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九月初五。
秋雨初歇,三營屯城外的軍營內泥濘不堪,火把將泥地映成一片赤紅。崇禎踩著爛泥深一腳淺一腳前行,玄色箭衣下擺濺滿泥點。英國公張惟賢、成國公朱純臣緊隨其后,遼鎮副總兵祖大壽則面色緊繃——他剛因所謂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虛報問題被皇帝私下敲打了一番。引路的孫祖壽舉著火把,躍動的火光映亮他棱角分明的臉龐,眼底血絲未消。
“陛下,就在這帳里。”孫祖壽掀開低矮營帳的油布簾,濃烈的汗餿味混著草藥氣撲面而來。十余名傷兵見皇帝親臨,掙扎著要起身行禮,被朱由檢抬手按住:“都躺著!朕今日不是天子,是兵部來聽弟兄們說句實在話的書辦!”
他順勢坐在一條破長凳上,拍了拍身旁草鋪:“坐近些。朕問你們——去年寧遠城外打韃子,建奴的披甲兵沖陣時,你們手里的家伙可還頂得住?”
一片死寂中,獨臂青年突然嘶聲道:“頂個屁!餓得眼冒金星,長矛揮兩下就脫力!”他空蕩的左袖管隨風晃動,“韃子重箭射來時,俺連舉盾的力氣都沒……”
“放屁!”角落里滿臉刀疤的老卒捶地怒吼,“力氣?老子年輕時餓著肚子照樣捅死過韃子!可咱們的刀砍在他們棉甲上跟撓癢似的!”他抓起墻角一把舊弓,雙手一掰竟吱呀作響,“您瞧瞧!寧遠城頭暴雨一澆,弓弦軟得像面條——可建奴的角弓怎么就不那么怕潮......”
崇禎轉向祖大壽:“祖將軍!你在遼鎮和建奴真刀真槍干過多年。你說——為何建奴兵能扛重甲沖鋒?為何他們的弓矢能比咱們的能扛潮?莫非他們喝風飲露不成?!”
祖大壽被皇帝灼灼目光逼得喉頭發緊,硬著頭皮道:“回陛下!建奴…雖無餉銀,卻有莊田!”他見張惟賢使眼色,索性豁出去,“八旗兵丁每人分地六十畝,掠來的漢民為其耕種!收成七成歸兵,三成歸旗主……便是包衣奴才,也能日食兩頓高粱飯!”他想起寧遠城下那些膘肥體壯的八旗馬,聲音發澀,“戰馬更由莊田苜蓿精飼,比咱明軍瘦馬強出數倍……”
祖大壽說的這些,崇禎其實都知道,后世的史料上都有記載,他那個酷愛明史的高老師和他閑談的時候也經常討論這些問題——在他和高老師看來,入關前的八旗軍制其實就是明朝衛所制的加強版,提升了旗丁的政治地位,讓他們享有更多的特權。不過滿清在關外的時候就那么點地盤和人口,這個特權也特不到哪兒去。所以,當時普通八旗兵戰斗力真正的保障還是土地!
土地是封建軍隊的根本!
崇禎接著又問祖大壽道:“祖將軍,你在寧遠和建奴真刀真槍干過幾場。你的家丁如何?”
祖大壽被皇帝問到家丁,頓時挺直腰板:“回陛下!臣的遼鎮健兒每頓必有一斤米、二兩肉!弓必用柘木,箭鏃必足三錢!”他瞥見張惟賢使來的眼色,卻渾不在意地繼續道,“臣麾下最精銳的家丁,則是人人雙馬,鐵甲護身......”
“哦?”朱由檢突然截住話頭,仿佛閑聊般問,“雙馬鐵甲——這般耗費,俸祿夠使么?”
祖大壽咧嘴一笑:“俸祿哪夠!好在臣在寧遠給家丁們分了莊子,每丁二百畝地。收成好的年景,自給自足不說,還能攢錢添置器械......”
帳內驟然死寂。張惟賢手中的火把猛地一晃,朱純臣的靴跟無聲地碾進泥里。崇禎卻撫掌而笑:“妙啊!這不就是太祖爺的軍屯制嗎?”他突然轉向角落一個瘦小士兵,“你呢?家里有幾畝屯田?”
那士兵在皇帝注視下瑟瑟發抖:“小、小的入營十年,莫說屯田,連房基地都沒分到.....
“不可能!”朱由檢驟然變色,目光如刀掃向孫祖壽,“洪武定制:凡衛所兵,人授田五十畝!薊鎮最多時轄山海、永平、密云等三十八衛,如今還能運轉的至少還有二十個。每衛五千六百兵,該有二十八萬畝軍田,二十個衛該有五百六十萬畝!這些土地何在?總不會憑空消失了吧?”
五百六十萬畝......這可是個馬蜂窩啊!
孫祖壽撲通跪倒,喉結滾動卻說不出話。火光映著他額角的冷汗,滴落在泥地上。
“英國公!”崇禎猛地轉向張惟賢,“您家世代掌中軍都督府,說說這軍田數目對是不對?”
張惟賢臉色煞白,強自鎮定道:“陛下明鑒......軍屯舊制年久廢弛......”
“廢弛?”朱由檢突然抓起地上一把泥土,黑黃的泥漿從他指縫間滲出,“朕倒要問問,這些本該養兵的田土,是飛上天了,還是沉入地了?”他踏前一步,靴子碾著爛泥發出咯吱聲響,“或者.......是被誰吞進肚子里了?”
