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分論二
《易傳》詳說

孔子和《易傳》

《易傳》是戰國時期一部解說《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源于孔子,由孔子后學著書。《易傳》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系辭傳》上下篇、《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這“三圣三古”中的古,指上古、中古、下古。上古、中古,已經有了伏羲、文王兩圣,到了下古時代,又有圣人繼續解讀《易》。《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孔子喜歡《周易》,他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了《易傳》十篇。這十篇七種解讀《周易》的著作,就是《易傳》。到漢代,《周易》和《易傳》合起來被稱為《易經》。

至今依然有許多學者認為六十四卦和卦爻辭被稱為《易經》,而七種十篇解讀《易經》的著作稱為《易傳》,合起來稱為《周易》。這是著眼于《周易》的“周”,是無所不備的意思,很多人接受這樣的約定俗成的說法(包括本書)。也有人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認為在漢代的時候被稱為《易經》的,就是把文王推演的六十四卦和《易傳》合起來。兩種分法著眼點雖不同,但實質上皆無不可。只要說明理由,分類清楚,都可以采用。

相比《易經》,《易傳》更容易讀懂,因為它是解經之作,富有哲理。在《荀子·大略》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句子:“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占,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意思就是:真正通達《詩經》的人,無需解說,讀就好了;真正通達《易經》的人,無需占卦;真正通達《禮經》的人,無需由司儀輔助。因為他們的心與經典的精神完全相通。好一個其心同也!也就是認知與經典的精神完全相通,這也正是我們高揚《易傳》的理由。學習《易》,重要的是掌握易理,而不是用它來占卜。

需要說明的是,到北宋歐陽修那個時候,《史記》和《漢書》的說法遭到質疑。歐陽修認為《易傳》并非孔子一人所作。但他仍然承認“十翼”中的彖和象,也就是《彖傳》和《象傳》,由孔子所作。

近現代以來,也有許多學者通過考證,認為《易傳》不是孔子所作。比如康有為、錢玄同、馮友蘭、顧頡剛、高亨、郭沫若等等,皆持此說。顧頡剛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但是這些人都不否認《易傳》是孔門后學的作品,代表儒家思想。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就是孔子所作。另外,據說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也有不少間接記載證明《易傳》的作者大致是孔子,或者起碼是代表孔學思想的。

所以,即便否認《易傳》是孔子寫的,也并不意味著孔子與《易傳》就沒有關系,比如說史書就是極佳的證明材料。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一詞大家都熟悉,現在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把捆書的牛皮繩子都翻斷了好多次。另外,在文獻《論語》中,也有證據。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如果再給我幾年時間,五十以學易,那我就可以沒什么大的過失了。由此可見,孔子得到《易》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

《易經》為孔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營養,孔子對于《易》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這才有《周易》。《易傳》的整理傳承,是孔子“為往圣繼絕學”的典范。

《易傳》使《易經》完成了從占卜學到哲學的過渡,使其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說的七種十篇的《易傳》,它最大的特點便是沿襲了儒學中剛健奮斗的基本精神,然后進一步將其提升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賦予自然以人的品德色彩,提高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高度,創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易傳》也最終成為整個儒家最基本的哲學典籍。

《易傳》與易理

首先,《易傳·序卦傳》就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生焉”。這里就賦予了外在的、自然的天以肯定性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它直接地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產生了聯系。將天道類比于人事,天就變成了具有道德性甚至情感內容的天。古代是農耕社會,百姓尤其依賴天時,四時氣候風調雨順的話,生產和生活也會隨之順利。在沒有別的技術手段進行干預的情況下,天具有絕對的權威,人們往往會將感情期盼投射于天,祈禱它能夠順遂人愿,護佑萬方。今天我們看二十四節氣,依然會有這種感覺,即人們對天地和自然懷有親切的情感,甚至會產生感激之情。

《易傳》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呢?“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傳·系辭傳下》)意思是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品德是愛護生命。是啊!還有什么比愛護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德性的一種體現,若能進一步保護、促使生命之生生不息,于萬物流轉、變化中體會自然宇宙的規律,那便更能體現天地之至德了。

再來看段《易傳·系辭傳上》的原文:“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意思是學問德行乃至天下萬事萬物的具足富有,就是偉大的事業了。日新,又新,就具足盛明的德了。生生不息,變化前進不已,這就是《易》的本質性的含義。“生生”二字中,前面的“生”表示大化流行中的生命本體,后面的“生”為生命本體的本能、功用和趨向。二者相輔相成,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質。這“生生之謂易”,意思是生生不息、循環往復、革故鼎新,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本源。“生生”,乃是生命繁衍、孕育不絕的意思。

