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你這買賣真不錯
- 重回1980,從旅游業開始
- 衣錦還鄉啊
- 2597字
- 2025-08-16 11:08:25
太陽穿透過香樟樹的枝葉,曬的人口渴難耐,李炎看見附近有一家國營小賣部,走進去想買瓶汽水。
小賣部不大,只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售貨員,看見李炎氣喘吁吁地進來,他的臉色不太好。
“來瓶仙桃汽水。”
李炎排出五分硬幣。
售貨員收了錢,把汽水重重地擱在柜臺上。
“幫開一下。”李炎說。
售貨員背過身忙活,看都不看李炎:“那邊不是有起子,自己開。”
李炎自己開了汽水,說:“大哥,你這小賣部難怪不需要冰箱,有你這張臉就夠了,跟冰塊一樣,我看見你就打哆嗦。”
售貨員回過頭來,瞅了李炎一眼:“嫌我態度不好,我也是吃的國家飯,不像你們,一幫爛崽,學人家投機倒把,今天不挨抓,遲早也得進去。”
李炎氣笑了。
知道國營商店的售貨員服務態度不好,可也沒見過這樣的。
“大哥,我沒得罪你吧?你咋張嘴就罵人?”
那售貨員還想說什么,這時,門口猛然沖進來一個男青年,李炎一眼看清是剛才賣毛筆的哥們。
他二話沒說,熟門熟路地就往柜臺里沖,鉆進了貨架后邊的擋板。
李炎盯著售貨員,他有些難堪,顯得手足無措。
很快,幾個戴著紅袖套的人就進了小賣部,劈頭就問:“你們看沒看見一個男青年?穿著海魂衫,手里一抓毛筆,背著綠軍包。”
售貨員立刻求助地看了眼李炎。
李炎搖搖頭,很自然地說:“我剛在這買汽水,沒看見什么人進來。”
聽見李炎的回答,售貨員明顯松了口氣。
他跟著說:“我也沒看見你們說的人。”
監察隊的人點了點頭,隨意掃視了一眼,見沒什么異常,就招呼著往其他地方去了。
過了幾分鐘,售貨員到門口去踮腳看了幾圈,才陰沉著臉走回來,對著貨架后邊壓低聲音道:
“臭小子,給我出來。”
這期間,李炎一直默默喝他的汽水,直到賣毛筆的哥們走出來,才笑著問:“你們倆是父子吧?”
賣毛筆的撓了撓頭,大大咧咧地說:“嘿嘿,這都被你看出來了。我姓張,叫張小偉,這是我爸,你叫他老張就行。”
“臭小子,老張是你叫的?”
售貨員老張抬手就在兒子肩膀上狠狠抽了兩巴掌,可看見兒子躲閃的臉,隨后又嘆了口氣,慢慢把手放了下去。
“這位小同志,剛才謝謝你了。”老張扭頭對李炎說,“之前,我誤會你是投機倒把的,現在也給你道歉。你想吃什么,這小賣部里你隨便拿,都算我的帳上。”
李炎呵呵笑道:“那我可就不客氣了。”
他拿了兩袋桔子水,跟張小偉一人一袋。
“老張,你請我喝桔子水,我請你兒子吃飯,沒毛病吧?”
“這……”
不等老張回話,李炎已經攀著張小偉的肩膀走出了小賣部。
他們不敢在景區多逗留,而是在張小偉的帶領下,到附近的小巷子里找了一家小吃店,每人要了一碗餛飩,坐下去。
“我知道你找我想干啥。”張小偉自來熟地說,“你是想問問干我們這一行怎么賺錢吧?”
他從綠軍包里掏出一把毛筆:“你看看這些值多少錢?”
李炎認得那些毛筆,不過是一些普通的毛筆,這個年代,商店里最多賣兩毛錢。
“一支毛筆,轉手賣給外賓是十美金。”張小偉湊近來小聲說,眼里閃動著得意。
“那你這一個月算下來,收入不少吧?”
