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唐王城,春風拂過新綠的胡楊。
采萍站在義塾的廊下,看著院子里十幾個孩童搖頭晃腦地背誦《千字文》。陽光透過葡萄架在她月白的衣衫上投下斑駁光影,已過而立之年的她,眼角有了細紋,卻比少女時代更添風韻。
“先生!“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丫頭舉著木琵琶跑過來,“您聽我彈的對不對?“
稚嫩的手指撥動琴弦,磕磕絆絆地奏出《安西曲》的調子。采萍蹲下身,幫孩子調整手勢:“手腕要放松,對,就像春風拂過沙丘...“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騷動。地面微微震顫,屋檐下的銅鈴叮當作響。采萍猛地抬頭——是地動!十年前那場大戰后,唐王城地脈受損,時有微震。她下意識將孩子們護在身后,卻見城墻只是裂開幾道細縫,竟未坍塌。
“先生快看!“一個男孩指著城墻驚呼。
采萍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城墻裂開的縫隙中,隱約可見青銅齒輪的閃光——是水運渾象!它仍在城基深處運轉,無聲地守護著這座邊城。更令她心頭一顫的是,城墻下不知何時多了個獨臂匠人,正麻利地修補裂縫。那人背影挺拔如松,左袖空空蕩蕩地隨風擺動。
“陳...“采萍的呼喚哽在喉頭。
匠人似有所覺,回頭望了一眼。風沙模糊了面容,唯有點頭一禮,便繼續低頭勞作。就像過去十年間,每當城墻受損,總會出現的神秘修補者。
暮色漸濃,孩子們放學歸家。采萍獨自抱著琵琶坐在胡楊樹下,彈起當年在城門下奏過的《十面埋伏》。曲調不再凄厲,反倒多了幾分滄桑與溫柔。風卷著花瓣掠過琴弦,遠處傳來孩童新學的歌謠:
“人在,弦在,城永在——“
歌聲融入塞外的風沙,飄向城墻,飄向地宮,飄向戈壁深處那座無碑的孤墳。彈指十年,故人長絕,唯有這斷弦重續的琵琶聲,還在訴說著那些關于守護與等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