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訓兒俗說》譯文和點評

一、為什么要先立志?立什么志?

【譯文】

立志第一

你現在十四歲,明年就十五了,正是立志求學的年紀。你要立志成為“大人”。“大人”之學“在于彰顯本自具足、光明的德性,并將這種德性推廣惠及萬民,最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不僅是我們儒家學問的正統傳承,更是自古以來圣賢治學的根本準則。只因后世儒生的錯誤解說,才使得這些根本準則變得模糊不清,正學之道被埋沒。我在求學過程中,最初受教于龍溪先生,才略知門徑;后來又鉆研七年,稍稍領悟其中道理。現在我把這些要義給你點明說透。

“明德”不是別的,就是人心中那個虛靈不昧的本體。這個心體在圣人身上不會增加,在凡人身上也不會減少;你想擴展它,它不會變大;你想限制它,它也不會變小。自人類從天地間誕生以來,它不曾產生過,也不曾消失;既不曾被污染,也不曾被凈化;既不曾開啟,也不曾被遮蔽。所以說它是“明德”。這個心體不會被人的氣質稟賦所局限,也不會被物質欲望所蒙蔽,是萬古以來永遠光明的存在。

你現在還是個孩子,可能覺得自己離圣人很遙遠。但其實你心里能分辨是非的那個地方,就是你的“明德”。只要不蒙蔽這個本心,就是在“明明德”。針眼那么小的空間,和整個宇宙的虛空沒有差別。我們普通人一念之間的明覺,和圣人完全的智慧在本質上也沒什么區別。如果你把圣人想象成清凈光明的樣子,把自己和普通人看作昏暗污濁的,這就執于表象了。現在你立志求道,若不認識這個本體,反而在心上再生出個心來,向外尋求真理,執于表象用功,只會越求越遠。這個德性本來就是光明的,你只需讓它自然顯現,不用添加一絲一毫,無修而修,無證而證,這就是“明明德”。

然而“明德”并非個人私事,而是與天下萬民在共處中達到的一種境界,所以還要體現在“親民”上。把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就是親,視國為家就是親。看到百姓來到面前,待他如同自己的孩子,即所謂“如保赤子”。這才是親民的真正境界。你現在還沒做官,沒有百姓需要管理,但只要與人接觸,就要視對方如至親骨肉才算親民,敬重對方如父母才算親民。若有心存不善的人,要生起憐憫之心,能教導的就多方開導,不能教導的就引咎自責來感化他。即便未必真能有益他人,但立志就當如此。

然而,“明德”“親民”不能馬虎敷衍,所以還要追求“止于至善”。就像人在外行走,不邁步就不能到家,但若只是執著于行走,就永遠進不了門。又比如,人要渡河,不上船就過不去,但若只是乘船而不懂舍舟,又何時才能到達彼岸?同樣,現在你立志求道,不學習就不能入道,但若只顧埋頭學習,又怎能真正得道?所以,既然知道要學,還要懂得“止”。“止”就是不做刻意追求的意思。道理本來就是現成的,哪需要刻意造作?哪需要人為修造?只要能夠順其自然,便終究圓滿。《易經》說:“遵循天道就是善。”善是本性中的道理,至善則是最高最徹底的道理。就像人走路,如果到了盡頭,就無處可去,自然就會停下來。所以,不達至善,有什么理由真正停止?至善而不知停止,又怎么知道是至善?

這個“明德”原本就光明朗照,如同虛空一般清凈。只要一產生念頭、動用心思,就偏離了這個本然之體。我親近萬民、廣施功德,這些是本自具足的,不需刻意修習添加。遇到機緣就自然施行,機緣消失就停下來。如果不能堅定地相信這就是道,反而想要刻意造作、追求功用,那都如同在夢中妄作胡為。

