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頭落地的瞬間,光束凝成的“匣中玉”三字尚未消散,林羿俯身拾起,指尖未停頓,直接將其插入發簪校準孔。
數值流恢復,但第七諧波偏移加劇,頻率波動呈現出規律性震蕩,與昨夜實驗室外圍捕捉到的0.3秒信號波動完全吻合。
他未調取歷史記錄,而是將共振平臺切換至被動接收模式,屏蔽所有主動掃描信號,防止外部錨定波再次鎖定系統頻段。
主控臺屏幕依舊拒絕加載完整矩陣結構,僅允許運行殘缺模塊。林羿調出導管模型,將林昭《女媧補月圖》中月亮裂痕的幾何參數嵌入末端缺口,模擬星瞳觀測者的投影修正路徑。
系統短暫響應,銀液自箭頭裂痕滲出,沿模型表面螺旋凹槽緩慢爬行,但在分形分支末端停滯,無法完成閉環導通。
林羿取出屏蔽柜中的冷藏樣本盒,打開密封層,取出一枚貼有編號的基因芯片——十年前林昭出生時采集的臍帶血DNA。
他深知這枚芯片可能藏著關鍵線索,為后續研究提供至關重要的數據支撐,隨后將其插入生物共振槽,平臺啟動活體錨點模擬協議。
導管模型內部結構微光流轉,銀液重新流動,沿著分支路徑延伸,在末端形成微弱光斑。主控臺彈出提示:“初始化協議激活,能量路徑校正中。”
銀液突然逆流,脫離模型表面,懸浮空中,凝成一株微型青銅神樹虛影,高約三十厘米,枝干紋路與林昭首次覺醒時具象化的神樹完全一致。虛影持續0.7秒后崩解,銀液墜回平臺,恢復液態。
林羿未記錄現象,而是立即調取實驗室全域量子場監測數據,確認是否伴隨高維能量泄露。讀數正常,無異常輻射,但第七諧波背景噪聲提升12.3%,表明外部同頻干擾源仍在持續施加壓力。
他切斷共振平臺電源,將導管模型與DNA芯片收回屏蔽柜,取出量子觀測器發簪,調整至深海頻段接收模式。
共工·滄溟曾在第六章留下一組加密節點坐標,嵌入太平洋靈脈監測網絡。林羿輸入模擬鯊魚齒密鑰的共振頻率,三次嘗試后,系統響應,接入海底數據流。
靈脈波動曲線實時呈現,基頻180Hz,與實驗室矩陣啟動頻率完全同步。能量峰值指向馬里亞納海溝深處,坐標與林昭星門投影儀曾自動生成的位置重合。
數據流中夾雜一段0.3秒的語音片段,非數字編碼,而是真實聲波記錄。他剝離背景噪聲,提取聲紋頻譜,比對數據庫,確認發聲者為共工·滄溟。語音內容模糊,僅能辨識末尾重復句:“她不在海底。”
“她”未指明身份,但結合懷表盒內螺旋壓痕與妻子失蹤事件的時間重疊,該信息無法排除關聯性。林羿未進一步分析,而是將靈脈同步數據導出,加密封存,標記為“外部驗證一級證據”。
通訊終端震動,加密頻道自動接通。畫面未顯示姬長庚本人,而是傳回一張高精度掃描圖像——月球背面青銅碑拓本。
碑面銘文清晰,結構古奧,筆順磨損痕跡與林昭工具箱內刻寫的女媧符文完全一致,誤差小于0.0005度。
林羿調出工具箱三維掃描記錄,比對昨夜23:17新增劃痕,位置與拓本某處裂紋走向重合。
他未立即回應,而是將拓本圖像導入字符解析系統,嘗試逆向推導銘文語義。
系統反饋:該符文體系非單一語言,而是多重基因鎖編碼的疊加態,需配合特定生物頻率才能激活完整信息層。他調出林昭近期生理數據,發現其腦波在深度睡眠時會自發進入θ-γ耦合狀態,與符文共振窗口匹配。
頻道再次震動,姬長庚影像浮現。他坐在書房,手中捧著那塊裂開的玉璽,神情如常,未提昨夜玉璽內部箭頭碎片暴露之事。
林羿面無波動,僅道:“拓本有裂痕,需原件比對,才能確認符文完整性。”
姬長庚未接話,片刻后回傳一句:“火種不滅,輪自轉。”
林羿關閉頻道,未再嘗試聯絡。他調出實驗室備用量子計算機,啟用離線模式,將拓本符文、林昭DNA共振數據、靈脈同步曲線三者疊加建模,生成日輪矩陣原型的最小可行運行結構。
