢。孔子的淵博、老子的睿智、孫子的謀略、岳飛的忠勇、蘇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約、儒釋道的龐大的思想體系等,都會自覺不自覺給我們以影響,能夠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程中為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澎湃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