“還行,好的一天五、六十塊,一個月不開張的時候也有,不過我們只收美金和外匯券,別的都不要。”
李炎心里默默計算。
就算平均一天二十美金,一個月就是六百,兌換成人民幣少說也有兩千多元,這可是1980年,萬元戶都稀少的年代,他們一個月就能賺別人好幾年的工資,難怪冒著蹲局子的風險,也要干這個。
“你這買賣真不錯。”李炎由衷夸贊了一句。
“我也才干了幾個月,不過我們這種也不算什么。”張小偉把毛筆收回包里,“人家有門路賣字畫的那種,專門做外賓的生意,一幅梨江山水畫就賣幾千塊,我們哪里比得了。”
“哪里的門路?在哪賣的?”
說起賣字畫,李炎的精神一下就來了。
他曾經了解過,當年丹市很多富豪就靠賣字畫發的家,那些字畫99%都是普通人的作品,批發價多為人民幣五塊到十塊,賣出的利潤卻是無法估算的。
誰讓老外就喜歡這個。
在國際上,梨江風景就代表了夏國風景,梨江山水畫就是國畫的代表,是世界的名片。
可惜李炎當年沒趕上好時候,創業時涉外旅游已經江河日下,再加上當年的旅游商店審批部門眾多,手續繁雜,賣字畫更需要美術協會的許可,他的人脈不夠,也就沒往這方面考慮。
而現在,涉外旅游剛剛起步,未必沒有辦字畫店的機會,就是不了解現在已經做到了什么規模。
“有人辦字畫店嗎?”
張小偉搖了搖頭:“沒聽說過。其實我剛才說有賣字畫的門路,我都是說著玩的,要真有這種門路,怎么會講給外人聽。我也是聽說的。”
李炎看張小偉不愿意講,知道兩人初次見面,是自己交淺言深了。
他轉移了話題:“那你知道,這些極其普通的工藝品為什么能賣出高價嗎?”
張小偉:“那還不是因為外賓有錢,我聽說,外國人的工資是我們的幾百倍。”
李炎回憶了一下,八十年代,按米國的人均收入來算,幾百倍可能夸張了,不過說是我國人均收入的一兩百倍應該是有的。
就算是鄰國日苯,小日子也過得很不錯,人均收入能達到我們的八、九十倍。
而我國還只能算有工資的在職人員,更廣大的農民兄弟是不包含在內的。
“但你以為有錢人都是傻子嗎?要是把破爛按高價賣給你,你要不要?”
李炎的話把張小偉問住了。
“那你說說,他們為什么肯花錢?說老實話,我都覺得賣的太貴了。”
李炎用桌子上的涼茶漱了漱嘴:“這話說來就長了。”
“你別看咱國家現在地位不高,在他們眼里是個窮哥們,可咱祖上闊過呀,在書本上,咱們國家是神秘的東方大國,自古以來就是奢侈品的發源地。”
“真的嗎?有這么好?”張小偉興奮地望著李炎,“你快說。”
“從商朝開始,咱們國家就開啟了對外貿易,直到漢代成就了偉大的絲綢之路,明朝更是不得了,鄭和率領全球最先進的艦隊七下西洋,將我國的絲綢、瓷器、紅茶、墨寶等銷往全世界,這些貨品在所有貴族之間流通,成為必備的奢侈品。
“后來,雖然經歷了二百多年的閉關鎖國,但依然有走私商人不斷將這些奢侈品運往全球,改閣開放后,新一代洋大人終于有機會來到咱國家旅游,而這些當年的奢侈品,在他們眼中卻如此的物美價廉。
“就拿毛筆來說,他們并不懂得這是不是羊毫、狼毫,還是隨便什么人工毛制作而成,他們買回去又不是真的寫字,而是用作收藏擺件,或者送親友的禮品,只要具有東方大國的特色,絕對拿的出手。”
李炎洋洋灑灑一篇話,說的張小偉一愣一愣的,伸出大拇指說:“你太厲害了,你從哪學來的這么大學問?”
李炎說:“哪有什么學問,就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而已,跟老師學了點英語,查過一些英文資料。”
“臥槽。哥,你會外語?”
張小偉初中沒畢業就去下了鄉,年初剛剛返城,已經21歲了,比李炎還大一歲,但此刻在他心里,李炎就是他哥。