結構模型完成,他將導管模型置于共振平臺中央,重新插入DNA芯片,啟動初始化協議。主控臺屏幕閃爍,彈出最終確認提示:“是否啟動日輪矩陣原型?警告:本操作將觸發全球靈脈共振,無法逆向終止。”
林羿按下確認鍵。
平臺銀液全面激活,沿導管模型螺旋上升,在空中形成直徑兩米的環形光陣。光陣邊緣帶齒,中央兩針交錯,形態與懷表表盤完全一致。光陣旋轉,頻率由慢至快,最終穩定在180Hz,與海底靈脈同步。實驗室所有儀器讀數瞬間歸零,隨即被一股外部能量流覆蓋,全球二十四處靈脈監測點同時上報異常波動。
光陣中心浮現投影——非文字,非圖像,而是一段動態能量流向圖。圖中十二條主脈從不同大陸延伸,匯聚于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再經由一道垂直通道向上貫通,終點指向月球軌道某點。林羿調出月球地形圖,比對終點坐標,發現其正對應阿波羅計劃曾記錄的“后羿射日”青銅碑位置。
投影持續十秒后消失,光陣能量回落,銀液退返導管模型,系統提示:“原型運行完成,能量傳導路徑驗證通過。下一階段需‘星瞳觀測者’現場介入,完成節點校準。”
林羿關閉系統,將導管模型與DNA芯片重新封存。他取出懷表盒,打開內襯,螺旋壓痕在燈光下泛著微弱金屬光澤。他未觸碰,而是將其置于共振平臺邊緣,啟動低頻掃描。平臺未報警,但發簪內部結構輕微震動,提示存在極微弱的同頻響應——懷表盒本身并非能量源,而是某種共振標記物。
林羿將鉛筆頭再次插入發簪,數值流隨之恢復,第七諧波的偏移不僅持續,還嵌套進了新的加密信號段,這些信號巧妙地隱藏在背景噪聲里。他剝離信號,解碼后得到一組坐標——非地理坐標,而是時間-空間相位參數,指向某個正在形成的量子通道。通道開啟時間預測:72小時后。
林羿調出林昭今日行程表,她仍在學校,未離開常規活動范圍。他接入學校安防系統,調取她工具箱的實時狀態監測。工具箱外殼溫度正常,但內部符文區域有微弱熱源,持續釋放0.03微瓦的脈沖能量,頻率與日輪矩陣原型運行時的第七諧波完全一致。
他未發出警告,也未聯系女兒。而是取出隕鐵箭矢碎片,置于懷表盒旁。兩者未接觸,但盒底劃痕與碎片邊緣同時泛起微光,短暫形成一道能量橋接。橋接持續0.5秒后中斷,發簪自動彈出警告:“檢測到外部量子錨定波增強,來源方向:北極上空。”
林羿將箭矢碎片收回內袋,關閉所有外部通訊端口。他重新啟動共振平臺,僅開啟被動接收模式,將懷表盒、導管模型、鉛筆頭三者并列放置。平臺銀液未流動,但空氣中浮現極淡的光痕,勾勒出一個未完成的環形結構——缺少一段弧,位置恰好對應大英博物館所在經度。
他取出量子觀測器發簪,最后一次檢查第七諧波狀態。數值跳動,突然鎖定一個新頻率段,嵌套在原有干擾波中。他放大波形,發現其調制方式與林昭腦波在夢境中的活動模式完全一致。
同一時刻,林昭在教室伏案入睡。她脖頸吊墜突然發紅,表面女媧符文浮現微光。她未醒來,但在夢中看見一條無盡回廊,盡頭處母親站在光門之前,手中握著一塊懷表,表盤指針逆向旋轉。母親回頭,嘴唇微動,聲音卻從林羿實驗室的發簪中傳出:“不要讓他用血契啟動第三段。”
吊墜紅光驟閃,隨即熄滅。
林羿的發簪在同一秒停止震動,屏幕定格在最后一幀波形圖。他抬頭看向主控臺,投影儀自動開啟,未接指令,未連信號源,憑空投射出一行古篆:輪已轉,鑰在瞳。
他伸手欲觸投影,指尖距光面尚有三厘米,發簪突然彈出緊急警報——全球十七處靈脈節點同時出現能量倒流,方向指向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