我們再以泰卦為例來進一步進行說明。《易經》以陰陽交感的“泰卦”來表達對變易的推崇。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泰卦的圖形。這泰卦的圖形太整齊、太平衡了,上面是坤卦,三個陰爻;下面是乾卦,三個陽爻。我們前面說過,泰卦在咱們文化中表示“安泰”,國泰民安。卦名很好,但卦象卻很奇怪。按理說應該是天在上,地在下,才是一個穩定的圖形。但是這里,它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地氣重而下降,天氣輕而上升,這兩者才能有個溝通交流,用學術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交感。泰卦的卦象就是“天地交,泰”。象征著宇宙間風調雨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最佳狀態。這種狀態出現的根源是陰陽相交。它著重于陰陽雙方的和諧和統一,也就是常說的泰和。看,這就是天地間的沖和之氣——這個“沖”出自《道德經》中的“道沖”——所形成的和睦、和諧。

figure_0041_0001

大家再琢磨一下,金鑾殿叫太和殿吧?這個太和殿,也常寫成“泰和殿”。雖然用兩個不同的字,但從文化上來講沒什么太大的問題。太和就是至高之和,和之至可謂大同,大同則必然安泰。還有,泰卦思想深刻之處,在于認識到相交會演變成相背——泰極必然否來。實際上,沒有什么否極泰來之說。因為泰卦是十一卦,否卦是十二卦。泰卦發展到頂端的時候會演化為否卦,可是這否卦要重新回到泰卦呢?得經過六十三卦的運動之后才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里邊的深刻道理。犯了錯要改正,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可是遇到好事后樂極生悲,這樣的情況卻經常發生。所以,居泰應該思否,居安應該思危。

《易傳》談論對立面轉化的立足點,在于一個“和”字。同時,它們也看重對立雙方的轉化。生命氣息遍及宇宙,讓宇宙成了一個有機的宇宙。陰陽、剛柔的推移變化過程無時無刻不在繼續。

由泰卦我們再深入一步,來解讀一下《易傳》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重要的命題。這個命題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至少有四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注重陰陽消長的過程。第二,注重陰陽互相滲透,剛柔交錯、剛柔相交而起的變化。第三,注重萬事萬物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可以說,《周易》就是這樣,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生生不息地變化。第四,陰陽兩極是相通、相融的統一體,也就是我們說的“泰極否來”。這是對六十四卦《周易》的提升與概括。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段《易傳·系辭傳上》的原文: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這個原文的意思就是,宇宙間陰陽二氣不停地切摩變化。八卦所代表的天地間八個基本物象不停地相與鼓動變化,于是產生了宇宙萬有。比如說以雷霆之氣鼓動萬物的生機,以風雨疏散潤澤萬物的氣機。日月的運行構成了人間的晝夜寒暑。乾為天、為父、為陽,是構成男性的象征。坤為地、為母、為陰,是構成女性的象征。乾為天,代表時間,故知天地之大始。坤為地,代表空間,故能作成萬物。乾為天,昭然運行于上,而晝夜攸分,是容易讓人理解的。坤為地,渾然化為萬物,是以簡易為功能的。“易則易知,簡則易從。”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是啊,簡易則易于知解,簡易則易于遵從。這樣才有親切感,這樣才能成功。比如以說話的方式而論,什么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呢?說得少,就是說得好。易理深刻么?當然很深刻。但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是說,易的道理是如此的簡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一陰一陽就構成了宇宙間紛紛繁繁的變化。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大道至簡”,就要把它化作一個最簡明的、最簡練的、最簡易的方式,來抓住它的核心與精髓。如果我們能了解天下的道理,那就能與天地同參,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所以,《周易》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奈曼旗| 宜良县| 响水县| 高邑县| 青神县| 辽中县| 夏津县| 龙州县| 靖州| 启东市| 武夷山市| 黑水县| 拜泉县| 开封县| 皮山县| 柳林县| 黎川县| 嵩明县| 南和县| 罗城| 深水埗区| 邯郸县| 耿马| 江达县| 宜君县| 得荣县| 青川县| 泰安市| 襄垣县| 久治县| 田东县| 陆丰市| 汾阳市| 三河市| 三穗县| 青田县| 三原县| 芜湖市| 雷山县|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