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前面。”李軒又開始在球上劃動。
徐興面前展現了一個不同于歷史的明末畫面的場景:
崇禎即位之初,便派遣能言善辯的使臣遠赴朝鮮與蒙古,承諾在貿易往來中給予諸多優惠,使朝鮮及蒙古各部大多站在明朝一方,令后金陷入外交孤立之境。在此有利形勢下,于崇禎五年與皇太極達成停戰協定,許以厚利,并開辟互市。但界址等問題卻未明確,雙方都刻意忽略,各自為日后進攻埋下伏筆,不過邊境暫得安寧。明朝逐步加固北方防線。借鑒萬歷對付日本之法,派遣錦衣衛潛入后金刺探情報。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崇禎十三年,招安李自成,封其王于西北。隨即全力剿滅張獻忠部,崇禎十五年,西南安寧。
崇禎大力推廣玉米、紅薯、馬鈴薯等作物,饑荒現象顯著改善,流民減少,明末鼠疫也未出現。于戶部下特設銀監司,監管金融貨幣諸事。以金銀為準備金,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補充,因其便利性在商業活動中逐漸流通,促進商業繁榮。借鑒洪武時期實物收稅方式,實行金屬貨幣、紙幣結合實物征收,分區域規定比例,并試行開征商業稅。
崇禎組建使團,攜絲綢、瓷器、茶葉、藥材、漆器等前往南洋、西洋諸國。使團所到之處引起轟動,各國商民爭購。商船載回銀器、香料、鐘表、望遠鏡、珠寶、象牙等。廣州等沿海城邑成為繁商中心,港內舟楫穿梭,碼頭裝卸忙碌,倉廩滿儲中外貨品,城內店鋪櫛比。南方地區手工藝因貿易興盛,手工作坊如繁星散布于城市各處,大量失地農民進入作坊,從事紡織、陶瓷、冶煉等行業。農民憑借勤勞雙手學習技藝,賺取生計。
調整屯田制,重新劃分田地,調配耕牛農具,昔日長途轉運糧草的艱難局面得以改善,百姓負擔減輕,邊關軍隊穩定性與戰斗力增強。西洋鐘表機械奇巧精準,大明匠者研習借鑒,提升機械技藝及作戰機械、火器技術水平。實行高薪養廉,整治貪腐,用宦官制衡東林黨勢力,并清理朝中通敵之臣與賣國商販,查抄沒收的大量白銀充實國庫進而流通市場,緩解了白銀短缺壓力。由于李自成與張獻忠所到之處,宗室、鄉紳遭受重創,大量土地成為無主之地,戰后重新劃配給流民,部分地區土地兼并得到緩解。
在一系列舉措下,明朝漸漸繁榮,呈現中興跡象。
沒過幾年,李自成內部因權力分配、利益糾葛等問題矛盾重重,諸將各懷心思,不久后發生激烈內訌。昔日并肩作戰的兄弟反目成仇,相互攻伐,致使李部實力大損。崇禎十八年,李自成殘部被孫傳庭與秦良玉兩路大軍夾擊而覆滅。戰后,朝廷取消西北地區三餉,區域得以安定。
皇太極死后,多爾袞與豪格權力斗爭激烈,潛入清的錦衣衛也采取暗殺、嫁禍等手段,添油加醋使矛盾升級。最終,多爾袞排擠并整死了豪格,同時大批將領和謀士被波及而傷命。崇禎十九年,多爾袞撕毀停戰協定,邊境陷入戰亂。開始明朝以守為主,雙方你來我往,持續五六年。此時明朝漸漸復蘇,明每強一分,清就弱一分,清每弱一分,明又強一分,明朝逐漸呈現壓倒性優勢。崇禎二十五年,明主動出擊,在兩場決定性大戰中獲勝,摧毀清軍主力,清逐漸消亡。
崇禎之后,明朝又歷經兩任皇帝,但皇權與官僚矛盾越發激烈,朝廷內部黨爭愈加尖銳,官場風氣持續敗壞。土地兼并更為嚴重,官僚資本不斷做大。軍隊與商人勾結,尾大不掉。門閥、財閥、軍閥橫行,起義此起彼伏,軍閥混戰不休,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
“還是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徐興嘆了口氣。
“這已經是最好的走向了,基于當時的認知水平,明已經屬于開了掛,才能實現中興,又持續近百年。”
“如果能再來場變法,改變土地、錢財向官僚集中的趨勢,就可能避免毀滅。比如,制定明確的土地占有上限,定期普查,重新分配官田,對土地買賣行為征收高額的交易稅等等。”
