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記憶中的圖木舒克,是戈壁灘上的一座孤城。粗糲的風沙打磨著每一寸裸露的皮膚,干旱的土地上頑強生長著胡楊,那些扭曲的枝干仿佛在無聲訴說著生存的艱辛。那時的我不知道,腳下這片荒涼的土地,竟是一千多年前赫赫有名的唐王城遺址。直到多年后,當我站在新建的“唐王城機場“前,看著航站樓上那三個燙金大字時,歷史的重量才突然壓上心頭——我們腳下的每一粒黃沙,都浸染著先人的熱血與汗水。
創作《唐王城風云》的初衷,源于一種迫切的歷史焦慮。當現代化的推土機在唐王城遺址旁轟鳴而過時,我擔心這座邊城輝煌的過往會被永遠掩埋在混凝土之下。于是我想用文字筑起一座紀念碑,讓后人知道:今日生機勃勃的圖木舒克市,曾是絲綢之路上的軍事重鎮唐王城,曾有無名將士用生命守護過這片疆土。
必須說明的是,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是架空的。采萍、陳識、陳九這些人物在史冊上并無記載,水運渾象、血玉機關等設定更是文學想象。但我在創作時,始終試圖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真實——那些戍邊將士餐風露宿的艱辛,商旅駝隊穿越死亡之海的勇氣,樂伎歌女在烽火中的堅韌,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生命體驗。正如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書里,那些無名氏寫下的家書、賬本、曲譜,雖然微不足道,卻最能反映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生存之道與道義擔當。
這部小說的緣起,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在圖木舒克生活的日子里,我常常獨自在戈壁灘上游蕩,撿拾那些被風沙磨圓的陶片。當時只覺得它們古樸有趣,如今才明白,那些碎片上或許留有唐代戍卒的指紋。青年時期重訪故地,看到“唐王城機場“的建成,這種古今交織的震撼讓我萌生了創作沖動——我想為這座城編織一個傳奇,讓歷史的回響穿越時空。
在考證過程中,新疆考古所的專家告訴我:真實的唐王城遺址出土過唐代鎧甲殘片、粟特錢幣和琵琶捍撥。這些實物證據成為了小說中青銅機關臂、商隊陰謀和采萍琵琶的靈感來源。而那座現代化的機場,則化作了故事結尾的希望象征——先人守護的文明火種,終將在新時代繼續傳承。
這不是一部歷史小說,而是一曲獻給所有被史書遺忘的小人物的贊歌。當你在唐王城機場候機時,不妨想一想:腳下這片土地,曾有多少像陳識這樣的戍卒仰望過同一輪明月?當你漫步圖木舒克街頭時,或許能聽見風中傳來采萍琵琶的余韻。歷史從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