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智慧:權衡利弊,追求最優結果的一門學問
- 王登舉
- 1611字
- 2025-08-20 15:15:27
7. 打破“鳥籠邏輯”,跳出慣性思維的怪圈
什么是“鳥籠邏輯”呢?“鳥籠邏輯”又稱“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的一個心理現象。想要深入了解這一心理現象,讓我們來看一則故事。
1907年,從哈佛大學退休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突然心血來潮,與自己的好朋友卡爾森打了一個賭:“我有辦法能讓你養一只鳥。”卡爾森搖了搖頭,認為這不可能,因為他從來沒想過要養鳥。不過,很快,他就推翻了自己的言論。
幾天后,為了給卡爾森慶祝生日,詹姆斯送了他一個漂亮的鳥籠作為禮物。卡爾森猜到了朋友的意圖,但他不以為意,并信誓旦旦地說:“我只會把這個鳥籠當作藝術品欣賞,絕不會養鳥。”
從那天以后,每次有客人到卡爾森家造訪,都會問他一個問題:“你養的鳥呢?什么時候死掉的?”卡爾森一次次地解釋,自己從來沒有養過鳥。然而,他的回答并沒有讓客人停止追問,他們繼續質疑道:“沒養鳥為什么會有鳥籠?”
久而久之,卡爾森對一次又一次的解釋感到麻煩,于是,他為了省事,就買了一只鳥回來養。這就是“鳥籠效應”,當人們習慣了籠子的存在時,往往會為此多買一只鳥,而不是把籠子丟掉。
鳥籠效應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慣性,是很多人難以打破的心理規律。思維慣性對人們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人們難以擺脫的牢籠。被這種思維定式困擾的人們,不再是自己思想上的主人,而是更多地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做出違心或錯誤的決策。
鳥籠效應具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好好利用,它可以讓我們養成很多好習慣。比如,張三是一個不愛看書的人,但他希望自己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于是,他給自己買了一個書架。買了書架之后,上面不放書就會顯得很奇怪。于是,他買了許多書回來,擺滿了書架。
書本放在書架上,朋友或親人看到了,會經常詢問他對于某本書的閱讀心得,想和他交流閱讀體驗。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張三只好主動去看書,認真閱讀總結,給親人朋友一個“交代”。久而久之,張三因為買了一個書架,而養成了閱讀習慣。這就是“鳥籠效應”帶來的積極影響。
然而,“鳥籠效應”也會給人帶來消極的影響,歷史上就有過這樣的例子。
有一次,箕子拜見紂王時,正好是紂王的吃飯時間。箕子觀察到,紂王吃飯與往日相比,發生了一點兒變化。這個小細節讓箕子大驚失色!因為箕子見識淵博,所以他能從一個小細節中預見紂王未來的悲劇。
到底是什么細節,讓箕子如此緊張呢?原來,那天紂王忽然用上了象牙筷子。這雙象牙筷子非常昂貴。按理說,作為一國之君,用一雙好筷子,也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不過,箕子從這雙象牙筷子中,已經預見到紂王日后的生活必將窮奢極欲。
象牙筷子,只是一個開始。當紂王漸漸習慣了使用象牙筷子、犀牛角杯和美玉碗時,他便不再滿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飲食必須是山珍海味,衣著必須是綾羅綢緞,居住的地方必定是瓊樓玉宇。后來,果然不出箕子所料,紂王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王宮里出現了酒池肉林和炮烙之刑,紂王也變得昏庸殘暴。
一個小小的細節,竟然改變了一個人,甚至改變了一個國家。由此可見,“鳥籠效應”的威力是巨大的。為了擺脫這種思維慣性的牢籠,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擺脫從眾心理,拒絕外界的影響。“鳥籠效應”能成為惡性循環,往往是受到外界的影響。一個壞習慣的形成,有時是因為從眾心理,使我們變得虛榮,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有時是為了應付外界的壓力,迎合他人給我們貼上的標簽,而做了違心的事情。
第二,保持開放性心態,開拓自己的思維和視野。在成長博弈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與自己的慣性思維作斗爭,時刻保持開放性心態,接納不同的觀點和認知。同時,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接納不同的人和事,包容不同的思想。
第三,保持清醒的頭腦,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想要避免“鳥籠效應”的陷阱,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他人的期待所左右,也不能在日復一日的習慣中迷失自我,走上錯誤的道路,做出不當的決策。此外,還要努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