李軒玩味的笑笑,說道:“你以為那些穿越游戲中所描繪的,憑借現代思維回到古代便能輕松吊打一切的爽文情節真能成為現實嗎?其實不然。有很多事想法是好的,推行下去就可能適得其反。你忘了明武宗時期的劉瑾變法,其中有對權貴、官紳及軍隊將領私人田土進行核算丈量并還耕于民,這本是不錯的開源之舉。但因操之過急、虛報謊報及上下貪婪,不僅引發貴族和官僚對抗,百姓也沒得到好處,反而利益受損,各方無不憤恨。變法是要有個系統的謀劃,方方面面的利益訴求都要考慮到,還不能太急躁,要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向遠。因為現實中,每個人都會基于自身邏輯和利益做理性選擇,這些選擇匯聚起來,卻可能會讓整體走向無序。”
徐興感嘆道:“主要還在于人。”又咬牙說,“用強硬手段殺上一批。”
“崇禎殺得還少嗎?當東林黨利益捆綁成一團,殺不過來。”
“重新選用一批人。選賢任能!”
“怎么選?賢和能,標準是什么?怎么看得出來?你看見的是不是表演出來讓你看的?‘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只是加快了門閥官僚的壟斷。”
“科舉嘛。”徐興不服道。
“對啊,所以從隋唐到明清都是開科取士。往往朝代初期執行的嚴格公正,暢通了階級的流通。可‘老子英雄兒未必是好漢’,官僚的子女不一定能考上科舉,官僚會想‘憑啥你皇帝的兒子能當皇帝、王爺,商人的子女能繼承家財,而我的子女卻接不了我的官位’。隨時間推移,就會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聲音出來,就會有‘考得好未必能力強’的意見出來。漸漸的,皇帝也覺得很有道理,為了廣納人才,在科舉之外開一些口子,可是口子一旦開了就會越來越大,再被有心人鉆出無數個空子。要知道,利益集團一旦形成圈子,那圈中人總會千方百計的維護那扇圈門。當精英成了自身繁衍的內循環,真的精英只會越來越少。”
“那對官員進行公正的考核,將真正有政績的官員放到高位上,舉直錯枉。”
“聽起來不錯,怎么考核?誰來考核?你看明清后期,成了送的越多、考核等次越高。就算能公正吧,地方官員要想搞得好,對上必須得到朝官支持,獲取資源,那必須用錢鋪路、擠進圈子;對下必須得到地方勢力的支撐,擺平矛盾,那必然讓渡權力、利益捆綁。所以,你看歷史上很多表面上的能吏背地里卻是腐官。同時,考核任免權力掌握在上面,就會造成地方官員的唯上壓下、瞞上欺下,比如劉瑾變法中,周東等人去寧夏度田,為討好劉瑾,竟將五十畝當作一頃計算。在劉瑾看來,他是才能出眾;可寧夏、固原官兵百姓無不恨之入骨,對朝廷的不滿達到了頂峰,觸動了安化王叛亂。再說,皇帝高高在上,聽到的消息是誰給的?反而可能變成了信息荒漠。別說是皇帝,只要是上位者,耳邊多是順從附和、阿諛奉承之語,難以聽到實話,更別說有反對意見了。”李軒像是想起什么,又問道:“還有一點,扁鵲三兄弟的故事知道不?”
“嗯,就是說老大扁雁醫術最佳,治病于未發,卻最不出名;老二扁鴻次之,治病于初發,稍有名氣;老三扁鵲最差,治病于病重,名滿天下。”徐興正好知道,不禁有些得意。
“嗯。最好的人才是能在問題未出現時處理,不造成任何損失;其次的能在問題初現時處理,損失控制在很小;最差的在問題爆發后處理,這時已經造成極大地損失了。偏偏上級反而認為最差的那個最有魄力、最具能力、最應重用。再說,很多政績也是可以包裝和作假的,實事求是可不容易啊。有些官員甚至有意制造問題再解決,靠演戲求上級關注。比如明末左良玉養寇自重,寇越剿越多,他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官也越升越高,最后坐擁80萬大軍卻不愿勤王,看著京師陷落、崇禎自殺。”
“這方面,那就沒有辦法嗎?”徐興問道。
“論資排輩算是相對不錯的選擇。”
“論資排輩?開什么玩笑?這是最差的選擇吧。”徐興不由訕笑起來。
李軒也不反駁他,看了一下時間,“不餓吧,等會兒吃飯沒問題吧。讓你再穿越一把。孫丕揚聽說過嗎?”