火把噼啪爆響,帳外一陣秋風卷過,濕漉漉的涼風卷進帳簾。
“成國公。”天子的聲音冷得像冰,“你管著后軍都督府,薊鎮軍田冊檔總該有數?”
朱純臣的膝蓋幾乎要彎下去:“臣......臣即刻清查......”
“是該清!”崇禎突然抬高聲量,“太祖高皇帝立衛所,本為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而今......兵無寸土!將吃空餉!韃子破關如入無人之境!再這樣下去,大明要亡了!大明亡了,你們給誰去當英國公?當成國公?”
雷鳴般的怒喝在狹小軍帳里回蕩。傷兵們蜷縮在草鋪上,獨臂青年盯著皇帝衣擺的泥點,渾濁的眼里第一次燃起火光。
“孫祖壽!”崇禎的矛頭陡然轉向,“明日帶朕去看軍屯!從山海衛開始,一畝畝看!朕倒要瞧瞧,是哪些碩鼠啃空了長城的根基!”
“臣......遵旨!”孫祖壽重重叩首,額頭砸進泥水里。
......
三屯營的巡撫衙門內,燭火在穿堂秋風中明滅不定。魏忠賢穿著一件素色官服跪伏在冰冷的青磚地上,額頭緊貼磚縫。
“萬歲爺...”魏忠賢的嗓音沙啞,顯然承受著極大的壓力,“薊鎮五百余萬畝軍田,幾乎牽涉到了北京城內的全部勛貴,還涉及到上百家世襲指揮使、指揮僉事的武官世家,連英國公府、成國公府、定國公府也吞了不少。若徹查到底,恐逼得他們狗急跳墻啊!”他猛地抬頭,燭光映亮他眼底血絲,“當年張居正丈量天下田畝,死后還被掘墳鞭尸。這土地里的血,比戰場上更腥!”
崇禎正用朱筆圈劃《九邊軍鎮輿圖》,聞言筆鋒驟停,一滴朱砂落在宣府鎮的位置:“九邊十三鎮,轄一百七十多個衛所,原額軍田七千多萬畝——而今實數不足三成!”他突然擲筆,墨點濺上魏忠賢慘白的臉,“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崇禎壓著怒火道:“十三鎮年需餉銀八百多萬兩,朝廷歲入不過六百萬;軍糧原本全部自給,如今八成靠地方補給,需要三百六十萬石。可九邊重鎮都在北方苦寒之地,南方的糧食很難送達。只能靠軍鎮所在省份補給,而陜西一省就養著五個鎮,陜西這兩年都是大旱......”
魏忠賢這時想起天啟六年陜西巡撫奏報全省大旱,糧食嚴重減產,五鎮協糧難以籌措的奏本,當時自己正忙著給遼東撥軍餉,只朱批了“酌情處置”四字。
“朕不要全部土地,”崇禎蹲下身,“朕現在只要薊鎮、昌平、宣府、大同四鎮半數田畝。”他扳著手指如商人算賬,“四鎮原額田兩千多萬畝,半數也有一千余萬畝。若以百畝養一兵,可蓄精兵十萬!”火光在他眸中跳躍,“朕也不要這些土地,都劃給孫祖壽、祖大壽、趙率教、滿貴這樣的良將管理,他們要拿來養自己的兵,朕也不問。另外,朕還會把大同、宣府、昌平、薊州、永平、關外等處的商稅都劃給各鎮,讓他們多少能籌點銀子,手里能多一點活錢!”
魏忠賢渾身一震。他聽懂了皇帝話里的機鋒:這是要用軍田建藩鎮!這是在飲鴆止渴啊!不過據他所知,孫祖壽、趙率教、滿貴都還是忠心的。至少在他們手里,三個藩鎮是會效忠皇帝的,祖大壽則不好說......但只要有藩鎮節度可當,他也不至于投建奴。
至于將來......會不會搞出中唐、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那就不知道了。
崇禎突然輕笑:“安史之亂后,大唐又活了一百四十四年......”他話鋒一轉,“魏公公,你知道朕為什么要留著你和你的那些黨羽嗎?”
崇禎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魏伴伴,你以為朕不知道那些勛貴們在西山腳下圈了多少地?三個公府吞掉的土地都在二十萬畝往上,甚至連孫祖壽他們家,也占了昌平衛的不少土地。”他的聲音低沉而危險,“這些蛀蟲,啃食大明二百年,早把梁柱都蛀空了!”
魏忠賢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他聽出了皇帝話中的恨意。
“南方那些文官?”崇禎冷笑一聲,“他們連現在這點稅都不想讓他們的家鄉交齊,讓他們多出一分銀子補北方勛貴、世襲武官貪出來的窟窿?比登天還難!“
崇禎眼中寒光凜冽:“所以朕才留著你們。”他俯身向前,聲音壓得極低,“至少你們這些閹黨還知道遼東要是守不住,大家都得完蛋。”
魏忠賢渾身一震。他忽然明白了皇帝的算計。
“記住,”皇帝的聲音輕得像羽毛,卻重若千鈞,“朕可以容忍你們貪一點,但絕不容忍你們誤了邊防。九邊要是垮了...”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大家都得玩完!另外,什么地方能貪,什么地方不能貪,你們最好想清楚一些!還有,你們貪你們的,朕的議罪銀還是要收的!要不朕吃什么?”他最后又是一頓:“現在,去把孫祖壽、張惟賢、朱純臣、祖大壽給朕叫來,朕先見孫祖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