“明德”“親民”“止至善”這三者其實是一回事。當我彰顯光明德性時,就不會只滿足于自己一個人的修養,而是要把光明的德性擴充到全天下。古代圣賢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他們對百姓萬物懷有悲憫之心,而這種悲憫恰恰證明了明德的存在。所以,當一個人真正達到至誠盡性的境界時,他的德性就已經包含了天地萬物。在實踐明德和親民時,不能執著于外在形式刻意追求,而要達到一種不刻意追求、不執著形式的境界。因此首先要懂得“止”的道理,明白這個“止”的含義,然后依此修行。這樣的修行,本質上是不修之修;而依止而修,就是以不修為修。以不修為修,是本性的自然展現;修即無修,是修行與本性合一的境界。圣人之學大致可分為“性”與“教”兩種途徑:保持本心不迷失,遇事自然明白,不需刻意思考就能領悟,不需勉強就能合乎中道,這是“性”的途徑;先明白善的道理,然后實實在在地踐行,這是“教”的途徑。現在有些人要么把修行看作刻意的作為,追求千修萬煉、勤苦求成,這是執著于“教”;要么認為本體是現成的,放任自流就是最高境界,這是執著于“性”。這兩種都偏離了中道。正確的做法是先認識本性,然后依本性來實踐教化,這樣才能不偏不倚。

【點評】

一講到立志,很多人會覺得是陳腔濫調,馬上想起小時候寫作文“我的理想”,全是要當科學家、飛行員、人民教師之類,都是為了迎合老師,迎合社會主流價值觀。這當然偏離了“立志”的本義,漢字的“志”,意思是發自內心的愿望。發自內心,這是立志的一個前提。

袁了凡告誡他兒子:你今年已經十四歲了,明年就是十五歲了,應該立志了。為什么要立志呢?立志是為自己的人生確立一個目標。據說,哈佛大學做了一項長達25年的實驗,主題是“關于目標對人生的影響”。實驗者選定一群智力、成長環境、學歷很接近的年輕人進行了測試,發現這群人里有27%完全沒有目標,60%目標模糊不清,10%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經過25年的跟蹤,發現完全沒有目標的人大多數處于社會底層;目標模糊不清的人大多數處于社會中下層;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的人大多數處于社會中上層;有清晰而且長期目標的人大多數成為精英。

這個實驗反映的是一個常識:有目標的人比沒有目標的人更容易有所成就。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名著《管理的實踐》中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主張“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他認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因而“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瑞·達利歐在《原則》中說,個人進化過程通過五個不同的步驟發生。如果能把這五件事做好,你幾乎肯定可以成功:

1.有明確的目標;

2.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并且不容忍問題;

3.準確診斷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4.規劃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來踐行這些方案,實現成果。

目標顯示了一種意欲,如果你沒有意欲,那怎么可能做成事情?所以我們教育孩子,首先是要激發他內心的愿望。所謂立志第一,并非強加一個目標給孩子,而是激發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的目標,一旦他自己想要了,就會自覺地去學習。

立志,就是要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對此袁了凡的看法是,要立“大人”之志。這里的大人,不是大人小孩的“大人”。漢語里“大人”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斯干》中的“大人占之”,指的是太卜,即執掌占卜的官員。《易經》里乾卦爻辭:“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孟子說到什么是“大人”時——“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想要成為“大人”,先要有宏大的胸襟和格局,以及宏大的志向。有了宏大的志向,就不會受到那些煩瑣細小的事情影響。王陽明則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也。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所謂“大人”,就是胸懷天下的人,假如此外還有其他作為標準有各種分別心,就是小人。

簡單地說,所謂“大人”就是一種完美的人格。“大人”之志,就是要自己成就一種完美的人格,也就是要“成圣”。怎么樣才能成為“大人”呢?袁了凡直接引用了《大學》里的一段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大學》里的“大學之道”。在“親民”,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個是把“親”解釋為“新”,意思是革新人民的不良習俗。另一個是解釋為親近、仁愛,愛民,同時又教化民眾。不管哪一種解釋,大致的理路是相同的,要成就圣人的人格,第一是要弘揚明亮的德性,第二是要擴展到民眾,第三是要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這個理路,孟子可能講得更為清晰: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講了人的六個精神境界,也可以說自我完善的六個環節。第一境界“可欲之謂善”,大意是我想要向善,這就是善了。也有解釋說,可欲是可愛,是別人覺得你可愛,就是善。第二境界“有諸己之謂信”,大意是凡是向善的愿望,都一一落實到自己身上,這叫信。第三境界“充實之謂美”,就是落實到自己身上之后,不斷發自內心地去充實、提高,這叫美。第四境界是“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自己充實了、提高了,還去影響到別人,自己發光了,還去照亮別人,這就叫大。第五境界是“大而化之之謂圣”,不僅大,而且能夠大而化之,就是圣,就是可以變化無窮,可以改變世界。第六境界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就是和天地合一,按照天道運行,達到神的境界。