“沒有。”
“那好,就讓你當回吏部尚書。”
孫丕揚出任吏部尚書已經六十二歲了,那是萬歷二十二年。徐興照著鏡子,看著自己雖顯老態但躊躇滿志的樣子,不禁也有些意氣風發。現在他就是孫丕揚了,他下定決心要做到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管他什么樣的人,有怎樣的背景、門路,都別想讓他開后門。
果然,剛上任,就有人遞上了信函,原來是恩師來信。恩師對他有栽培之恩,信中除了敘舊抒情,還暗示目前有個空缺,托孫丕揚照顧一下其子。徐興想了想,回信恩師,信中言辭懇切,充滿尊敬之意,但對其要求委婉拒絕,請其諒解。
第二天,一位朝中權貴的親信找來,帶著豐厚的禮物,滿臉堆笑地說道:“孫尚書,我家大人對您一直敬仰有加。此次有個年輕人,才華出眾,還望尚書多多關照。”徐興面無表情地看著來人,冷冷地說道:“朝廷任免官員,自有其標準和流程,豈容他人插手。把你的東西拿走,恕不遠送。”那人悻悻而去。
過了幾天,一位曾經與孫丕揚有過同窗之誼的官員找到他,言辭懇切地說道:“丕揚兄,我有一外甥,確實有幾分才能,如今渴望為朝廷效力。還望你看在我們往日的情分上,給他一個機會。”徐興微微皺起眉頭,說道:“同窗之誼我自會珍惜,但在官員任免之事上,絕不能徇私。”那位官員無奈離去。
又一日,恩師親自登門拜訪,兩人喝茶下棋,恩師緩緩說道:“丕揚啊,小松品行端正,才學也尚可。如今渴望謀得一官職,你看能否再考慮一下他?”徐興誠懇地說道:“恩師,您的恩情丕揚沒齒難忘。但朝廷官員任免,關乎國家社稷,丕揚不能因私廢公,還望恩師理解。”恩師長嘆一口氣,無奈地離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知道了孫丕揚剛正不阿,在官員任免上的公正無私,但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恨,但他毫不畏懼。好在再也沒有人敢來找他走后門,平靜了幾日,太監找上了門。
這個太監雖只是四品官,但徐興心里清楚,他們勢力龐大。太監皮笑肉不笑地說道:“孫大人,聽聞吏部近日任免官員,咱家有幾個內侄,也想為朝廷效力,還望多多關照。”徐興微一拱手,不卑不亢地說:“公公,吏部任免官員自有章程,需考量才德,不可隨意安排。”太監臉色一沉,卻很快又恢復笑容:“孫大人,咱家也是為了朝廷著想。”
太監走后,徐興陷入沉思。他深知一旦妥協,公正將蕩然無存。可又不能得罪宦官,得罪了他們,自己也當不長,公正也會化為烏有。必須想個萬全之策,如何在不激怒太監的情況下,維護吏部的公正?
