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這天,雷聲在云層里滾了滾,巷子里的積雪開始融化,順著屋檐滴成串,像掛了串透明的珠子。李建軍的玄孫媳婦蹲在老槐樹下,手里捧著包花籽——是王磊的后人去年秋天收的,紙包里還混著片干枯的餛飩葉,帶著點淡淡的麥香。
小孫女穿著雨靴在泥水里踩,濺起的水花打在褲腿上,像畫了幅歪歪扭扭的畫。“慢點踩,別把花籽踢飛了。”女人抓住孩子的腳踝,幫她把雨靴上的泥蹭掉,指尖觸到樹皮上的嫩芽——裹著層褐紅的殼,像顆攥緊的小拳頭,正憋著勁要往外冒。
老人坐在廊下的竹凳上,手里拿著把舊鋤頭,木柄被磨得油光锃亮,是趙剛當年在院子里種菜時用的,鋤頭刃上還留著點銹跡,像藏著些沒說盡的春天。“等這場雨下透了,就能種花了,”老人用鋤頭輕輕敲著地面,“你王太爺爺總說,驚蟄種的花最潑辣,像他的餛飩湯,熬過寒冬才夠味。”
孩子舉著朵剛冒頭的蒲公英跑過來,絨毛沾在她的手套上,像撒了把小傘兵。“太爺爺,這是星星變的嗎?”她把蒲公英湊到老人面前,風一吹,絨毛打著旋飛走了,落在泥地里,像給土地蓋了層薄紗。
“是呢,”老人笑著點頭,目送絨毛遠去,“你李太爺爺送快遞路過田野,總愛摘把蒲公英回來,說‘給屋里添點春氣’;趙太爺爺就找個破碗當花盆,結果蒲公英的根把碗底都頂破了;王太爺爺笑得直不起腰,卻偷偷往碗里加了把餛飩湯的骨渣,說‘這樣長得壯’。”
張哥的曾孫扛著鐵鍬過來,鍬頭上還沾著新翻的泥土。“李大爺,幫您把花池翻松了,”年輕人把鐵鍬往地上一戳,“這土跟當年趙爺爺種蘿卜的地一個味,肥得很!”
老人摸著濕潤的泥土,指尖沾著點青草的腥氣。他想起很多年前的驚蟄,三個年輕人在合租屋的小院里翻地,李建軍的快遞筐裝著剛買的菜苗,趙剛的警棍當扁擔挑著水桶,王磊則把餛飩店的泔水攢起來當肥料,說“廢物利用才叫會過日子”。汗水混著雨水淌下來,他們卻笑得比誰都歡,說“等秋天,咱仨就有菜吃了”。
女人把花籽撒進花池,孩子跟在后面用小手扒土蓋籽,指甲縫里塞滿了泥,像戴了副棕色的手套。“你王太奶奶說,種花得用手指按按,讓籽跟土貼得近點,”女人教孩子把土壓實,“就像人心,得貼得近點才暖。”
雨又開始下了,細細的雨絲落在花池里,濺起小小的水花。孩子舉著趙剛的舊草帽當傘,蹲在花池邊不肯走,說要“陪花籽睡覺”。老人看著她的背影,突然想起當年丫丫也是這樣,守著王磊種的向日葵,說“要等它們長高了,給爺爺們當傘”。
雨停時,天邊掛起道彩虹,一頭搭在餛飩店的屋頂,一頭落在花池里,像座彎彎的橋。女人拉著孩子往屋里走,孩子卻頻頻回頭,說“花籽在跟彩虹招手呢”。老人望著花池里的新綠,仿佛看見無數株嫩芽正破土而出,帶著三雙手的溫度,向著陽光生長。
“其實啊,”老人對著花池輕聲說,“最嫩的不是新芽,是心里頭的盼頭。”
暮色漫進巷子時,檐角的水滴還在叮咚響。花池里的泥土漸漸安靜下來,藏著花籽的夢,藏著雨水的潤,藏著三代人掌心的溫度。這盼頭里有泥土的腥,有花籽的甜,有三個年輕人對日子的熱望——李建軍盼著快遞多跑幾單,王磊盼著餛飩店多來幾位客人,趙剛盼著巷里平平安安,他們把日子過成了這花池里的籽,看似沉寂,卻在每個春天,都憋著股勁要冒頭,要開花,要把暖人的故事,再講一遍。
夜里,老人聽見窗外有窸窸窣窣的響,拉開窗簾一看,是孩子拿著小水壺在給花池澆水,月光灑在她身上,像披了件銀衣裳。遠處的餛飩店還亮著燈,王磊的后人正在收拾東西,燈光透過窗欞,在花池上投下塊暖黃的光斑,像句對春天的承諾:
“別急,花會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