這個意思后來被儒家簡單地歸納為“內圣外王”。“內圣外王”原本是《莊子·天下》篇里的概念,“內圣”是人格上的理想,“外王”是政治上的理想。儒家借用這個概念,把它作為做人的最高標準,所謂“內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外王”就是要用這個最好的自己去影響別人,從而推行王道。如何“內圣外王”呢?《大學》中的八個條目是基本的路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五個是“內圣”,后面三個是“外王”。

袁了凡講的要立“大人之志”,用儒家的套話無非是要立志成圣,即成為一個圣人,成為一個內圣外王的人。這對一個有追求的人來說,確實是一輩子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這個目標高于任何世俗的目標,是一個大的目標,抓住了這個大的目標,你的人生就像有了一個最根本的引擎,或者說有了根源。只要不斷努力,就能生機勃勃,茁壯成長。

為什么立志要立圣人之志?王陽明講得十分清楚:“立志之說,已近煩瀆,然為知己言,竟亦不能舍是也。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謂道德者,功名而已;所謂功名,富貴而已。‘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喜歡說的“降維打擊”。一個心懷慈悲的人,抱著利他心的信仰去從事商業,雖然也要遵循商業邏輯,但是,他所產生的能量會超越商業。同樣是追求100萬元的利潤,一個單純的商人會把100萬作為目標,而具有利他信仰的商人會把100萬作為一個實現利他目標的手段。前者很容易成為100萬的奴隸,而后者一定不會執著于100萬這個數字,他有更廣闊的視野。

假如袁了凡講立志,只講“立大人之志”,然后強調要懂得仁義禮智、克己復禮之類,那不過是儒家做人理念的重復。袁了凡說自己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最初得到龍溪先生的教誨,才知道一些頭緒,后來又參悟探求了七年之久,總算有所省悟。省悟了立志最根本的在于“明明德”,明明德一般的解釋是弘揚內心明亮的德性。袁了凡進一步把“明德”理解為心體,即心的本體。不管什么人,都有這個“心的本體”,在圣人那里不會增加一分,在凡夫那里不會減少一分。只要你回到了這個心的本體就自然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所以他告誡兒子立志求道,一定要先識這個心之本體,不需要刻意用功去求什么,而是讓這個心體的自性光明展現出來就可以了,這就是不修而修。

什么叫不修而修呢?性、教并重。從性的層面而言,你本來就具有心的本體,或者說,你本來就有符合天理的本性,只要做回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造作,不需要想來想去,也不需要刻意修行,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從教的層面而言,雖然你本來就有心的本體,但是因為各種欲望泛濫,這個心的本體被遮蔽了,所以仍然要透過一定的修行才能回到那個本體。簡單地說就是當你立大人之志時,雖然有各種學習和修煉的方法,但一定要先有一個意識,就是你有一個心的本體,真正的目的是回到這個心的本體。這樣你才不會迷失。換一種說法,立志首先要解決的并非成為什么人、做什么事、用什么方法,而是回到心的本體,一旦你回到心的本體,再來開展你的人生,相當于從根源上開始,也相當于從制高點開始。

袁了凡這個思路,非常具有啟發性。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在幫助孩子立志時,至少有五個層面可以把握:第一,幫助孩子學會制定目標,懂得以“目標管理”來實現自己的追求;第二,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第三,幫助孩子找到一生的熱愛;第四,幫助孩子懂得做人的重要性,人的品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第五,幫助孩子理解“心體”的重要性,如果袁了凡講的心體不太容易理解,那不妨先把它看作“情緒管理”,這是我們在孩子的立志教育中特別缺乏的,我們往往強調了外在目標的重要,卻忽略了立志、“確立心智”。如果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學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懂得回到內心,那他已經站在立志的最高層面。用巴菲特的話來總結:靜下來,就已經贏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调兵山市| 宝山区| 中宁县| 青浦区| 中西区| 巍山| 方山县| 天水市| 蕉岭县| 永兴县| 库尔勒市| 秀山| 珲春市| 诸暨市| 汉寿县| 河池市| 德阳市| 丽水市| 黎川县| 南汇区| 梁山县| 额尔古纳市| 衡阳市| 福建省| 海淀区| 新化县| 绍兴市| 新源县| 冷水江市| 河池市| 晋江市| 缙云县| 荔波县| 镇沅| 富锦市| 八宿县| 阜平县| 疏附县| 荃湾区|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