經過幾日的苦思冥想,突然發覺論資排輩也算是相對不錯的選擇,雖然可能會打擊一些真正有才學、肯干事的后起之秀的積極性,但確實是相對公正的。如果任由關系決定升遷,對官場的生態傷害更大,對大多數沒有背景的官員打擊更重,長此以往,危害不可估量,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再者送錢、走關系、跑官者上位后必會變本加厲的貪腐。但徐興又想到不能讓李軒笑話,決計不能用論資排輩這一招的。左思右想,突然想出了抽簽制度,連自己也嚇了一大跳。但這個也是個不是辦法的方法,相當于主動放棄了手中選任官員的大權以及眾人覬覦的肥缺分配權,相應地,權勢集團的索取權也隨之自然取消了。總之,大家都一樣,任何人都不能憑自己意愿來影響官員任用,一切由當事人手氣決定。
政策一出,朝堂嘩然,官員紛紛感嘆:“一個廉潔清正的好官,怎么就變成了這樣一個暮氣沉沉、敷衍了事的庸官?”十個官員有九個大罵孫丕揚昏庸無能,不負責任。
可時間一長,口碑出現了反轉。那些沒有背景、沒有門路、沒有關系的官員開始盛贊孫丕揚大公無私,絕對屬于對抗特權集團的良心擔當。
徐興開始還擔心這個辦法容易遭到攻擊,很可能半道就折了。后來才發現多慮了,幾方勢力相互博弈,最后竟然都默認了這種方式。
回到現實,徐興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歷史上孫丕揚就跟你一樣,創‘掣簽法’,以抽簽決定官職。”
徐興感嘆道:“看來論資排輩也并不完全錯誤。”
“是啊,我覺得吧,官員升遷的主流可以用論資排輩,但要打上兩個補丁:一是反向鞭策,考察官員,按5%的比例,對做的不好的降職淘汰,給官員一個懸在頭頂的鞭子;一是正向激勵,對確實優異的人才,按5%的比例可以彎道超車,但要有實名推薦,并有連坐制,一旦發現徒有其表,甚至出問題了,推薦之人應受到相應懲罰。當然,論資排輩適用于常態情形下,如果在極端狀態下,比如朝代之初、變法之際、亂世之時,那還真得‘不拘一格降人才’。”
徐興抓住前半句話,反擊道:“如果連坐,按照官員怕擔責的調性,可能沒人會去推薦別人的。并且就淘汰而言,是否可能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
“這……”李軒一時啞言。
“可以設立合理的免責事項,制度本來就是系統的,要打組合拳的。”林悅接過話題。
李軒欲言又止,輕輕搖了搖頭。
“對了,人不太靠得住,要用制度。”徐興像是發現了新大陸。
“沒錯,得靠制度。所以歷朝歷代都在總結前人教訓,完善制度。周朝剛建立時,實施分封制,將土地與百姓分封給諸侯,諸侯擁兵拱衛鎬京。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諸侯勢力做大并推翻了周朝統治。秦始皇吸取教訓,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意圖集權中央,但因地方反抗和嚴苛律法,秦朝迅速滅亡。漢高祖劉邦借鑒周秦經驗,采取折中策略,既保留同姓諸侯王以守護江山,又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管理,卻導致外戚勢力崛起,王莽篡位,漢朝幾近覆滅。劉秀重新建立漢朝后,轉而依靠宦官,造成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內耗不斷,間接導致了三國亂世。之后也是這樣,總之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徐興也知道:晉朝初建時通過分封同姓諸侯王鞏固統治,卻引發八王之亂與五胡十六國的亂世。隋文帝推行科舉制打破世家大族官場壟斷,因觸動權貴利益遭抵觸,最終歷二世而亡。唐玄宗設節度使防權臣擅權,埋下藩鎮割據隱患,安史之亂后擴充禁軍又致宦官干政,內外交困。宋朝趙匡胤“崇文抑武”穩固皇權,但對外征伐時盡顯頹勢,常受制于北方游牧民族。明朝朱元璋分封藩王引發靖難之役,設內閣制度本意集權,后因內閣成員變化致權力擴大,皇帝受制且黨爭不斷。清朝汲取前朝教訓對外戚、太監、權臣等加以管控,強化少數民族管理以構筑穩固中央集權體制,但后期封閉愚昧,在列強沖擊下走向滅亡。
“歷代的君王和輔政大臣就像給制度打補丁一樣,每個新王朝剛建立的時候都會對前朝的制度進行改進,想要解決問題、堵住漏洞。可這打補丁的過程中又會出現新的漏洞,最后整個制度體系還是會崩潰。”李軒說完,嘆了口氣。
“確實是沒有完美的制度啊。”
“嗯,是這樣,但你也不能以現代人的后知后覺來看待當時的制度,只要在當時是有利的,就是好的。比如像執政者做的有些決策,我們這時候看愚蠢不堪,可在當時確是上上之選。”
“比如呢?”
“走,先去吃飯,一會兒再帶你體驗一把,這次是皇帝。”
“從奴隸到大臣,現在到了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